第132章 灵感
杜蘅之交代张浚:“明日一早你跑一趟府衙附近的牙行一条街,街头上有家叫顺和的牙行,那掌柜姓薛,你就告诉他我今日看中了他那里城南城隍庙旁的胭脂水粉铺,让他找铺主商议给个合适的价钱——”
话至此,杜蘅之给了张浚两块碎银以及二十文跑腿费,坐马车去那里一趟大概五六里地八文上下,来回雇车十五六文,剩下的就算打赏张浚的跑腿费了。
他们府学在东城边上,离着府衙还有一段距离。
张俊每月杜蘅之给他二百文雇工费,打赏不算,每季两到三套衣服,春夏三套,秋冬两套,食宿也是他包。
如今他们就在府学外头杜蘅之新买的那悦来小食铺吃饭,他吃什么,张浚便吃什么。十天逢休沐杜蘅之给食铺公事公办的汇总一下吃饭的饭钱结算。
他们府学倒是有饭的,但大锅饭没有自家的饭好吃,杜蘅之只偶尔去吃一下改换口味。
之后,杜蘅之又道:“我意思那铺子不大,价格相对周围的店卖的却有点高了,那铺子我觉得二百二三十两我都能接受,还有十六抽一的交易契约银子我希望铺主给付。到店你就告诉薛掌柜我的意思,告诉他谈成少不了他的中介银子,会多给他二两算打赏的。还有这二百文钱是让他给我留意府学附近房子以及城郊带地带农庄的宅院的钱。”
把自己的意思大概都说清楚,杜蘅之让张浚等到薛掌柜将胭脂铺能谈到他需要的价位,再从那和顺牙行回来。
之后知道张浚等他一起吃晚饭到如今都还没吃,他便告诉了杨平一声,说是要出去吃饭便准备出去了。
杨平虽已经吃过晚饭,却因长个消耗大的缘故,如今还想再吃点东西,便又让杜蘅之带着他那小厮秀生去给他再买饭吃。
“蘅之,你家做的馍、饼夹肉好吃,附近都没做这个的,让秀生给我捎上两个,再给我带两份小米绿豆粥吧。”
杨平这是给自己和小厮都要了份饭,秀生今年十七岁,也是长个消耗大的时候,杜蘅之答应了,便带着张浚和秀生都去了自家食铺。
说来秀生虽是杨平的奴仆小厮,却因自小陪着杨平长大的过,杨平待他还不错。
说来这个时代倒是有红烧肉这等大菜的,就是府学附近没卖这个的,因此这道菜却成了他家食铺的特色。
这连带的他家的饼夹馍夹也成了特色,他们这些小食以及红烧肉、糖醋排骨这两道菜在整条街都卖的挺好,还有慕名而来的饕餮客不嫌麻烦的到他这里铺子买了带回家给家里人吃的。
看到杜蘅之进店来,张氏忙迎了上来抱怨:“晚饭时候你没回来,叫了浚哥儿来吃饭,他却真犟呢,非说要等你回来一起吃。”
杜蘅之笑着安抚张氏:“路上我和浚哥儿说了,让他以后吃饭不必等我。”
杜蘅之当张浚是亲戚家来帮忙支应自己的人,张浚却记恩识情,他来时杜氏族长对他也有交代,故而他跟着杜蘅之,杜蘅之虽不把他当奴仆使唤,他自己却谨守着小厮本分。
对此杜蘅之没什么接受不能的,他换个角度把张浚当成给自己打工的就成。
在封建社会讲究人人平等,杜蘅之完全没这种超前想法,毕竟他生活在这里而非后世,后世都做不到这一点,指望这会能做到,他一点不指望。
大势所趋时,他这种普通人只能随波逐流。
在食铺吃了饭,杜蘅之就往厨房里按照记忆里的步骤去捣鼓古法肥皂。
厨房里有现成熬好的猪油,他现在只需用草木灰熬制碱液沉淀至明日用就可。
他脑子里还有猪胰子的做法,但今日想做这个却晚了,他得不到猪胰腺这种原料。
这两种古代制皂的做法都是杜蘅之早先在涯叔论坛上看到的做法,他自己是没怎么实践过的,所以先前他只说自己可能、应该是会做的。
看他在那里加水烧制草木灰,又用木桶装了麦草过滤这东西,杜若好奇他想做什么,便过来围观。
“二哥,你这是打算做什么?”
“恩……做胰子,我知道外面有卖的,但我那后世农书里也有制作这些的方子,如今有了空闲,我便尝试自己做做可能成。”
“哦。”杜若懵懂答应了声,“那这个做成咱家也能拿来卖吗?”
“自然能的,咱们拿去胭脂水粉铺去寄卖。”
杜若倒是对哥哥做什么都有信心,便不再关注这个,而是觉得好无聊的说道:“白日里累了一天,晚上也没精力看闲书,想要看戏,我这样的小姑娘天晚又不方便出去,我在咱们铺里都要呆烦了呢!”
杜蘅之笑:“我就知道指望你这样的小姑娘管着后厨是没法指望的,这才几个月,逢五到七天也给你假,你如今却就在后厨呆不住了。我看你也不用白日里都困在后厨,想要出去玩,就让萱姐陪你去玩。后厨你就交给娘亲和姚姑好了。不然哥哥再商量姐夫他们雇个人好了,这样你们就都不必再这么累了。”
只要食铺有盈利,杜蘅之并不介意多雇人,他又不是资本家,何况铺子里多是他自己人,他们只要做好了本职工作,想要休息去玩,杜蘅之倒也不拘束的。
毕竟他妹妹如今年纪确实还小,正是玩的时候。
想至此,杜蘅之却猛然间从妹妹话里得了灵感,妹妹嫌看闲书费精力,那比闲书更好看,看起来也更不费脑的连环画岂非比闲书更容易让她接受些?
杜蘅之看向自己的灵感源头杜若问她:“我若画些故事书给你看,你可愿意看?”
“什么画些故事书给我看?”杜若还没见过连环画书,便不解问。
杜蘅之讲了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这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篇,讲时他在地上给妹妹简单画了一系列故事图,以漫画的方式。
连环画在古代是传统艺术,只是受制于印刷术的发展在宋才逐渐从木雕石刻发展至印刷,多是以插画形式出现在书里。
可杜蘅之觉得以现在的印刷技术,或许连环画可以印制普及了。至于行不行的,他也只是设想,却还要往市面上懂行的那里去问问的。
而且他这一时间要做的事太多,却不是立马想做这事就能做的,他需要自己先画上几个故事去问。不然,他这本来会画的人手里的技艺存在这里也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