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诗修正 > 第21章 李商隐 人间重晚晴

第21章 李商隐 人间重晚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释义及评析:

    这首诗最核心的文字,言情的文字,应该在于第三四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如果不是这两句,整首诗,如果按照过去的律诗规范讲,就是八平头。

    古人有很多诗,都有这样的毛病,几乎一首律都是七句写景。甚至没有抒情的。读起来倒是还有美感,但是价值不大,境界不高,名不副实。

    而且,古人写诗,产生歧义的地方也非常多。用词用字不严谨。一字多义,一词多解,一句诗,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意境。

    用不好,就会全文乱糟糟。

    如果单论价值,这首诗整篇只有“人间重晚晴”这一句,才算得上精妙之作。其余的句子,犹如乱麻。

    问题最大的是,这首诗意境的收句在第三、四句,后面五、六、七、八又回到写景,直接散架了。

    一般来说,要么第一句为合,先合后分来印证。咱们先印证,最后再合。从来没有见过中间合两头分的诗词。

    就好像一个人的头或者脚,长在了胸膛上。变成了怪物。

    要理解这首诗的第三四句,首先要从字面上去解读。这里要提一下道德经,读者就知道这一句的问题在哪里了。

    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呢?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天地是顺其自然地去运转的,天地对待万物都一视同仁,不对谁好也不对谁坏,不偏不倚。

    万物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万物自己的运转,跟天地没有任何关系。

    既然天地不仁,天意又怎么会去怜惜幽草呢?

    看来,这样去解的话,天意怜幽草,就是一个病句了,显然,这种解释不成立。

    那么,咱们联系一下本诗的题目“晚晴”再来解读。晚晴,解释为傍晚时分,雨后初晴。

    而本诗第一句写道,春去夏犹清,现在知道两个信息。

    一,雨后初晴。

    二,春去夏来,刚刚开始天热,就下了一场雨。

    这样联系上下句再看,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似乎能讲通了。

    春天刚过去,夏天初来,天上就下了一场雨。上天这是担心幽草怕热,所以下了这场雨。但是呢,又怕雨水过多,会伤害幽草,所以雨后天晴了。

    这么一看,似乎还真能说得通?

    既然如此,咱们继续结合上句去解读下一句“人间重晚情”。

    从字面上去看,这一句也应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人们非常喜欢雨后天晴的黄昏,因为绚烂美丽。这里的“重”字,解释应该是重视、看重、喜欢的程度表现为重度。

    可是,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体有七种情绪,六种本能和需求。

    七种情绪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六种本能需求是:眼、耳、鼻、舌、身、意。

    由此可见,人类的情绪和需求,都是因为本能和情志共同产生的。既然如此,人间重晚晴,似乎解释不通了。

    既然按照黄帝内经之中的说法,一个人有七种情绪,六种本能需求,又怎么会单一地“重视并且喜爱”晚晴这种自然现象呢?

    天地间美景无数,自然现象无数,凭什么人类就会非常喜欢晚晴呢?没有道理的。

    因此,人间重晚晴,只能是第二种解释。

    晚:晚年,

    晴:富足美满的生活景象。

    晚晴:晚年富足美满的生活。

    这样解释,就合情合理了,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富足美满的晚年生活。

    既然这样,咱们把上下句连贯起来看一下。

    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春天刚过去,夏天初来,天上就下了一场雨。上天这是担心幽草怕热,所以下了这场雨。但是呢,又怕雨水过多,会伤害幽草,所以雨后天晴了。人们都喜欢有一个富足美满的晚年。

    很明显,南辕北辙,句子之间根本联系不到一起,即便是“人间重晚晴”这一句富有很深的哲学思想在其中。

    句子是有问题的,首先,句子的意境太乱了,太分散了,上下句更是出现失去连接的大问题。

    不单单这最核心的一句有问题,这首诗整篇都是前言不搭后语,自成体系,乱成一团。

    咱们仔细看一看,从文字表面去解释,整首诗出来是怎样的。

    1,居住在幽静的地方,从高处俯视看下面的夹城。

    2,春天刚去,夏天刚来,气温还不高,天清气朗。

    3,天意垂怜长在僻静处的小草。

    4,人们更看重和喜欢绚丽的黄昏美景。

    5,加上爬上高楼看得更高更远。

    6,夕阳的余晖透入小窗,非常明亮。

    7,南方思乡的鸟儿,等到巢干后才飞回来。

    8,归来以后的鸟儿,轻快地飞翔。

    是不是有种乱糟糟的感觉?而且,第五六七八四句,根本没有任何用途和意义。就算要留着,也要换一下顺序。

    要我说,第12句在前开局,第5678句在后面开始辩证,第34句首尾。这样的话,勉强好一些。但是,还是瑕疵太多。因为:“晚晴”两个字,没办法体现出来。

    为什么人间重晚晴?

    看来,历史上将李商隐杜牧称之为“小李杜”,还是比较贴切的。李杜的诗,比之李商隐,更为严谨,逻辑性也更强。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里面,可以说是最纷乱的。就像天空中飘飞的树叶。杂乱无章。

    这首诗改无可改,即便是步韵也很难,一首诗用了三个同音字,在唐诗之中,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少的。要改掉这三个韵,基本上整首诗也就算推翻了。

    因此,只能是尽力以第二句“人间重晚晴。”为核心,重新写一首律诗,与读者分享心得并共勉。

    生活,总是需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像咱们的国家一样,遇强则强,一路向上,蓬勃发展,永不停息。

    重写一下,再来看看效果如何?原诗的核心意境仍然留着。晚晴:

    晚晴

    中正壹

    红尘风雨盈,

    天道上而争。

    少壮须竭力,

    人间重晚晴。

    亲情同世故,

    吃住并穿行。

    即使仓无满,

    宜当有所成。

    休学唐夫子,

    到老待残羹。

    妻子随身苦,

    空伤一世名。

    男儿当壮志,

    得时苦经营。

    勿待红颜老,

    泪随皓首倾。

    释义并评析:

    1,红尘世界之中,充满太多的风风雨雨,坎坷荆棘。

    2,天地的运行规则,就是向上,就是争斗,不争,就什么也没有。

    3,少年时代,作为一生之中最充满力量的时刻,必须尽力而为,因为到了老年,就干不动了。

    4,每个人都希望,到了老年,干不动的时候,有一个美好的晚年。

    5,人的一生,除了顾自己,还有血缘亲情,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其他亲戚,有丈夫妻子儿女,还有朋友或者同事等等关系,都需要维持。亲情和人情世故。

    6,每个人都要吃饭,住房屋,穿衣服,这些都是要花钱的。除此以外,还有出行的工具和车马费。

    7,即便是生活过得拮据一点,不是很如意。

    8,也应该有所成就,起码要温饱吧?生了病要有钱治疗吧?家里人需要用钱,要能够拿得出来吧?

    9,不要学李白杜甫,到老了的时候,穷困潦倒,一味想要投靠别人。亲人都未必靠得住,何况外人?

    即便是亲人,人家也有属于自己的家庭,怎么可能一直帮助你?尽心竭力地帮助你?

    李白死的时候,穷困潦倒凄凉不已,杜甫去世前,也是穷困潦倒,甚至写诗说,只要有人给他提供吃的花的,再没有什么可求的了。

    非常悲哀呀!

    10,到了老年,就等着吃别人的剩菜剩饭。

    11,老婆孩子跟着他们,吃苦受罪。

    12,连一生的名声,都被葬送掉了,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13,男人嘛,就应该自强自立。

    14,只要抓住一点机会,就要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好好经营自己的事业。

    15,不要等到红颜变白发,人都已经老了。

    16,那时候,已经年老无力,只能痛苦流泪了。

    中正从小学习国学,可是也没有把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最后遭逢大变,这才领会贯通。人世间,最重要最真实的,就是现实两个字。

    所以,我的诗,基本上都围绕“现实”“无情”“大道”这三个核心点在论述。

    读中正的文字,你相当于同时学习了诸子百家老庄孔孟四书五经的学问。

    什么道家佛门儒家,都包含在内,可以说包罗万象。

    不到低处,无登高之志向,不临绝境,不知情感之真虚,不至困境,不知人情冷暖。

    只有领悟了人世间的无情,人世间的残酷,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怎么做才是对的。只有领悟了这些,人生才算得上圆满。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经历了,就懂了,就悟了。

    这首诗只保留了原诗的意境核心句,说是改,其实已经算是重写了。

    喜欢看哪个版本,就看哪个版本了。

    不读此诗,一大损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