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泾阳之谜
这是李承来十三都的第四天,走泾阳,探寻泾阳秦都之谜。
泾阳,是丝国大地原点,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里,很适合做国都的。
只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界,对“泾阳是否为秦都”,一直争议很大。
《史记秦本纪》中并没有记载泾阳作为都城的文字,秦国战国中后期“主角”,这似乎不应该。另外,泾阳都城遗址未曾找到过,因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泾阳从未成为秦国都城。
貌似很有道理。
但是,同样是《史记》,在《秦始皇本纪》这一章节中,明确记载“肃灵公,昭子子也。居泾阳,享国十年。献公元年,止从死,二年,城栎阳”。
秦肃灵公,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五代君主,秦昭太子嬴昭之子,曾经在泾阳这个地方,“享国十年”,也就是做了十年国王的意思。
这段话不仅交代秦肃灵公在泾阳当了十年的国王,还交代秦献公元年的时候“止从死”,即废除殉葬制,秦献公二年的时候,“城栎阳”,也就是将都城搬迁到栎阳。
整段话前后有序,有人物有事件,肯定不是太史公在瞎说的!
那么问题来了,前文没提秦灵公在泾阳立都,后文却提及秦灵公在泾阳住了十年,算不算前后矛盾?泾阳究竟算不算秦都?
以梁启超、王国维两位大师为代表,坚定地认为,泾阳为都,确凿无疑,都城遗址只是尚未发现。而以柳诒徵、郭沫若、郭若愚等更多的历史考古学家认为,泾阳无都,最大可能是一处行宫。
就这个问题,李承也请教过饶老。
师傅给出一种推理,至于答案正确与否,还需李承自己去现场再思考。
秦灵公继位前后,可以称得上是秦国历史上最灰暗的岁月。
秦厉共公于
公元前443年去世,他的儿子秦躁公继位,秦国的灾难开始。
雍城成为秦朝王都二百多年,贵族势力极其强势。
秦厉共公的才能其实很一般,只能算是中人之姿,以有限的能力为秦国谋取最大化利益。他自己也明白,几乎不可能再将秦国恢复到穆公时代的盛世。
秦厉共公执政最失败的一件事就是——国君大权旁落,军政两权,都被秦国贵族掌控。
如果说秦厉共公算“守成之君”,那秦躁公就是安于享乐,奢侈无度,极其懦弱的“昏聩之君”。
晋国此时为三家执政,魏文侯以“河西之地原属于晋国”,发起收付河西之战。
有关河西之地的,说的挺多,再说一点,河西之争的由来——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当时晋公子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曾口头承诺,请秦穆公护送回国即位后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继位后,晋惠公反悔,秦穆公趁晋国内乱,发兵取晋河西之地。
秦躁公当时正在和国内贵族势力角力,想要夺回军政两权,屡次失败,心灰意冷,便整天酒池肉林看舞蹈,不问正事。
魏文侯指挥的(晋国)军队,少梁、繁城、庞城、临晋、元里、洛阴、合阳等诸多河西城池,秦躁公不闻不问,依旧花天酒地,最后弄得秦国民怨四起。
秦躁公在位十四年,秦国连着吃十四年的败仗,连早已经臣服的西边异族义渠都来攻打秦国。
这还不是秦国最悲催的时刻。
秦躁公去世,庶长(秦国官职,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上卿”)鼌(此人是秦国贵族势力代表)立秦躁公之弟秦怀公嬴封为王。
秦怀公是个老实人,无实权,无政绩,可即便这样,也于公元前425年,被庶长鼂率领众臣包围,被
迫自杀——史书对这次逼宫,有过描述,大意是秦怀公想要变革,受到贵族阻挠!
此时的秦国,一团糟。
由于秦怀公的太子昭子早死,大臣们迎立秦昭子之子、秦怀公之孙秦灵公继位。
秦灵公就是在这种乱糟糟的环境中登台!
饶老猜测,秦灵公是不愿去乱糟糟的雍城做傀儡,索性将雍城扔给那帮贵族折腾,他自己选择在泾阳别宫中居住,眼不见心不烦,至少,他在地方上,还可以干点事。
泾阳距离河西之地的前线更近,他居住在泾阳,也在表明一种姿态——我是有心杀贼,可惜无力回天呐!
此后的历史似乎也在佐证这一点。
秦灵公六年,他支持当时主战派代表的左庶长嬴悝,出兵攻打少梁,结果打了两年,失败。
嬴悝虽败但未受到追责,又是他支持下,修筑黄河防御工事,阻止魏军西进,并修补残破的繁庞城,作为抗击魏文侯军队的主要阵地。
由此还是能看出来,秦灵公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可惜老秦身上的枷锁太重。秦灵公十年,卒。
估计也正因为他的影响,秦献公在很小时就琢磨着迁都一事。
正是基于这种推测,饶老认为,太史公
的记载没错,秦灵公在泾阳居住十年,并不意味着泾阳就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都,它应该属于“陪都”或者说“二都”性质。
另一个原因是,秦灵公没有正式废除旧都,立泾阳为新都,所以,泾阳只能是陪都。
那有没有“迁都”一说呢?
必须有!无论是秦国贵族如何专权,历史只会记载国君所居住之城为都!
秦灵公在泾阳住十年,其配套的班子、后宫,肯定会迁移到泾阳,这就是迁都!
两者其实不矛盾。
至秦灵公之后,他的叔父,秦
简公赢悼为君,又回雍城办公,雍城国都照旧。
泾阳十年陪都,一如长河浪花,打了个飘忽就没了。
但是,它依旧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痕迹——并非都城遗址,而是今天依旧屹立在黄河边的几座城堡遗址,首当其冲,就是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晋人所建,最早主要用来防御关中秦人出关。秦灵公在位时,将这座城关改造成关中大门,防御外敌入关!
一出一进的改变,造就潼关“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诸多美誉!
有关泾阳是否为都之谜,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泾阳秦都城遗址,可惜,时至今日,依然杳无音信,岁月的尘埃,将它压得太深太深。
李承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秦始皇修建的“望夷宫”遗址。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这座宫殿的建立,是这么解释的:“望夷宫,在长陵西北长平观道东故亭处是也。临泾水作之,以望北夷。”
也就是说,秦始皇在远离咸阳的这里,建设这么一座庞大的宫殿群,就是为了“瞭望北方的夷族”。啧啧,让人想不通,用宫殿来充当“烽火台”?
望夷宫能被史书所所记载,并非“望夷”,而是秦二世胡亥,先是被赵高囚禁于此,后又被赵高、弟弟赵成,女婿阎乐等人逼死在这里。
八十年代末,考古队发掘望夷宫遗址,并圈定宫殿群的范围,东西600余米,南北500余米,面积三十多万平米。
这是一座超大型建筑群。
李承围着划定的望夷宫遗址,走了整整一圈,渐渐有自己的推断。
其一,假定秦泾阳都城存在,那么,秦始皇建设一座宫殿,按照常理,应该不会距离“故都城”太远,也就是说,秦泾阳都城遗址,应该
也就在这附近。
其二,“望夷宫”遗址的面积不合理。
三十多万平方米,基本上等同于咸阳宫建筑群的面积。秦始皇在远离咸阳如此之远的地方建设一个超大型的建筑群,真的只是为了“望夷”?
泾阳的地势并不高,根本达不到“望夷”效果,甚至连示范作用都没有——那还不如去高奴(延安)附近修建,起码那里更靠近边境。
基于面积上的疑惑,李承有了第三个推断——秦始皇修这座建筑群,有没有可能是以建“望夷宫”为名,重修故城?
不要说没有可能哦。
清故宫,很多人都认为它就是皇帝的宫殿,其实,它的正真职能是“内城”,也就是“皇城”,正式名称叫做“紫禁城”!
故宫面积多大?七十万平米,两个“望夷宫”建筑群大小。
考虑秦灵公所处的年代,秦国正处于谷底,且当时内斗不休的背景,秦灵公建造一座三十多万平米的“内城”(当时可能更小),已经是很了不起。
这么说的意思就是——望夷宫遗址,就是当年泾阳秦都城遗址!
哦,支持李承推测的,还有两点。
其一、望夷宫遗址的四边很正,从地基来看,它像一座“方城”而更甚于“宫殿”!
其二、八十年代末,考古队在挖掘遗址,发现很多处多达一米多厚的遗物堆积层。这说明,此处建筑群,人类生活的痕迹很重,远不是所谓的“望夷宫”这样生冷宫殿群所能拥有的。
李承的这番推论,是基于假设“有”,总结现有的表象,找到附和“有”的特点,然后再来论证“有”的正确性。
当然,这一切,都没有最直接的证据。
但不能说,完全没道理。
有关泾阳迁都的论文,就这么落笔,回酒店就准备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