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诗修正 > 第46章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第46章 李白 白发三千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以前,很多人并不知道秋浦在哪。诗词大会的一期节目中,学者康震解释道,秋浦在安徽省的贵池县,那里有一大片水域,所以称之为秋浦。浦,是指水边、江河支流的交汇处。

    缘:因为。

    似个:似,像。个,这、那、个子。

    长:长度,动词,长。

    秋霜:秋天的霜,这里指的是白发。

    释义并评析:

    1,白头发有三千丈那么长。

    2,因为,愁,也像这样长。

    3,不知道镜子里面。

    4,作者对着镜子感叹,镜子里的白头发哪里来的?

    康震在央视解释这首诗的时候,说了四个字,无理而妙。

    本人是无法赞同这个说法的。

    文字不是神话,不应该无限延伸,不应该以想象来诠释文字。康震先生既然说出无理而妙,大概是他自己也觉得这首诗很无理。无法解释。

    先说第一句。

    你可以讲,愁长三千丈,苦也长三千丈,毕竟无法验证,你可以无限想象,虽然你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也无法证明你是错的。

    因为虚和实是两个极端。用实来描写虚,本身就无法验证。虚是看不见的。这样描写,是可以的。虚实辩证。

    但是,白发是不能长达三千丈的。活多少年,能够白发长到三千丈?人能活那么久么?写实,就要有逻辑性。

    实化虚,化的是心境,不是实体。

    有学者解释说,李白的意思是,头发一根一根连接起来,有三千丈。那么,李白为什么不写成:发连三千丈?李白才高八斗,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字。

    第二句。因为愁像这样长。我们假设第二句成立。愁有三千丈。那么,与白发三千丈有什么关联?因为愁,白发就有了三千丈了?就算是完全失去理性,处于感性状态。虚的感受,也不能影响到现实。

    可能很多人读这首诗的时候,第二句都是这么解释的,这样的话,也符合格律平仄,但是,如果不按照平仄规范去看的话,这一句似乎还合理一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因为愁,像个子一样,在长。我认为,这样解释,比其他解释,要更为恰当一些。

    不过,即便这样,也和上句没有直接联系。

    第三句没问题,如果没有后面的话。

    第四句,镜子里面的白发,是从哪里来的。

    这两句就更难以理解了。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李白已经白发苍苍,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能不知道,人有生老病死?

    不可能。古时候的大学者,几乎都是全能型的人才,医卜星相,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可以说无一不通,何况李白这样的人?

    唯一的解释,就是整理唐诗的人,假借李白的名字,发了这首诗。或者说,在唐代,就有人借李白之名发表作品。又流传了下来。

    如果硬要写“白发三千丈”,最好以梦为题目。诗文中,也要告诉读者,这是梦境,比如庄周梦蝶。

    一改:

    愁苦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发投明镜里,

    心海尽秋霜。

    愁和苦,有三千丈那么长。

    因为愁会增长,越来越愁,像个子一样在生长。

    照镜子的时候,头发映照在镜子里面。

    心中情绪与自己的白发相呼应,感受到的全是迟暮的悲凉。

    二改:

    愁苦三千丈,

    何方可做乡?

    愁倾深海里,

    满海尽愁肠。

    愁苦很长。为什么?因为下句。

    哪里可以作为安身之处?李白的生活不稳定,颠沛流离,这样比较应景。

    把愁倒进深海里面。看到海,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大,人力的渺小,想起一生的遭遇,自然会更加愁闷。因为见到深海而产生共鸣,所以称之为,愁倾深海里。

    整个海里面都是愁绪。海,与世界向对应,人在世界,感到无力时,满世界都是悲哀。悲哀的不是世界,而是人心。

    我觉得这样写,更符合李白的心态和实际情况。

    宫中号发布时,任何人不要评论,也没时间交流,打扰者,恶意来袭者,直接拉黑。

    本书只为了推广华夏诗词文化,而非迎合众人口味,喜欢就看看,不喜欢就一笑而过。

    不要跑到饭馆吃了饭,不付钱,还要骂饭馆的菜不好。

    那就是道德有缺陷了。

    人人都需要自重。己所不欲者,勿施于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