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623章 剑阁鬼市

第623章 剑阁鬼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哪有你这样买房子的?”张苏陵得知李承一口气买三套四合院,国骂脱口而出。

    下一个声音却包含惊喜,“李老板,你的三栋四合院,都用老家具填满么?明天,明天我去剑阁,实地看看你的院子。”是秦禹老爷子的声音。

    刚才他们四人还在发愁,这家具怎么出货呢,这会听到李承的“光辉事迹”,秦老爷子开心的恨不得今晚就赶到剑阁。

    继而又有些头疼,三套四合院,全用老家具填满,而且每一套尽量风格统一,木质统一,自己上哪儿找那么多苏式老家具?

    可是,真要让他放弃……那不扯么!正愁着上哪儿找钱呢,送上门的生意不要?疯了不成?

    看来,自己不仅要发动津州这边的木作关系,估计还要到剑阁跑几个老户,才能凑齐。

    “阿承,明天我也过去看看。”张苏陵连忙也喊道。反正明天拆房子不用这么多人盯着,都是工程队干活,有涂玉明父子和袁克家在就可以。

    “对了,秦老,认识古建修复改造的么?帮我找一位。”李承问道。

    “我们这行当,通的。想要津州还是剑阁的?要津州的师傅,我明天捎一个过去。”

    “您老帮我找一个水平好点,做活踏实些的就行。”

    “您瞧好嘞,绝不会找那种玩花活的。”

    挂断电话时李承挺开心,今天,杨家屯的家具整理完毕,估价要略略超过预期,两百壹拾伍万左右,也算个小惊喜。

    晚上,又与泰勒咪了会电话。

    对于李承在剑阁买四合院,她同样有些惊诧,又不常住,买这么多干嘛?不过,她很理智的没过问李承的财务问题,再说,房子多就多一些呗,金家的房产也不少。

    “欧巴,还记得罗杰拜伦教授么?我的老师。”

    罗杰拜伦?李承很快想起上次在黄石公园遇到的那位,“还有印象,那位光头教授?”

    泰勒噗嗤一笑,“对,就是他。”

    “最近两天,我们学校在做中南美洲地质研讨交流。我

    和拜伦教授,就邀请他成为艾希矿物公司顾问这一问题谈过一次,他接受邀请,并答应近期去丝国考察。”

    “唔~嗯!我家泰勒越来越能干了。”这是好事,李承赏她一个口啵。

    “欧巴,还有一件事。”泰勒又说道,“我和拜伦教授谈话时,奥拉尔克罗斯教授也在旁边,他表示对于去丝国考察很感兴趣,所以我……”

    奥拉尔克罗斯教授,就是那个古孢粉学大师,曾晃点过李承。

    上次李承回港,和教育事务中心提过一嘴克罗斯教授愿意来学术交流,后来给他发邀请函,结果奥拉尔去考察科迪勒拉岩层。港大和李承算是被他晃点,弄得李承有点小尴尬。

    “那就一起邀请吧。行程安排上,我稍后给师傅办公室去电话,让楚哥他们配合。”李承挠挠头,笑着说,“问问两位教授,如果可以,请他们在香江站一脚,去港大做一次公开课。”

    “呀,我也是这么想的。”电话另一边的泰勒,眼睛眯成一条细缝,挺得意的。

    上次邀请奥拉尔不成,李承在她面前抱怨过两句,她可一直记着呢,这趟奥拉尔肯定跑不掉,算是把李承丢掉的面子给补回来。

    “ok,等你这边确切消息,我再和楚哥联络。”

    李承所说的楚哥,是饶老办公室助理楚中元,负责安排饶老的教育和交流对接。

    放下电话后,李承摊开笔记本,开始做最近两天的行程日记。昨天忙到很晚,今天空闲些,刚好给补上。

    兴许是这两天收获太大,李承有些兴奋过头,写完日记后,依旧没有丝毫睡意,便躺在床上,拿着师傅的《殷商卜辞考》,随意翻阅。

    殷商卜辞,就是甲骨文。

    饶老在甲骨文方面最为标志性的研究,是《今日雨》,一篇刻在牛面骨上的祈雨农事诗:“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这篇《今日雨》甲骨译文出来之后,轰动一时。

    质疑者众多,

    认为这是典型的“编造”,其根本理由只有一个,在那个时代,根本不可能有“诗歌体”存在。赞同者同样众多,董作宾(甲骨四堂之一)大师就力挺饶师,并就这块牛面骨文字,广邀学者共同验证,最终证明饶师的译文准确,并且同意“诗歌说”。

    这是目前丝国发现最早的“诗歌”——从行文结构上,以及叙事手法上,它就是诗歌。

    整篇诗歌,先记占卜结果,已经得到了今天要下雨的征兆,接着写进一步卜问上天,雨究竟从何方而来?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对雨水期待的殷切。

    这不是诗歌是什么?只是它的行文结构,简单一些而已。

    时年,饶老未满二十,令名满江湖!

    这世上真的有天才,师傅的才华,自

    己这辈子也追不上!自己这弟子做得还真是失败,最多只能算是从他的怀中偷来一两颗珠宝吧。

    眼睛盯着书本,脑袋瓜却想着其它,兴许,明天可以将黄昌林的那批货,出给保商利。

    那批铜器和玉器,黄昌林带到中海,被自己一行人所劫,再带到剑阁,也该做个处理。保商利想要筹建博物馆,肯定会喜欢。

    晚上吃饭时,何平很爽快的承诺,筹建中的保商利博物馆供货权,对李承开放,并愿意就货品来路承担责任。这才是自己今天的最大收获之一,意味着很多灰色途径的物品,会有明确去处。

    感觉睡下刚一会,就被吴伟敲门声吵醒,慵懒的应了一声,翻身看看床头手表,凌晨两点半,一个鲤鱼打挺,起床,去潘家园鬼市!

    洗漱之后,三人精神勃勃的驱车上耳环,直奔劲松南路潘家园鬼市。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里已经影影绰绰的,灯光闪烁朦胧,时明时暗如鬼火灯影。

    “照旧例,你俩一人一千。”下车前,李承对吴伟招招手。

    吴伟立即乐呵呵从兜中掏出两沓钱,塞进李承手中,这是老板给的红利,俩早准备好了。

    九十年代的潘家园鬼市,

    还是有点味道的,没有亮如白昼的氦气大灯,没有规整划一的摊位,只有这一片摊位上的盈盈灯火,鬼市气氛很足。

    剑阁鬼市历史悠久,据说在清末民初就已经盛行,但不是潘家园!

    潘家园鬼市历史很短,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买东西要票据,物资供应不足,于是老百姓自发形成这么一个交易“黑市”,最初更多的是“鸡蛋换白糖,猪头肉猪蹄子换棉布的确良,老母鸡换电子手表”这类更民生的交易。

    至于为什么转成古董古玩专项交易市场,谁也说不清,最大的可能与古董古玩市场崛起有关。

    最早的潘家园鬼市,也不在现在这个位置,而是在劲松南路和旁边的一个“土山”上。

    1992年,潘家园街道办事处加强管理,在附近建九十多间铁皮房,起名为“潘家园星期天旧货市场”,也就是今天潘家园旧货市场前身。

    起初,市场里什么东西都有,形不成特色,变化出现在1994年,“星期天市场”正式更名为“旧货市场”,范畴锁定在古玩杂项、字画、书刊杂志、民间工艺几大门类,偶尔也有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同时市场保留“地摊儿”形式,可任意“淘货”和“捡漏”,这就是后来名动中外的潘家园旧货市场。

    潘家园市场鱼龙混杂,只有想不到,没有淘不到。

    上至古代的字画、陶瓷、家具、文房四宝、铜器、玉器、竹雕、奇石、古籍、旧书旧报、钱币、鼻烟壶、香炉、紫砂、象牙雕、连环画、烟标等,可谓五花八门,像章、金石、字画、玉器、古玩,家什杂物,奇奇怪怪,无所不有。

    今天是周六,逛鬼市的人,超多。

    来逛鬼市的通常有三种人。

    一是剑阁的老玩家,就爱玩旧货,他们会专注地研究宝贝。在这里想淘到真家伙,凭的是知识,靠的是眼力。

    第二种是附近的家庭妇女,她们会来淘一些廉价却实用的日常用品。

    第三种是“抖腿青年

    ”,年轻的潮男潮女,大老远跑来却未必有很强的目的性,有的是出于猎奇,有的是买便宜时髦货,譬如羊城的喇叭裤什么的,还有的是,想找路子出货或者进货……

    李承三人,混杂在这些人中,时不时停下来看一眼,用手电筒照照,不买也没关系,没人找你麻烦。从骨子里透出的淘宝惬意,实在太享受。

    走过几家卖小电器、包包与服饰的摊位,李承三人蹲在一家摊位前,那摊主是个年轻人,坐在马扎上,抬头看看,目光很快又回到手中的书本上。

    这么认真?李承借助他背后的台灯瞅了眼,《新概念英语》,今年新推出的英语速成教材。额,没猜错的话,又是一个想出国的年轻人。

    学习劲头挺足,这是好事。

    他的摊位上,旧书不少,还有不少书签、法帖、小幅插版画以及连环画。

    书签,是为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多用纸、赛璐珞、或陶瓷等制成。

    大师喜读书,很多人喜欢自制书签,就像鲁迅先生,他三十年代自制的一套六张手写唐诗书签,2004年拍卖出六十万的天价。

    李承之所以停下来,就是看中这家摊位上的一套自制书签——四张一套署名“曹云祥”钢笔自题诗书签。

    既然摊主专心看书,李承便自己上手,将这四枚硬扎片纸贴合的手工书签拿过来。

    正背都有文字,格式统一,书签高约十六七公分,宽四公分,左下角分别用钢笔勾勒“梅兰竹菊”四君子小图案。

    正面文字为小楷繁体,名言摘抄,分别是尼采、康德、亚瑟叔本华、培根四人

    有关读书的名言。

    背面文字为行书制记:“乙丑年壬午月壬申日大学部成立,喜不自胜,乞丝国读书之风长存!云祥书。”

    这东西,应该陈列在图书馆最显赫的柜台,供莘莘学子瞻仰,以为激励的!也不知怎么就流落鬼市之中便宜自己!

    名家名记自制套版书签,好东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