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青春期与孩子和谐相处,做智慧家长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在思想上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家大宝在小学阶段是位乖乖女,初一上半学期她突然开始有了脾气,大人说话她嫌唠叨,表现一副很反感的样子,我那时很不理解,读了一些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的书籍以后,虽然能理解了,却在内心不能接受。孩子有时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明明你说得很有道理,但她就是不听,把门一关,空留自己无助和伤心。
我在痛苦,迷茫的时候,就是不断地听或看一些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的书,听别人的故事,不断地去调整,去接受,去治愈。
原来这些青春期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正常的,在孩子一次次反叛中,我开始去了解她的想法、感受、需求,倾听她的声音,我也不再像小学里那样去管她,约束她。偶尔我也会低下头,不再和她硬碰硬,争论不休,家庭内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我们要做聪明的父母。
以下是我摘抄的某位专家,对于处于青春期孩子们的心理解读,与正处于迷茫阶段的宝爸,宝妈们一起分享。
首先,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孩子成长的表现。所以说,叛逆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成长和进步,孩子由小粘人到开始与你对立,说明她长大了,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其次,叛逆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孩子到了青春期处于飘忽不定的动荡时期,探索我是谁?我想成为谁?同一性的建立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是他们探索自我、建立自我的一种途径。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这样的孩子未来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再次,叛逆是不良情绪的发泄途径。脑发育的不均衡使得青春期孩子容易产生情绪问题。此外,青春期孩子面对更大的成长压力,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过程中会经历自我怀疑、混乱、矛盾与冲突,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他们如此敏感、情绪多变,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掩饰起来,不发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所以,叛逆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同时进入青春期,孩子们开始疏离父母,更多地与同伴相处。这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父母要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学时众星捧月的孩子,为什么到了初中抑郁了。
之前会在网上看到,到了青春期,总会有这样那样心理问题的青少年,那些例子我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直到听说住在我家楼下成绩优异的小英抑郁了,我才知道,原来网上那些例子不是危言耸听。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远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
一旦家庭教育出现偏差,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伤害。
小英的父母从小对她极为严格,考试必须考高分,数学的计算题一道也不能错,否则就要挨打挨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英一直过得战战兢兢,但因为她的聪明,勤奋和仔细,她在小学也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因为成绩突出,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亲朋好友也都对她赞不绝口。
这样一直到了初三,在离中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小英却突然休学在家,死活不肯再去学校,她妈妈带她到医院去做了检查,结果是重度抑郁。这让身边的人都感到无比震惊和唏嘘。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特意从老家赶过来看她,老师看她那么久没去学校,特意去她家家访,本来小英爸爸当天还请了假,等老师来了,希望孩子能坐下来与老师们好好沟通一下,缓和一下病情。
没想到,等老师到了她家楼下,小英的病突然发作,大喊大叫,哭喊着说如果老师过来,她就要跳楼,还把校服全部都扔到了门外面。她不想见老师,更不想去学校,所有关于学习的书本资料,校服,她看都不想看,她妈妈只好先收拾一下放到亲戚家。
临近中考,体育已经弃考,父母还是希望小英能参加最后的那场考试。毕竟辛苦了这么多年,算是给自己,也给父母一个交待。但是小英一点状态都没有,她一直是个乖乖女,听了父母那么多年的话,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朋友也没有任何娱乐,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
现在她什么也听不进去了,之前父母一直把目标定在重点高中,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去普高也是一种奢望,只求孩子的病能有所好转,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有人说孩子得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多变,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父母身上,但是一个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小英的妈妈为了照顾小英,自从把她生下来,就没再上过班,因为就这一个女儿,自然是捧在手心里。在小英上小学后,她妈妈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一次在和一位同学一起玩耍时,两个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闹了矛盾,小英妈妈坚持认为是对方的错,便要求那孩子的父母,必须交出那孩子亲手写的3000字的道歉信。最后信是收到了,两家人从此再也没了来往。
上了初中以后,小英的妈妈为了孩子能一心一意地学习,怕小英与学习差的孩子一起玩,把小英带坏了,所以小英平时就是在家里,学校,两点一线,她妈妈全程负责接送。在小英的生活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一个朋友。甚至到了初中,小英每次写作业的时候,她妈妈还坐在旁边看书,这样的学习氛围的确很好,但是孩子毕竟长大了,小英需要独立的空间,需要自己的隐私,也想要与分母拉开距离,但是很多次反抗都不能成功。
在中考的压力之下,小英更像是一架没有情感的学习机器。不玩,不交友,也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了周末也从不出去运动一下,接触一下大自然,没有释放压力的渠道。表面上她很听话,顺从自己的父母,但那份学习压力与痛苦更多地埋在心底,时间越久,终还是有绷不住的一天。
孩子到了青春期,越是看着不叛逆,听话,懂事的孩子,反而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而对于那些说话刺耳,对着干的孩子,起码还能通过他的言语,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我们一定要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成材固然重要,但是成人更重要,如果一个孩子只会学习,不会生活,那她怎么去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欢乐?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张驰有度,给孩子放松的时间,时不时地把孩子从从繁忙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带她一起出去玩,去运动,鼓励孩子去交友,去拥有更多的生命体验。
青春期,女孩为啥疯狂追星?
小晨上初一时,班里那些不爱学习的女生组成了一个小圈子,那就是“追星”。
小晨刚开始并没有在意,但是每天听到这些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不休,她也充满好奇。从初二上学期,她开始迷恋上了一个明星,经常用一些零花钱去买这位明星的海报挂在床头,人形立牌、钥匙扣、抱枕、背包、同款衣服,房间里还摆了一箱子有关这位明星艺术照的卡片,这些物件孩子都捡贵的买,她妈妈看着她花钱如流水,就建议她从某宝上购买,但这孩子死活不同意,她要买就买最好的。
小晨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参加这位明星的演唱会,但这个明星的粉丝多,门票价格非常贵,好在这个明星在某网站上专门开设了一个打卡点,只要粉丝每天来这里打卡签到,集够一定的积分,就可以免费得到一张门票。
这孩子便每日刷平板,刚开始只是每日打卡,后来就在网上收集各种关于这个明星的照片,有关他每日的行程与动态,他的新闻趣事,小晨一个也不放过。刚开始一天刷平板达十几个小时,有时夜里,大人都睡了,她开始躲在被窝里刷,12点了也不睡。第二天迷迷糊糊到学校混一天,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追星,这孩子,到家半小时,就能把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全部做完,但是错误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有一次,因为刷平板与父母吵架,她当天写的数学作业基本全错,她的数学老师很惊讶,毕竟小晨之前在班上的数学成绩还不错,学习态度也算端正。
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小晨的成绩迅速从班里第12名,一下子滑到班级30多名,如果这样一直持续下去,能不能考上高中都难说了。
小晨的父母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把平板藏起来,但无论怎么放,这孩子总能找到,即使平板设了密码,也不耽误这孩子追星,家长也真奇了怪了。
因为期中考试的成绩,父母发怒后,要把平板没收,没想到这孩子跟发疯了一样,话都说不清楚了,嘴直打哆嗦,还寻死觅活。父母看她这样子,真要收起来,这孩子真得要出事,后来商量着,每天允许她玩10分钟,大人看着,只让她签个到,打个卡。
其实家长不是不允许她追星,但凡事总要有一个度。
这样到了痴迷疯狂的程度,其它都不管不顾。更要命地是,自从小晨追星以后,几乎不怎么出门了,以前她心心念念到上海迪士尼玩,但是真当父母拉着她去了之后,因为当天没有带平板,她竟然直接想回家,说不玩了。五一放假,让她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她直接拒绝,最后还是爷爷奶奶说给大红包才把她叫回去,结果去了之后,她抓住一个亲戚,一直谈论那个明星又聊到了半夜。
现在这孩子被送到一个“自习班”,这个自习班里都是在家写不进去作业的孩子,每人占用一个格子间,有几名老师看着她们写作业。作业可以从家带过来,那边老师也可以给发题,她每天晚上10点多回家,这样一个自习班,一年的费用在两三万,她父母说刚送去,后续再看看情况吧!
中学生追星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现象,青春期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正处于迷茫和混沌中,要实现自我的完善,需要榜样的力量,需要偶像让自己崇拜,让自己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但是过度追星,还是需要介入一定的心理治理,小晨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她的学习和生活。
也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到了初中以后,为了逃避繁重的学习压力,通过追星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中国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建议家长在“偶像”问题上多与孩子沟通,充分发挥偶像积极的作用,用他们正面的形象去引领孩子健康的成长。
郭开元说:“家长应避免过度保护孩子,要坚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样既可以减少他们接触网络文化的时间与机会,又可以在培养兴趣增长建设方面有所收获,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家长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1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姿态放低,声音也要低
每一位家长都可能面临这样的挑战:孩子进入叛逆期,情绪波动大,反抗强烈,与家长产生冲突。
这个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基本已经消失殆尽,尤其是那些经常啰嗦的家长,这个时候还叨叨个不停,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说教,只能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我家大宝在进入初一以后,明显的变化就是特别喜欢怼人。
小学时她是一位温柔听话的孩子,学习上我有时会额外给她安排一点作业,她尽管有情绪,但还是去写了。到了初中,她不但对大人的安排嗤之以鼻,往往是大人说她一句,她能顶好几句。我总不可能整天和她吵,既然她不听我的意见,那我干脆不说了,然后她又说是因为我不占理,或者干脆说我连她都说不过,只能认输投降,我也只能在心里呵呵了。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只能放低姿态,能忍就忍点,我作为大人还能天天跟一个孩子针锋相对。
作为普通的父母,我们是人,也不是神,可以有情绪,有弱点,可以犯错,偶尔也可以向孩子低头,认错,认输,只要家庭和睦,孩子心理和身体健康,在学业上孜孜追求,还有一颗上进的心就足以。
既然在孩子心中,家长已经没有了权威,那就不如换一种方式相处,放下身段,谁也不给谁压力,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上给她建议,但不强制,在她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拉她一把,在她需要关心呵护的时候给她一个肩膀,彼此营造一个信任,温馨的家庭氛围。
父母子女一场,还能相伴几年?到了高中,大部分孩子住校,去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她有可能就飞向了远方。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说话声音要放低。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曾写道:
“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
从不在外大声斥责胡适,母亲总是会等到晚上人静时,关起门来教育儿子。
她用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影响了胡适的人生。
一个人说话是否有份量,并不在于吼叫的声音有多大,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你越强硬,孩子反而对着干,适得其反,温柔而坚定,会更有力量。
家长的声音低,不仅可以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听,还能让我们自己的情绪更加平和,让焦躁的内心变得平稳,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做起事来才能有条不紊,淡定从容。
2适时地放手
初中孩子学习压力大,但是如果孩子在家,父母还是开口闭口谈学习,只能让孩子更加厌恶和反感。所以在与孩子的聊天中,我尽量想一些能让孩子感到轻松愉悦的话题来聊,当然对于这些初中生来说,最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同学们之间各种八卦,班级趣事,孩子讲得津津有味,我也很喜欢听,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青春时光。
但不谈学习,不等于我不关注她的学习,初中的孩子只有极少数的学霸能做到自律,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盯一盯,只不过,不再像小学那样,面面俱到。
我选择抓大放小,在一些小事上睁只眼闭只眼。
比如在她生活上,我不再时时叮嘱,她房间乱不乱随她去,平时学习上我不再关注细节。学习方法和习惯,更多的在小学已经形成,这时再盯,孩子也不听。
自从孩子上学以来,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既不过问也不操心,她能很快地完成,但是小学时,她写哪些家庭作业,通常会听父母的安排,但是到了初中,制定好的学习计划,不执行,有时说自己累了,想早点休息,有时又说今天学校作业多,就在屋里磨蹭,迟迟不行动,这让我们大人着实有些恼火,但也无计可施,所以在孩子初一上半学期,我感觉很累,那是真正的心累!
问了身边的一些家长,她们也都有同感,有的父母甚至还说:“孩子不写父母布置的作业,这很正常,学习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现在的孩子生活都那么优越,谁还愿意挑灯苦读,那本来就是反人性的事。“ 到了初一下半学期,学校老师来家访,我们说了这个情况,老们觉得我们给孩子的时间安排的太满,孩子每天都在写作业,没有太多放松的时间。
作为家长我们也进行了反思,觉得老师们说得有一些道理,孩子并不是学习机器,她们也需要放松和娱乐,初中的家长管得太严,矛盾必然加深,没有一个和协的家庭环境,孩子会陷入内耗当中,得不偿失。
我把孩子由小带到大,已经习惯了对她大包大揽,不是我不想放手,另外一方面也是我舍不得放手,更是不敢放手,毕竟初中三年时光短暂,竞争压力又大,容不得孩子犯错,也没有时间试错,我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照着自己的想法不会走弯路,但我忽略了一点:此时我面对地再也不是一个小学生,而是一个长大了的初中生,她有了自我意识,不再听从父母的安排。
孩子大了,她们要挣托父母,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们越来越有想法,要摆脱大人的控,最终成为她自己,毕竟她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因为自己的反抗,她们逐渐占领了自己失而复得的领地,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此时大人还想捏着孩子不放,只会产生更多的矛盾。
后来我想通了,我把我之前占领地所有领地都还给了她,相信孩子,她的确长大了。让她去经历,去失败,再到绝地重生,尝试依靠自己去做事,直到她变得有了力量,她开始自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有的父母始终不愿面对孩子已经长大这一事实,依然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命令的、强制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结果遭到孩子更强烈的反抗,甚至有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悲剧发生。作为家长也要与时俱进,与其想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已,学会用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协商的方式来与她们沟通,多用一些鼓励的、肯定的、赞美语言,多一些包容来接纳孩子。
3适时“闭嘴”
大宝刚入初一时,校长给所有七年级新生开家长会,当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学会闭嘴。”
还有一位初三年级,优秀毕业生的妈妈发言,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我对孩子有期待,每次看到孩子发下来的试卷,我也希望她能考得更好,成为班级第一名,甚至年级第一,但是我只把这份期待放在心里,我从来不说,只要孩子满意,我都会鼓励和认可。”
这些话让我印象深刻,在孩子面前一次次碰壁后,我也只能选择隐忍不发。
初一上学期的时候,我给大宝的数学配了一本比较有深度的资料,她还勉强听我的建议,为了保持她在班级的地位,她也会经常刷一刷,但是每次当我把批改过的习题交给她,让她去订正的时候,她总是不情又不愿,同样的语文和英语也是如此,这些被她称为“妈妈的作业”,能写已经是给我天大的面子,有时写了,有时又说忘了,为了防止她成绩下降,我又不得不一遍遍催她,弄得我很狼狈,不但她不开心,我也很不开心。
初一下学期,在班主任老师的号召下,各科都去找老师勾题做,一本资料上本来题也不多,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基础题可以不写,拔高题会的不用再写,根据自己的情况选题,这个我也赞成,可以给孩子留下更多休息玩耍的时间。语文英语本身也不靠大量刷题,老师勾多少,你就写多少,没问题,这两科,我基本放手。
轮到数学的时候,她也让老师勾题,她那时数学在班里排名第一,考试基本都是满分,数学老师为了给她减少学习负担,在我给她准备的一本拔高资料里,挑了几道让她针对性练习,她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孩子每天搞题海战术,不如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思考两道大题,弄懂,悟透就是收获。
我刚开始也支持,但时间一长,她嫌找老师勾题麻烦,就自己东挑一题,西弄一题,一单元下来基本没做几道题,而且一对答案有的题第三问还是错的,这孩子在没人管没人问的情况下,算是放飞自我,学习态度显然也出现了问题,数学不额外练点题,想考高分确实有点难。
初中孩子玩心还是很重的,只要一有机会,能偷懒就偷懒。
初一下不等式这一章还是有一些难题的,我希望她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路走稳,结果她不予理睬。我只能等,期中考试时,她成绩滑到了班级第六名。她自然知道是自己的问题,期中考试前,她一点也不复习,有时不到十点就睡了,还始终信心满满,说每次大考,她都能超常发挥,她以为这次自然也不例外,没想到她失算了。
我听了之后,也只能在心里呵呵了,她们班学习拔尖的孩子,平时成绩拉不开多大的距离,在智商方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这个时候,就看学习的投入度,凭啥你付出比较别人少,还比别人成绩好?正好数学老师也找她谈话,让她增加了点题量,以后不再勾题,把这本资料的思维拓展延伸拔高题全部给做了,这样她每晚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做得相当仔细。
到了初中下半学期后,因为孩子的叛逆。我由之前的无措到后来地接受,再到心平气和,再到“闭嘴”不谈,这也是大人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不说或少说其实很能考验。沉得住气,只要风筝的一头还攥在你手里,至于她怎么飞,什么时候飞起来,要飞多高,关键看孩子的内驱力。初中生爱面子,有自尊,她自己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有时不需要我们多说。
但我也没有完全放任孩子,平时潜伏在她身边,没事调侃斗嘴,关键时候还是要挺身而出,把她拉回正道上。
4 青春期孩子交朋友,家长不能过度干预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当然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然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复杂的,因为孩子年龄小,不懂得分辨,我们就一味得帮孩子去选择,孩子挑到最后可能没有了朋友,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家长认为的好,在孩子那可能并不喜欢,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结交不同的朋友,孩子长大后才能有分辨是非,识人的能力。我们总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保护她一生。
也有的家长不反对孩子交友,但是却反对孩子与学习差的孩子交往,害怕把自己的孩子带坏了,毕竟对于初中生来说,家长的影响力在减弱,思想行为很受身边人的影响。为此,我们也积极引导孩子,劝她多和班里面学习拔尖的孩接触。
但孩子却不以为然,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她们选择朋友,肯定是自己喜欢的,让自已放松的,能谈得来的。而且学习差,不代表品德差,只要孩子正直,善良,没有特别大的不良嗜好,都可以交往。
大宝的小学同学小林,和我们住同一个小区。小林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她上了初中之后不服管,迷上了上网,平时喜欢刷各种热点趣事,还喜欢追星。但这孩子和我家女儿一起玩得很好,两人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有一次大宝和我说小林夜里12点睡不着觉,还在和同学微信聊天,我听了之后有些隐隐地担心,就说:
”你还是以后少找她吧!我怕她把你带坏了。“
没想到大宝却云淡风轻地说:
“放心吧,我和她交往了这么多年,她没把我带坏,我也没把她带好,我们还是我们自己。”
我听她说的有一定道理,虽然两个孩子在许多方面不太一样,比如说小林消遣的方式是刷手机和追星,大宝的消遣方式是阅读,学渣和学霸相互吸引肯定是有互补的地方,所以家长只要守住底线,不要太干涉孩子的自由。
大宝大概从6年级开始,之前粘人的跟屁虫不见了,有时想带她到外面去放松一下,她总说已经约了同学,于是我就不再干涉,给她自由。
每周末她会抽一下午的时间,三五成群的伙伴们约着一起去逛商场,也会坐公交车到市里的图书馆,或者直接窝在某个同学家里聊天,偶尔她们还一起在外面吃饭,这是她们在繁琐地学习之余,放松自己的方式,我很支持。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怎样理解他人,这都是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素质。
也有人说,初中三年,时间很短,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社交上,有些得不偿失。
我只想说,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何况在青春期,孩子渐渐挣脱父母,更渴望来自同伴的关心与认同。中学阶段拥有朋友、与朋友保持稳定而较亲密友谊的孩子,到了成年期,往往人际交往也比较顺利,且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教育不光要让孩子成才,更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在各方面都能与未来的社会相适应的人。
5青春期谈恋爱,也并非洪水猛兽
初中阶段,孩子们每日被置于无休止的成绩竞争之中,大宝所在班级学习氛围很浓,要问孩子们喜欢比什么,那就是比成绩,但是在闲暇之余,在偶尔的放松聊天中,孩子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是瞌cp。
但是聊归聊,真正付出行动,真正去谈的孩子,少之又少。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对青春期谈恋爱的事很关注,严禁学生看言情小说,一旦发现,必然要没收,要通知家长。
然而随着初中生生理上的成熟,青春期性意识和浪漫情感的萌动,恋爱必然会发生。我有时也会问大宝,说你们班上有谈恋爱的吗?孩子说有,但只有一对,大部分同学都明白,她们的重点任务是学习,考上一所好的高中。
也偶尔会发现有个别胆大写情书的,老师们也不是一下子就棒打鸳鸯,先观察了解,只要不是太影响学习,也不影响其它同学,班主任也会睁只眼闭只眼,父母们也报以宽容的态度。毕竟,初中生的恋爱,相互吸引也可能并没有老师和家长想象得那么长情,那些“所谓的恋爱”可能新鲜感一过,就烟消云散了。并非像一些父母们担心的那么猛烈。
当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里获得了正常的爱和关心,他在青春期的恋爱经历往往也是和风细雨,很少陷入轰轰烈烈、朝思暮想的情感纠葛之中无法自拔。许多开明的父母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恋爱后,也并非如临大敌,而是去疏导,去引领孩子在保护好自己身体的同时,给孩子最大的关心与支持。
当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谈不谈恋爱,父母不好把控,但一定要多学习一些有关青春期的生理知识,学会保护好自己。
我是一很传统的妈妈,语言上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就多借几本有关青春期的书给孩子看,让她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以及如何去处理好两性关系,告诉孩子与男生交往要把握好尺度,守住底线。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千万种,当语言上难以沟通时,就通过书,通过写字条给孩子,也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的,现在的初中生可比我们那时要懂得多,思想上也更加成熟,行动上也理性得多。
6初中的父母多和老师沟通,家校共育,培养更优秀的孩子
小学靠父母,初中靠老师,这句话不是一点没有道理。我家大宝小学的时候,我们带着她一起学习,加上疫情那几年,作为家长我们基本没去过学校,线上也基本没和老师沟通过。
每日通过孩子那张小嘴,听她不停地说着班里的老师,同学以及发生的各种趣事,我足以了解她在学校的生活,以及学习是什么状态,因为她在学校过得开心,和老师同学相处得比较愉快,我们家长也很放心。在学习上,她那时还是比较听话,家庭作业她能按时完成,我们也可以通过她的作业了解她上课的情况,所以总体都在掌控之中。
我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也没对老师抱太高的期望。小学的老师比较关注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孩子,但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学习差的孩子凭老师的一己之力很难有所改变,大宝小学的班主任很严厉,她从一年级一直抓到六年级,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心力,催促孩子写作业,不停地叫家长到学校,但是6年过去,不学习的孩子还是那几位。
这倒不是说学校老师的教育没有意义,只是说明一个孩子学习的好坏,根在家庭,孩子不愿意学,家长不积极配合,老师教得再好也没用。
但是升入初中的孩子情况就发生了改变,父母的影响力渐渐变弱,孩子更愿意听老师的。所以无论孩子进的是好的初中还是一般的学校,是进入普通班,还是重点班,即使父母对老师有再多的不满,请在内心尊重孩子的老师,鼓励孩子去喜欢自己的老师,爱上自己的班级。只有当孩子真正融入这个班级,被接纳,被喜爱,才能去爱这个班级,真正有集体荣誉感,当得到更多的来自于外界的鼓励与赞赏,从而激发孩子更大的斗志与责任感,才能爆发出强烈地学习内驱力!
小欣小学时,在我家大宝的班里,学习拔尖,深得班主任的喜欢,她曾代表班集参加各种市区级比赛,为班集赢得很多的荣誉,后来凭实力择校去了一所重点初中。
这所重点初中,一个班里面优秀的学生很多,尽管如此,小欣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还是排在班级前五,从而引起班主任的重视,但是到了初二,这孩子的英语因为小学阶段积累的少,成绩开始下降,一次模拟考得不太好,班主任就把小欣叫到办公室,教训了一顿,可能话说得有点重,小欣回到家里,又哭又闹。要知道,她小学里一直都是被班主任捧在手心里,哪受过这种待遇呢?
她妈妈也很不服气,孩子在小学时,她也是班主任的座上宾,每次期中期末一考完试,班主任都会请她妈妈到班里面给其它家长分享孩子的学习经验,那时保留的优越感一直还在。在她认为,即使没有老师,她也一样可以把女儿培养得很优秀。思来想去,小欣的妈妈决定去找班主任,直接告诉她,以后孩子的学习不用班主任操心了,作业班主任也不用批改,她和孩子爸都是大学毕业,完全有能力辅导孩子的作业。
即然说成这样,班主任也不好再说什么,小欣的妈妈的确有底气说这句话,因为从小学一路走来,她全程陪读,孩子写作业,她就在旁边看书,孩子一有不会的,她随时给指导,她主管文科,老公主管理科,孩子从来也没上过补习班,但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但是她忽略了一点,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可能还像小学那样对父母言听计从,这孩子到初二不再听父母的管教,又加上她平时朋友很少,班主任从她妈妈找过后,就没有太关注小欣,再加上,在班级统一购买资料和采购班服等方面,小欣妈妈都保留不同的看法,总是不积极配合的那一个,所以和老师的关系也就越来越远,在学校没有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父母的期望又特别高,小欣觉得压力大,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所以初中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多鼓励孩子与老师,同学能愉悦的相处,即使老师真有不好的地方,也决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去议论和评价。多夸奖老师,一旦孩子喜欢上老师,也就喜欢上老师的课,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当然在这里建议:与孩子的老师相处,切不可太功利化。
虽然说到了初中以后,和孩子的老师们要加强沟通。但是有些孩子的家长往往又进入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给老师送礼。如果钱能解决教育的问题,那人人都可以走捷径。
初一下学期开学的时候,孩子的老师说要到我家来这访,我当时还是有些紧张,毕竟和老师们接触也不多,哪点做的不好,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而且平时在接触其她家长的过程中,她们总在谈给老师送礼的事,所以我就给身边的几个宝妈打听了一下,到底要不要送礼?礼怎么送?毕竟我们从来没送过礼,而且最近几年,国家也严令禁止老师们收礼,所以在我家大宝小学时,即使是在教师节这天,孩子也只带一束花或者一张卡片送写上祝福的话,送给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我家楼上的邻居,女儿已经上了高二,她从女儿上初中时,就开始送礼,各种大的节日,一定要”问候“一下老师,比较有经验,我和她说孩子的老师要来家访,她一张嘴就说一定要送礼。
她女儿上了高中以后,过年过节,她们夫妻俩都会到老师小区走一趟,给老师送“年货”或者其它节日礼品,弄得老师很不好意思,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回家后老师还特意还发了一些题给她。
另外一位朋友,等老师来家访时,她早早和老公都请了假,给老师们准备了礼品,男老师送茶叶,女老师送巧克力,她告诉我说有的父母甚至专门准备了红包,这些都刷了我的三观,毕竟老师在我们的心里还是高尚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是老师们神圣的职责,她看把我点不醒,就苦口婆心地劝我说:假如同样的优秀,不分上下,另外一个孩子家长送了礼,而你的孩子没送礼,那么评三好学生,将来入团,还有各种好事,怎么能轮到你家孩子头上呢?
我听后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和她爸都是工薪阶层,为人比较死板,给老师送礼还是过不了心里这一关,我们不怕送礼,关键是如果老师们不收,我们怎么收场,而且我很喜欢孩子的老师们,送过之后,期待自然不同,有些东西会变质,以后反而不好相处。
思来想去,最后给一位朋友打电话,这位朋友是一名大学老师,她说她孩子上初中三年,从来没有给孩子老师送过礼,最后我还是下定决心不送了。
老师来的那天,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摆好茶水与果盘,与老师们沟通的都很融洽,听取了老师很多有益的建议,也改变了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因为没有送礼,心里反而更轻松些。
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是他们教育的成果,是他们一辈子教书育人的成就,家校共育,配合老师的工作,给老师最大限度的尊重,就是给老师们最大的支持。当三年走过,因为老师们的付出,孩子们记住了这份情义,她们懂得去感恩老师,这就是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