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丹书铁券?
回来的比较早,等李承将今天的所得,形成笔录提纲后,站在窗前伸个懒腰。
天色近暮,晚霞似染,古城风貌,一览无余。十三都中轴线上,钟鼓二楼,遥遥在望。
貌似自己还没去这两个十三都的标志性建筑,要不来个夜观钟鼓楼?
好主意!
钟楼是十三都的市中心,夜景一定很美。
鼓楼往南有一座关省文物大厦,附近有一处南门古玩市场,很热闹。
他快速换套衣服,收拾好挎包,背上相机,朝对门喊道,“阿伟,阿典,去钟鼓楼玩玩,就便找个地方吃饭。”
周典和吴伟的房间,就在走廊对面,李承一开门,俩人就看见。
周典提着一只小皮包进来,递给李承,“李少,这是下午取的现金,您看,带多少合适?”
前天晚在刘明谦那里购买陈逸飞的油画,花了五万羡金,昨天在栎阳老汉家购置那些钱币和青铜鼓,又花掉十万华币,离开剑阁时准备的现金,基本花空。
这不,今天又让周典去取了十万现金预备。
这花钱速度,让两保镖啧舌,不过,他挣钱的水平,同样让两人啧舌。
李承摆摆手,“你都带上吧。我包里面还有大几千,够买零碎。”
周典嗯了一声,又拎着包回屋换衣服。
等两人出门,李承笑着说道,“阿伟,行程稍稍调整一下,我打算明天去法门寺看看。”
此行比想象中更顺利,李承打算明天歇一天,去法门寺看看正宗的秘色瓷,与自己手中那件越窑八棱青瓷瓶,差别到底在哪儿?
下一站凤翔,也就是三百年秦都雍城,刚好,扶风法门寺陈
列馆,就在前往凤翔的路途中。
吴伟笑笑,“您计划明晚住哪儿?赶到凤翔还是落脚扶风?”
十三都距离凤翔,全程一百八十公里,路不好走,起码要三个小时。既然要歇一天,那就不用这么急匆匆的。李承想想,“住扶风吧,如果时间足够,我还打算去周原博物馆看看。”
周原博物馆,是西周遗址发掘及陈列馆,很有看头,也在扶风,距离法门寺不到十公里。
一枪打两鸟,正合适。
“如果您准备走两馆,那要不要走早些?”
李承摆摆手,“不用!这些陈列馆中的东西不让上手,看看就得了,深究不得。”
这话吴伟不懂,行内人懂——博物馆中展出的是名头和文化,真品其实不多。呃,这是九十年代,“仿品”代展的风潮还没起,说不准展览的还真是真家伙。
不过,无论真假,李承都不太喜欢隔着玻璃柜看物件的感觉,他更喜欢上手!
吴伟又说道,“李少,咱那些东西,我琢磨着还是找个地方寄存起来。”
“嗯?为什么?放在后备箱不安全?”李承不解。
“您说的扶风还有凤翔,那两个地方,挖坟非常猖獗,因此,那边打击文物贩子的力度也很大。咱这车是外地牌照……”
他一说,李承立马明白过来,吴伟想得很周到。
“吃外地人”是一种风潮,有些地方专门抓外地车、外地人的毛病,然后找借口罚款。尽管自己拿着侨胞证,这些人不会很过分,可万一查到后备箱中的青铜鼓、先秦钱币……不太好解释。
“明天再银行租保险柜吧,存好再走。”
“保险柜要登记吧?”吴伟不确定。
晕!还真是这样,其他东西都好说,青铜鼓、先秦钱币肯定不行。
十三都没有花旗银行,要不还好处理。
正挠头呢,周典突然瓮声说道,“我最早的连队,有位战友是蓝田人,没他电话,但我有地址。要不……晚上我去找找他?”
周典这么说,吴伟便没再多言语,看看李承。
这方法最稳妥,不过……蓝田属于十三都郊区,有点远。
“阿典,你现在开车去找找?找到你战友,请他吃晚饭。我和阿伟打车去钟楼。”
李承对吴伟努努嘴,吴伟将车钥匙塞给周典,叮嘱一声,“记得给他家买点礼物,别空手去,晚上也别喝酒。告诉他存放个五天一周的,等我们回来再感谢。”
周典转身回屋,收拾东西,李承走了两步想起一事,对着屋内喊道,“阿典,你那战友如果愿意的话,邀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深城。”
周典探头出来,嗯了一声。
“还缺人?”走进点听,吴伟问道。
李承点点头,“吴卫忠那边计划在年底或者明年初,新加坡开一家店。需要最少两人去那边盯场。现在你们就六人,人手不够。”
“哦。”吴伟揉揉眉心,店面扩张,那安保还真不够,还得想办法。
最为关键的是,他们见血的不多,没那股子狠劲。
“还是慢慢寻
摸吧,这事急不得。”李承苦笑摇头。
吴伟没再说话,也只能如此。
兴庆宫酒店有服务的士,打车还是很方便的。
第一目的地,漫天尘人街的“天下第一碗”,这里的羊肉泡馍,纯正浓香。它旁边
就是鼓楼,过一条街就是钟楼,吃饭游览,两不耽误。
从长乐门进十三都古城,沿着东大街直行,远远的就看见钟楼,廊檐边装饰着红色彩灯,将雄伟的轮廓勾勒出来,夜色中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车到近处钟楼大转盘,让李承有些失望,整个钟楼城台,被帷幔遮挡,看样子在装修,不对外开放。
十三都钟鼓楼,明代洪武年间修建,原本是为“迁都十三都”所准备的。
明朝定国金陵后,有不少大臣建议迁都十三都,纷纷扬扬讨论了十余年,朱元璋也有些心动,便于洪武十六年敕令建造比金陵规模更大的“钟鼓二楼”——这是迁都的前兆。
但是,迁都的反对者同样众多,主要是东南商团和士族势力——国都西迁,金陵的政治、经济等重要性就完全失去。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十三都,计划为新都选址。
朱标此人在史书中评价颇高,有不少史学家认为他有“文景之慈”。
额,也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宽厚,很适合在朱元璋的“酷烈”之后,抚慰社会伤痛。
朱元璋对这位太子也很喜欢,对他的意见很尊重,朱标在巡视十三都之后,献十三都水文图,建议迁都。可惜的是,他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并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
朱元璋大恸,认为十三都不吉大明,终身不再修建十三都城,迁都之议,再也无人敢提。
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曾经想秉承父志,有迁都念头,可那时,他的精力被“削藩”牵扯,根本顾不过来。
于是,整个十三都城
中,只剩下钟鼓二楼两栋明朝建筑相对而矗。
对,十三都钟鼓二楼,最早是相对而立。
十三都城日渐衰败,万历年间,终南山道人高承之,从风水学给出答案——十三都,有城无“镇”,也就是说明代十三都城,是没有市中心重要建筑的。
鉴于朱元璋和朱棣两位帝王,都不喜欢十三都城,想要朝廷拨款建设新的“镇级建筑”,明显不现实,于是,巡抚御使龚懋贤请旨,将钟楼整体迁移于现在的“镇”中心位置。
为什么是钟楼而不是鼓楼?
五行中,鼓楼属木,钟楼属金。镇煞,自然选金。
……
亲自动手慢慢掰着粉饼,享受一顿美味的羊肉泡馍,走出店门时,已经华灯绽放。
刚才吃饭时,李承就找店伙计打听过,钟楼维修,鼓楼晚上不让登楼,只能在外面看看。
扫兴!
好在漫天尘人街是小吃街,也是一条工艺品街,出来摆摊夜市的,竟然有不少古董古玩摊位。
没白来。
李承对着灯火辉煌的钟鼓二楼拍了几张照片后,便开始兴致勃勃的逛起漫天尘人一条街。
入口第一家摊位,一位三十岁的汉子,操着一口腔调,手中拿着一块瓦当模样的东西,在高声叫卖,“我说好不算好,大家眼光是领导;我说真不算真,行家眼里有根针!”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不是买萝卜和青菜,各个市场都有得卖。”
“朔方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连城郡王李怀光的丹书铁券!蝎子拉屎独一份嗷!”
李承被摊主的叫卖声吓一跳。
这也太能扯了吧?李怀光的丹书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