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段氏第章 董氏第章 高氏
大理建国除三十七部族外,居功最高者唯段、董、高三氏。
段氏立基之祖是南诏大将段俭魏。南诏大将军段俭魏在天宝年间击败唐军,成功让南诏国称雄西南。段俭魏是白蛮的大族,这是与乌蛮族相对应。段俭魏也因为战功,成为南诏的清平官,官居宰职。段氏也因为段俭魏显贵,成为白蛮之首。
南诏王的反叛得到了黑白蛮和吐蕃的支持。天宝十年,南诏王阁罗凤因不满唐云南太守张虔陀的欺压,当着朝臣的面将其斩杀。其后,唐玄宗命剑南道节度使鲜于仲通领兵八万征讨。南诏王连忙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上报鲜于仲通,但未能得到回信。无望之下,南诏王命段俭魏求援于吐蕃,最终南诏和吐蕃联军在西洱海大败唐军。到了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派遣李宓统领全国精兵灭国南诏,但最终被段俭魏与凤伽异所击败,二十万唐军尽没,唐将李宓也被俘杀。这两次战争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
段氏从此成为南诏的最尊贵的氏族。唐朝灭亡后,南诏也陷入内乱。段俭魏的六世孙段思平被猜忌追杀。这一次追杀也造就了大理三族的历史性会面。会善的酋长高方愿意出兵帮助段思平,而董伽罗则直接投靠到段氏门下,成为军师。
段思平以白蛮首领的身份会盟乌蛮三十七部,最终求得二十万兵,与高方和董伽罗攻下羊苴咩城,建立大理国。
建国后的段思平清楚中原乱局是大理发展的天赐良机。于是厉行改革,将国内诸部统合划分,建城吏民,清查全国人口,分田历法,大力发展农业。大理逐渐成为一个制度健全的封建制国家。但是好景不长,段思平在田间课桑时突然暴毙。段思平的儿子段思英年少不能压服朝臣,这个新兴的国家转眼间便落入内乱之中。
首先生出异心的并不是握有兵权的高方,而是段思平的心腹相国董伽罗。权力的膨胀使得董伽罗迷失了,他想扶立新主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他联合王弟段思良逼迫段思英退位,以此获得段思良的支持打压高氏。
大理相国董伽罗,是南诏高僧董伽罗尤的后代。与其先祖一样,董伽罗也是修行有术,是大理国的立国柱石。但或许就是贪欲作祟,董伽罗总想获得更大的权力。多年的权力争斗,终究是耗尽了董伽罗最后的功德。
董氏一族兴盛数百年,终究走向了没落。先是董氏子嗣接连横遭厄运,接着便是董氏的家寺无为寺被天火焚尽。史载:“雷霆震撼,伽罗披发谢罪而息”。经此灾劫的董伽罗大彻大悟,他辞去相国之位,独自走向了九峰山不问世事。
董伽罗的隐退让董氏迅速衰落,不可避免的远离了权力中心。加上先前没落的杨氏,大理的朝政自此为高氏所把持。大理第三代王,被董伽罗扶持的段思良在董氏衰落后,已经无法控制住高氏崛起的道路。无奈之下,段思良只能遣使求得朝廷的认可,希望利用中原朝廷的威严让高氏有所顾忌。
接下来便是段思良暴毙,段素顺继位。也正是这一年,求州的酋长叛乱,段素顺借着平叛之际在石城会盟乌蛮三十七部领袖,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于陀的师宗部是为数不多愿意支持段氏的大部族。
石城会盟的结果让段素顺企图内部解决的期望破灭了。只得再次寄希望于朝廷,期待能获得朝廷的背书。
而高氏领袖高方并没有谋逆的打算,他只想安稳渡过余生。可偌大的高氏宗族不想步董氏的后尘,族内子辈囚禁了高方,并以高方的名义发布政令。自此大理国之后的权力中心就围着高氏而出了。
段氏、高氏、董氏再加上立国前的杨氏,这大理四大世家围绕着权力明争暗斗很多年。但最终坐享其成的不是段氏也不是高氏,而是乌蛮族。因为不论是谁主掌羊苴咩城,洱海以外都是乌蛮族的地盘。八府、四郡、四镇皆是乌蛮三十七部的领地。唯一的国都只是象征性的存在。这种局面下,维持现状对乌蛮人最有利。
因此当宋国平定蜀地后,位于边境地区的东川郡、谋统府、会川府便时常见到宋军骑兵驰骋,蜀地的乱军也有越境劫掠之事。这些事情不仅让段氏感到不安,守卫边境的乌蛮部族也陷入了恐惧之中。
建国不足三十年,还未享受到富足生活的乌蛮族决定将战火引向更南边的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