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迁都的苗头
段思恭回到刺史府内,他让随从将户册取来。这本户册是整个灵州城内外藩部的详细数据。自从晋天福六年开始,中原王朝为了能够掌控住藩部,每年都会派人前往各部族的驻扎地记录新生与死亡人口。不同于关内的隐户,塞外部族如果瞒报人口就会引发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关乎边境的安危,很多部族会让瞒报的族丁在外游荡形成流匪。灵州城每年都会派遣士兵巡逻官道,就是为了防止流匪作乱。段思恭打开户册,上边写着“大小藩部二十七,计四万七千帐,丁口十七万六”。这是明面上记载的藩部人数,但段思恭肯定不相信这个数据。
藩人的族帐相当于汉民的户数,而丁口是除去老人之后的所有人数。十七万六千,这个数字放在灵州真的不可信,太少了。灵州城内的汉家丁口就有六万多,而灵州可是下辖四十余个寨,几乎都是党项的藩人,每个寨子按最小的三千人,这就有十二万。
段思恭看着这些族帐户数,想起了太祖的话,心中感觉压力太大了。段思恭只能喃喃自语道:“陛下啊,您真的要迁都吗?如今即便是京兆府内可都是藩人居多啊。”
宋太祖之所以派遣段思恭来治理灵州城,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想让段思恭用降服西南夷的方法治理党项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日后迁都做准备。
宋太祖考虑迁都最大的原因并不是开封无险可守,而是想重新开发西域。但自长安被焚毁后,关中根本不具备成为都城的条件了。如今京兆和凤翔两府重镇根本无法威慑西域。于是太祖想先迁都洛阳,等到西北安定后,将长安重新进行建设。但是长安也不是最理想的都城选择,太祖心中最想要的地方是兰州城。
“金城”兰州,据塞外而控关内。在这里建都可以直接管控西北,让西北不再成为威胁。至于来自草原的部族,中间有瀚海沙漠阻拦,完全可以确保都城无虞。只要都城无恙,国家便亡不了。
但是这个想法要想实现,需要几十年的铺垫。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将西北的藩部逐渐进行汉化管理。首先要做的便是将这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变成耕作的农户。只要他们安定下来,控制就会很容易。
段思恭在西北正在为如何施政而感到焦头烂额时,汴京朝堂也在进行着一场大的变动。这一次宋太祖是为了剪除军镇收权于朝廷。
宋太祖第一个人事调动就是让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移镇凤翔。这并不是为了夺取符彦卿的兵权,反而是给符彦卿加兵权。凤翔府的重要性此时要大于京兆府,可以说凤翔节度使的位置几乎是掌握了整个西北的权力。
符彦卿移镇只是他个人上任,他的天雄军还要留在驻地。符彦卿举荐了他的牙将刘思遇暂理天雄军,镇守大名府。可是让符彦卿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刚一走,这刘思遇就大肆索贿而且纵容士兵强取豪夺,整个天雄军俨然成了一个匪穴。愤怒之下,符彦卿折返返回大名府,将刘思遇绑到凤翔府严加看管。
这个情况让朝堂议论纷纷,不多久,便又有人举报西京留守向拱不理政务专于享乐,盗匪入西京在闹市杀人,向拱竟然不闻不问。
这两件事逼得宋太祖不得不再裁撤一批无能之辈。最终,刘思遇被降为士卒,于凤翔府军前效命。至于大名府则不再由天雄军兼治,委托户部员外郎王祐权知大名府。王祐本就是大名人,他的家族在当地也算的上望族。这一次太祖让他衣锦还乡,也是为了让他能尽心尽力的治理大名府。
而西京留守向拱则被贬为安远节度使,让左武卫大将军焦继勋担任此职位。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刘思遇和向拱都与晋王赵光义来往甚密,而王祐和焦继勋都曾弹劾过晋王。朝中的主要大臣,都已经看出来皇帝的意思,于是以赵普为首的台谏官们开始有计划的弹劾晋王扶持的党羽。
而晋王赵光义面对这些弹劾并无任何反应,还是自顾自的处理自己的职责。太祖对这些弹劾也是留置不问,朝廷之中的风向似乎又一次转变了。太祖的两位儿子的府邸陆续多了拜访的官员。
八月的朝堂上就这么一天天的度过,直到八月十六这一天,太祖单独召见了何继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