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0 章 山里来了位将军
九月的时候丁香被发现已经有一个多月的身孕,家里人高兴极了,特别是赵氏,她可是要做奶奶了。
家里人多,丁香也不需要做什么活,胎象很好,钱氏还吩咐每日给丁香炖个鸡蛋羹补补,赵氏笑的眼睛都眯起来应了。
给她未来的乖孙孙做蛋羹,赵氏可是特别愿意,每天都去鸡窝里摸鸡蛋。
春分对丁香也更加的好了,平日也不准家里的弟弟妹妹们闹丁香。
想到要做爹爹了,春分干起活来更卖力了,还经常会和打猎队一起出去,可要多攒些肉给自己的媳妇补补呀。
钱氏将上次托下山小队买的棉布拿出来,给了赵氏,让她交给丁香,给肚里的娃娃做几身小衣出来。
日子就这样忙碌而有条不紊的过了下去,直到十一月的有一天,山里来了一个军队,在山里一片一片的搜寻着,吓的李家村早早封闭了村子。
但是随着军队的地毯式搜索,李家村还是被发现了,那一日,村里来了一位将军。
那一日,村里人惶恐不安,村长战战兢兢的接待了那位将军,将军说:“老人家,莫要害怕,我们是来寻人的,你可见过此人?”
村长看向一位士兵手中拿着的画卷,上面赫然画的是赵夫子和赵夫子的孙子赵皓轩。
村长指着画像上的人说:“这不是赵夫子吗!”
将军看村长识得此人,说:“请老人家带我们去找此人,我们此行并无恶意。”
说完村长就带着将军一行人去往了赵夫子的学堂,村民们害怕,但是自家娃子还在学堂上课,便在后面远远的跟着。
到了学堂后,赵夫子看到前来的将军,对着下面的孩子们说:“下课,老师今日有事,你们早些回去。”
赵夫子在前,将军在后,两人进了室内相谈许久,将军出来之后就带着士兵在李家村外安营扎寨。
村长送走将军后,赶忙来到学堂询问赵夫子发生了何事。
赵夫子沉默片刻后,说道:“他们是来寻我们的,不日我们将离开,如今外面太平,李家村也可以出山生活了。”
村长听了安心不已,说:“原来如此,此事俺会告知村民的。”
村长不知道的是,赵夫子乃是当今皇帝的岳丈,而他的孙子赵皓轩乃是外孙刘皓轩,是当今三皇子的亲子。
去年皇帝驾崩,国内震荡,三皇子为保儿子安危,将他交于自己的岳丈,远遁山里避难。
如今国内局势稳定,三皇子顺利登基,便派遣将军前来寻找岳丈及儿子。
村长走后,赵夫子将刘皓轩叫到屋内,对自己的外孙说:“轩儿,如今你父亲已登高位,咱们也该回去了。”
刘皓轩一脸不舍的说:“外公,我舍不得他们。”
赵夫子说:“你与他们终究不是一路人,明日好好与他们告别吧。”
刘皓轩难过的说:“是,外公,孙儿知道了。”
村长那边得了赵夫子的话也将赵夫子这几日要随将军离开的消息告诉了村民。
村民们得知赵夫子一家要离开,心中很是不舍,但将军都来山里请他了,想来也是大人物,心里又不禁有些自豪和得意。
最难过的就是赵夫子的学生了,他们在学堂学了很多,这是他们在外面没有的机会,虽然赵夫子偶尔凶凶的,但孩子们都很感激赵夫子教他们读书写字。
第二天刘皓轩便开始收拾行李,准备与村里的小伙伴们道别。
当他走出家门时,看到一群小伙伴已经等在了那里,他们脸上都带着不舍的表情。
刘皓轩说:“对不起,骗了你们,我不是赵皓轩,而是刘皓轩,赵夫子是我的外公。”
徐立夏说:“不管你是赵皓轩还是刘皓轩,你永远是俺们重要的朋友,大家说是不是。”
大牛、虎子、李松、李檀、芒种、夏至、白露、秋分、冬至大声的附和到:“是!”,声音整齐而洪亮。
刘皓轩看着眼前这群可爱而又真诚的伙伴们,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动和温暖。
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表情,既有对大家深厚情谊的感激之情,又有被这份突如其来的关怀所震撼到的惊愕与不知所措。
此刻,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泪光,说:“大家谢谢你们,你们也是我刘皓轩永远的朋友”。
说完,几个男孩纷纷点头,芒种更是上前拍了拍刘皓轩的肩膀说:“皓轩,听村长说你明天就要和外公走了吗?”
刘皓轩点点头,虎子上前说:“皓轩,你走了俺们会想你的!”
刘皓轩说:“我也会想你们的,在山里的这段时间你们教会了我很多,让我拥有了一段珍贵而难忘的回忆,不管我去了哪里,都不会忘记你们的。”
小伙伴们听的红了眼眶,小冬至更是哭了出来,一把冲进刘皓轩的怀里,哭着说:“皓轩哥,俺舍不得你,皓轩哥,俺舍不得你”
刘皓轩抱了抱冬至,摸着他的脑袋说:“冬至,你一定要好好念书,将来到了京城考科举,来见你皓轩哥,皓轩哥在京城等你。”
京城,原来皓轩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大些的孩子明白也许这一别以后再也不会相见了,小些的孩子却觉得以后只要努力,去了京城就能再见刘皓轩。
冬至点点头,一脸认真的说:“嗯,皓轩哥你等俺,俺一定好好念书,以后去京城找你。”
刘皓轩听了露出一脸大大的微笑,说:“嗯,哥等你!”
最后大牛提议大家再去一次山外的秘密基地——木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最后十一个少年在木屋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下午。
徐家,赵夫子上门感谢了徐家这段日子在山里的照顾,对徐大林说:“白露、秋分、冬至这三个孩子在学堂读书的进步是最快的,如果你们一家去京城,老夫可以举荐这三个孩子去书院读书。”
徐大林听了大喜,谢过赵夫子,赵夫子留下了一封推荐信便离去了,而徐大林在赵夫子走后也召集了家里人商议三个孩子念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