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李莲卿
暗自记下这个名字后,又开始翻动这李三桐的衣物,他大脑飞速转动着。
如果出门需要带上丝巾,那李三桐大概会把丝巾随身携带。
可他又去看过,压根儿没有在尸体附近找到丝巾,那会不会是他晚上出门的时候,把丝巾放在家里了呢?
四处翻找,仍没找到。
连都安扭头问李柏树:“大伯,我听说三桐出门时会在眼睛上戴一条丝巾,怎么没有看到呢?”
李柏树抹着眼泪哽咽的回答“三桐平时都是随身携带的,就放在他腰间的那个荷包里,需要用时就拿出来”
原来是这样啊凶手拿走的是装有丝巾的荷包。
有什么用呢?
又翻看房间后,连都安再没有什么发现了。
那香味的来源也没有任何头绪,只是在李三桐的其他衣物上,能闻到些许。
看来需要去书苑找一下这个李莲卿了。
书苑里,书生们正在温书,一个个摇头晃脑的呆愣又古板。
只有一个穿着讲究得体,面容清秀俊逸,气质飘然孤傲的书生看着手里的书发呆,神情恍惚又悲伤。
连都安直接走到他面前一拱手眼睛仔细的盯着他问道“请问是李莲卿么?”
那书生似被惊到,吓的从椅子上跳起来。
周围的读书声一下就消失了,所有学生都停止动作齐齐看向他。
气氛陡然变得尴尬怪异。
连都安皱了皱眉心想:怎么又是这个香味。
书生定了定神,俯身行礼“在下正是李莲卿,请问兄台是何人,找莲卿有何事?”
“哦,在下连都安,受村长之托调查李三桐的死因”
“听他父亲说你们关系不错,所以想来向你了解些情况。”
连都安一边翻看李莲卿放在桌上的书籍,一边随意的回答。
李莲卿愣了一下,抬手做邀请状“请连兄随我去外面说罢。”
两人来到一座小书亭,李莲卿首先开口“三桐确实与我关系尚可,但也只是比旁人多说过几回话而已,交情浅薄,恐怕我也帮不到你什么”
“噢?方才我看莲卿兄弟,神色哀伤,脸色有点不大好,请问是遇到什么事情了?”
“并非遇到什么事,只是一想到前几日还在一处念书的同学,突然就去世了,心中不免感到世事无常,所以难免就有些伤春悲秋”
连都安打量着李莲卿回一句:“是么?在你眼中李三桐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莲卿垂眸悠悠的说:“他性格安静内敛,不善与人交往,其他其他的我也不知道了”
“那如果用动物比拟,你觉得李三桐是什么?”
李莲卿疑惑的看他一眼,连都安一挑眉,扬了扬下巴“随便说说看”。
“像灰兔子吧”
连都安错愕,灰兔子,这么具体。
“为什么是灰兔子而不是白兔子?”
“这我不知道,只是随口说说”
“那在你看来李三桐会和谁结怨么?或者说你觉得谁最有可能杀害他?”
连都安紧紧盯着他的眼睛,仿佛要从里面窥探出些什么。
李莲卿的眼睛闪过一丝慌乱,又连忙平复下心情,小心说到:
“我实在不知道,我与李三桐平素交往确实不多,不如连兄再去问问其他人吧”
“好吧,那请问你是在什么情形下给李三桐送了那幅莲花图呢?”
“那幅画被裱好挂在李三桐房间,正对着床的墙上”
“想来是十分珍重的吧”连都安嘟嘟嘴,勾着胳膊,拿眼睛眯着李莲卿。
李莲卿睫毛轻颤,瞳孔紧缩,鼻翼微微张大,嘴唇快速的抿了两下才缓缓回答:
“有一次师长要大家以莲花湖为题作画,那时我就随手在纸上画了莲花”
“李三桐看到便夸我画的好看,然后想到他帮我收拾过书桌,所以就把那幅画送给了他,表示感谢”
“没想到他会把那幅画挂起来,可能可能是因为他没怎么收到过别人送的东西吧也许是这样。”
说完李莲卿又眼神恍惚起来。
连都安不置可否,又瞥他一眼才拱了拱手“多谢莲卿兄,连某想知道的都已经问完了,告辞。”
李莲卿神色一松躬身还礼“不送”
大步走出亭子,连都安猛的转过身来,脸上泛起痞痞的笑容,语气松快的问道:
“对了莲卿兄弟,你熏的是什么香啊,味道很好闻”
“我也想拿来熏熏衣服,去吸引吸引小娘子的注意。”
李莲卿眼角抽了抽,语气里夹杂着一丝无奈:“连兄,熏香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不是拿来取悦哪个女子的”
“我熏的这种香,是自制的,用料不太讲究,比不上外面卖的那些,连兄可以去市集上瞧瞧,定能找到那种能吸引女子的香”
连都安:“哈哈,莲卿兄,你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你用的究竟是什么料才能制成如此气味独特的香呢?”
“就是一些食物的残余,松子壳、甘蔗渣、干梨皮、荔枝皮,晒干磨粉,用糯米浆拌匀揉成香团,再揉搓成线、或丸、或饼,放在阴凉处晾干月余,这四叶香就制好了”
连都安拿手低着下巴不住的点头:“用料确实不讲就,但胜在制作便易,让人在清贫中也能享受安乐”
“好了,我也回去试试看,多谢莲卿兄,告辞”
话说完,不等李莲卿的反应,连都安就大刀阔斧扭头走人了。
刚背过身,连都安就敛下笑容,眸色也深的不可见底。
这个李莲卿绝对有问题,他一定在隐瞒些什么!
村长家
连都安正和村长喝着茶闲聊着:“大伯,村子里的后生你都了解么?”
村长疑惑:“你想知道谁的情况?”
“李莲卿”
放下手里的杯子,村长想了想说起了一段往事。
李莲卿并不是李村土生土长的,而是在八岁的时候跟着母亲瑶娘一起搬来这里的。
初次见面时,他们孤儿寡母稍显狼狈。
但是从精神面貌,衣着服饰来看,应该是有点家底的,绝不是那种沾染官司的、逃荒、逃命的。
世道艰难,底层百姓生存不易,何况只是孤儿寡母?村长心生怜悯。
所以当他们表示想要留在李村扎根的时候,村长就同意了。
然后,村子里的男女老少热情的帮着他们在村子后面不远处,靠近青莲山山坳的地方,盖了房子围了院子,就算是在这里落户了。
后来,村子的妇人们教瑶娘一起修补渔具,制作鱼货,瑶娘就教大家女工刺绣,盐渍果脯。
一来二去就彻底融入了这个小村子。
他们搬来的第二年,突然从外地来了个教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