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章 姓慕字安
三月初七,慕楠云的及冠礼,安北王府广开门庭。
安北王有军功在身,又是大衍唯一的异姓王,当年那封封王的圣旨有一半是因着楚云山的缘故,楚云山虽然没了,但是陛下提拔了楚云山的人,还有一半原因是陈老国公战死,瀚原军需要个主心骨。
如今瀚北降朝,以后安北王便是会留在京城,多少官员权贵想结交这棵大树。
江稷把慕楠云的冠礼大办,无非就是告诉所有人,他们二人是同气连枝的,这架势是要在大衍的朝堂顶出一片天地,如同当年的楚云山一样。
赞礼是千秋神医,前两日陛下特别派了礼部来协商仪程,要知道礼部向来只参与皇子们的冠礼,这封殊荣足以证明陛下是如何看重安北王府。
安王府门庭若市,慕楠云着了冠服,江稷给慕楠云行三次加冠礼:
首加冠,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再加冠,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三加冠,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接下来就是取字。
管家托举着笔墨,江稷挥笔写下一字——安
祝词: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
最后慕楠云拜了祠堂里父亲母亲的牌位。
安北王府大摆宴席,因为正好是“春三月”外地来的举子,地方贵公子什么的也很多,安北王府没有门客,想毛遂自荐的自然是不少,慕楠云的及冠礼也是他们拜访安北王的好日子,来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玥世子上次说要来,这便真的来了,还带了礼,不是给安北王府的礼,是单给慕楠云的,盒子里装着两只蛐蛐,还扬言慕楠云及了冠之后便能出去放肆的玩了。
今日来贺的朝中大臣都劝江稷不要让慕楠云与这位走太近,小心染上了歪风邪气。
玥世子还喝醉了才回去,没带马车只能安北王府的马车送,小蔡边弄玥世子上马车边嘴碎,要不是青石也在都怕小蔡要说出声来。
慕楠云累了也就回自己院里休息,
三月初七,申时过半,混沌钟敲响了一下,储妃诞下第一位皇孙。
喜讯自宫中传出不过一刻就传遍了大街小巷,皇嗣繁衍,生生不息。陛下龙颜大悦又是赏又是封,还大赦天下,这“春三月”出生的皇孙必定是天降福星。偏偏又跟慕楠云生在同一天,慕楠云也沾了小皇孙的光,被奉为有福之人。
一时间,民间都在传颂这段福缘,还有人以此推出了当年太祖二帝的故。太祖二帝扫六合,统四海,结束了分裂百年的诸王战乱,从此天下太平,四海安康,大衍王朝自此而立。
立国之初,百废待兴,盛渊帝兴修水利,良田入册,农商并济,礼贤下士,多纳谏言,将社稷治理得井井有条。而升平帝为保大衍安定在传说神山的楚云山上开宗立派,广纳天下奇才,收徒教习,为大衍培养坚实的盾力。楚云山的使命就是为拱卫大衍而存在,护佑天下黎民百姓,民心所向,民意使然。
民间纷纷猜测,慕楠云日后定会大有作为,为大衍效忠。
也有人说,那慕楠云是遗孤,且有痴症,恐无望再拾楚云山意志。
马上又有人说,他那楚云山的大师兄,已经寻了号称“妙手回春、起死回生、阎王见了退三分”的千秋神医为慕楠云治疗痴症,痊愈指日可待,到时便是他大展宏图,光复楚云山之时。
起初慕楠云还不知道这些传言,只是后日他都去了“春三月”,他前脚刚踏进去,后脚就有人鬼鬼祟祟的打听。
读书人好面子,不好意思当众就巴结慕楠云,倒是邀慕楠云作诗的不少。
“春三月”,是天下学士都趋之若鹜的斗文场,韩家是百年的书香世家,门下的中山书院更是出了许多举子,许多进不去国子监的寒门学生在参加恩科前都会在百山书院读书,可惜百山书院每年只招收人数不超过百余人。韩夫子更是年纪轻轻连摘三年京科状元,却不入朝堂。
“春三月”的后两日就是中山书院大开院门讲学的日子,届时成百上千的学士,甚至是朝堂文官都会来观,若是能在“春三月”崭露头角,也是要声名远扬,从此清流自占一席之地。
因为皇孙降世,众人一致认为陛下向来喜欢与民同乐。讲题便以皇孙为引子,恭贺天下大喜,大衍国运昌隆。
既然已经涉及了皇孙,那要谈的自然不仅仅是喜更是与社稷天下大势息息相关。
一人说:“依我看,这皇孙降生,乃是天降祥瑞。我大衍必能在陛下的带领下繁荣昌盛。”另一人紧跟着附和道:“不错,如今四海升平,陛下仁德爱民,实乃万民之幸。”
慕楠云听着这些阿谀奉承的话,心中毫无波澜。他本就对朝堂之事不感兴趣,只想做个逍遥自在的闲人。来这“春三月”也是江稷授意的。
这时,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诸位所言虽不无道理,但仅靠一个皇孙,岂能决定一国之运?”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年轻书生站了起来,他面如冠玉,气质不凡。”“吾以为,国家之兴衰,在乎君王之德智,臣民之齐心。今皇孙诞生,诚然可喜,但若我辈不能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又怎能奢望国运长久?”书生慷慨激昂地说道,这不就是那日被“拎小鸡”的那个小书生吗?
众人频频颔首,表示赞同。这小书生所言确实有道理,不禁对这书生多了几分关注。
不出所料的这小书生就是今年“春三月”题名之人。
此时,又有一人发言:“皇孙乃国之希望,应以仁爱教化之,使其成长为有德之君,方是正道。”
“但仅注重仁爱是否过于片面?”另一个人提出质疑,“治国需德智并重,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此时,小书生又开口道:“皇孙的未来尚不可知。而当下我们最应做的,是努力提升自身修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国之昌隆靠的是天下有志之士,集民心所向之。”
争论愈发激烈,慕楠云却注意到韩夫子在一旁沉默着。他依旧是白衣素裳,眼神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也不知道是谁来了一句:“皇孙与慕安少主生于同一日,不知道可有何高见啊?”
慕楠云咂舌,叫他呢?差点忘了自己字,安。他有什么高见?他痴症还没有好,关他什么事,他没读过书,他就是来凑个热闹。
没办法,慕楠云只能心生一计,把话题抛给上头那位韩夫子:“韩夫子是天下学士之首,理当由他讲解其中奥妙。”
韩夫子见状,轻咳一声,众人顿时安静下来。
“皇孙与慕少主同日生辰,此乃天意。然,国运之昌盛,须赖君臣庶民同心协力。”韩夫子缓缓说道,“如今天下方平,当以教育为重,培养更多贤才,方能使大衍长治久安。”
众人听后,心中一动,对韩夫子的话产生了共鸣。
“韩夫子所言极是。”慕楠云起身说道,“我等当以学业为重,为国家效力。”慕楠云只想关于自己的话题快点结束。
众人纷纷响应,一场争论就此平息。
然而出乎慕楠云意料的是,“春三月”题名的人除了那个小书生和当年发表独到见解的人之外还有自己。
自己这是何德何能,他只说了一句:我等当以学业为重,为国家效力。
这下传得大街小巷都是,慕楠云就算本来没这个意思,也不得不有这个意思,陛下远在宫中都听见了风声,直接下了一道特批慕楠云进国子监的旨意。
江稷可乐呵了,他之前就跟陛下提过,想让慕楠云进国子监听学。本来没有科举傍身进国子监是不可能的,要真进去了,只怕言官御史就要参他,徇私舞弊,只手遮天了。这下好了,慕楠云在“春三月”扬名了,入国子监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