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蜀地之六:三苏祠
三苏祠占地面积105亩,是一座园林式建筑。关中月漫步在苏宅,感觉到了万物可亲。
苏宅有一口古井,井不深,水很旺。井旁的荆树枝条柔软,据说就是古人负荆请罪所用的荆,苏宅教育儿童时候也用以惩戒,不伤骨头不伤肉。关中月笑道:“现在立法了,把惩戒权交给老师了。”
跖说:“可笑!这句话正好说明了教师没有惩戒权。”
关中月道:“以前在平凉,有一位班主任老师主持家长会,家长对他说:我娃不学习,你好好打他。这位老师说:你娃不学好,你咋不打他。你都不打他,你让我打他?你想得倒是很美啊!你给我多发工资了,还是你给我打人的权了?”
跖说:“有些家长也是误导老师呢。他们只管生娃,不教育娃。认为把娃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老师又不是万能的,对那些不学习爱捣乱的熊孩子打不得,骂不得。你如果打了骂了,你试试,那些家长还不来把你吃了。”
关中月道:“所以现在学校教育被部分家长绑架了。我们学校以前有一个女孩子,是家长抱养的。养父母对这个养女深不得浅不得。孩子上学后,更是骄横无礼。到了初二,养女早恋了,因为她的蛮横无理,让那个陷入恋爱中的男孩子也忍无可忍,但是男孩子已经摆脱不了那女孩子啦。有几次,这个女孩子得知男孩家长不在家,就跑了去,晚上留宿男孩家里。被缠磨得快崩溃了的男孩子,最终把实情告诉了家长。那家长是生意场上的人,也有江湖朋友。就找了两个江湖混混,将女孩子堵在房里,一顿威胁恫吓。女孩子从小娇养惯了,哪见过这阵势,吓了个半死,魂都丢了。从此萎靡不振,不愿意去上学了,养父母实在没奈何,就三番五次央求女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孩子做工作。这样,断断续续地,女孩子混到了初中毕业,勉强上了一个普通高中。高中班主任老师刚开始,还没认全班上学生,不了解这个女孩子的情况。班主任管理还是比较严格,刚开学,老师就给学生立规矩,进行军训,抓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女孩本来就心不在焉,班主任给了这个女孩一次惩戒。女孩子借机会就躲回家里不去上学了,嘴里还念叨着:我不敢了,我不敢了。
“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到学校闹,告这位班主任体罚他家养女了。最终学校给他家赔了十万元钱,家长才消停。后来听说女孩拿了这钱,去了东南亚某个国家留学去了。”
跖愤然道:“这家长是不要脸的混蛋!”
关中月道:“现在,想把惩戒权交回教师了,可是没有几个老师敢拥有这么一根荆条吧。”
三苏祠一进门那里倒是有把戒尺,跖掂了掂,关中月笑道:“你还需要吗?”
跖立马丢开了手。
有一本书叫《问题少年苏轼》,真实的苏轼什么样子?关中月站在东坡盘陀塑像的前面端详着。这座东坡塑像面容清瘦,双目细长,须髯飘飘,头戴高士巾,身着交领衫,腰间系带,绾作蝴蝶结,带穗垂于左侧。东坡坐在左高右低斜倾的巨岩上,身子前面没有横筇枝,屁股底下也没有豹纹毡。左手支岩上,左腿盘着,右腿支起,右手搭在右膝头。东坡面容娴雅,眼神淡定,波澜不惊。
关中月正沉思呢,突然桂英老师打来了语音电话,她叮嘱关中月好好防护,说是疫情还没有过去。桂英老师感慨万千,讲到她的一位律师朋友刚刚六十岁,才退休。白肺而逝,令关中月凛然变色。
跖说:“你看你,表情与苏轼的淡定截然不同,全然没有苏轼对待生死顺逆的豁达。”
关中月边打电话,边随着跖步入苏宅的东园。眼前是一池活水,一个泉眼如趵突泉般冒着半尺高的水。
见到一家三口在看碑文,父亲引导儿子朗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儿子羞赧不语,其父慷慨激昂的劲头渐渐地,渐渐地消失了。关中月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就没有了激情呢?
他们走过去,发现东园一圈是碑林。有苏轼诗文书法作品,苏轼的字丰满厚朴,关中月非常喜欢这样的字体。
她还看到后花园有一个《八娘伴母》的景致,讲的是贤母孝女。看了碑文,才知道苏轼姐姐叫苏八娘。
又看到木假山堂,前面也是一池活水。有活泼泼的金鱼呷水,廊桥环绕。水中有一丛细竹,杂植于石山间,枯黄的竹叶,萧疏的竹枝,就如同古旧的画幅,沧桑了岁月,寂寞了人心。
摆放的几根木头,造成假山模样,应景了苏老泉的文章,远没有三苏祠大门内的三棵古树令人肃然起敬。苏洵在《木假山记》里借巨木遭遇,叹人世悲哀。其木或早时夭折,或被洪水卷走,或不能成为栋梁而被刀斧砍伐,或成为渔樵者的柴薪,能够成为木假山,实在是偶然得很。
关中月想,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木假山再难得,也是没有了生命意识的摆件,虽为艺术品,却不如活树千年不息的生命力。相比木假山,人类的生命不也是很悲哀么?人类的生命不但得来地极为偶然,而且生命的长河惊险万状,其命也会早时夭折,也会遭遇水火,也会成为战场上的炮灰,也会成为瘟疫下的悲伤。没有哪个时期,为这宝贵的生命让我们连着三年足不出户,封城封市。
“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模楷千秋景慕永馨香。”关中月再去读这副对联是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姜书阁撰写的楹联。看到跖疑惑不解,她给跖解释道:“克,是能够的意思。绍,是继承的意思。箕,是簸箕。裘,是冶铁用来鼓气的风裘。出句说三苏父子们能继承先辈事业。赞誉苏氏父子继承前辈文章,成为千秋万代的楷模,永远流芳。”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跖也赞叹着。
前厅门联由被康熙皇帝评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的清代宰相张鹏翮撰,赞誉苏门父子三人文章流传千古。明以前“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大门明柱上是当代语言学家郭绍虞题的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正殿廊柱上的长联是清光绪十九年眉山州判杨庆远题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萃父子兄弟于一堂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
侔董贾杨班之钜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成文。
飨殿抱柱楹联由清代学者所撰书。“三苏”父子不仅文章卓绝,更有着浩然正气与忧国忧民之心。侔,等同,齐。苏轼诗文与董仲舒、贾谊、扬雄、班固的钜制鸿文相等同。
大门的黑匾镀金大字“三苏祠”,是清人何绍基所书。三苏祠里有何绍基的展览。
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此联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大门明柱上是当代语言学家郭绍虞题的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看里面抱柱上的长联,系清光绪三十三年两广提督马维骐题撰。
从岭海间拥节南来,每怀鹤观游踪,画图笠屐空千载;
向纱豰行驱车西去,喜挹蟆颐秀气,忠义文章萃一门。
“鹤观”,指苏轼晚年遭贬在惠州安置时在古白鹤观地基上所构白鹤峰新居。《东坡笠屐图》记了“画图笠屐”的故事:苏轼晚年从惠州再贬海南儋州,与当地父老结交为友,某日访友归途遇雨,他便就近向农民求借斗笠和木屐。“蟆颐”是眉山附近的小山,苏轼与弟弟苏辙小时候常去此山游玩,采撷山中灵秀之气。
启贤堂里面摆放的是眉山苏家的祖先牌位。中间塑像是苏味道。楹联为:
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弥宇宙;
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
乾隆中眉山州牧蔡宗健题联。“俎”和“豆”是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这里是指奉祀、供奉的意思。
启贤堂,始建于康熙四年,其联曰:
金生丽水三苏怀乡系赵郡;
玉出昆冈眉山成名源栾城。
家谱显示眉山苏家源于赵郡栾城。有一联为眉山近代书画家杜重划所书:
堂上四库书;门前万竿竹。
联出自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述说其父苏洵闭门读书,与史经臣、任师中交往的事。
启贤堂西北有披风榭,所谓“披风”,有“临风披览”之意。
快雨亭联,为清人郭尚先撰:
墨池烟润花间露;茗鼎香浮竹外云。
郭尚先(公元1785-1832年),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进士,官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工书善画。
风流使者人争看;锦里先生自笑狂。
墨庄这副楹联戏谑成分多,来自苏轼与朋友张先互相唱和的诗句。这首有戏谑味: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全诗运用典故比较多,嘲笑老朋友的“老”和小妾的“小”。老夫少妻八年内生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女儿相差六十岁。
消寒馆楹联:
试倾潘子错煮水;上有桓玄寒具油。
宋代的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在黄州时,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名为何。主人对以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曰:‘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煮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诗求之云:‘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39;”
下联的“上有桓玄寒具油”什么意思?关中月查了一下网上的解释,原来“寒具”是古代的甜点,类似油炸的甜圈。东晋大将军桓玄喜欢字画,又爱聚集朋友赏玩字画,每次给朋友们饭后上甜圈圈“寒具”,可是客人们一面吃着外酥内软的甜甜圈,一面品鉴桓玄的藏画,大家就把油渍渍的手指印全都摸在了字画上,气得桓玄再“不设寒具”。
亭上雄文凿青石;槛前修竹忆南屏。
“槛前修竹忆南屏”意思是平山堂茂林修竹,遮天蔽日,如同屏障一样。集句出自苏轼的诗歌。
苏轼的《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韵》有诗云
高会日陪山简醉,狂言屡发次公醒。
酒如人面天然白,山向吾曹分外青。
江上飞云来北固,槛前修竹忆南屏。
六朝兴废馀丘垅,空使奸雄笑宁馨。
这副篆字楹联关中月回去后查了多日,问了一圈,还是档案馆的乐道先生告诉了她,并提醒她:旁边有释文呢!关中月细看,果然有呢。联曰:
其人其德其才与历史长存不朽斯为世仰;
乃父乃兄乃弟本家学渊源有自故而风高。——四川美院冯健吾教授题
中间是眉山八景图。
静者所怀相与无与;贤哉其乐自然而然。
光绪甲申年黄云鹄撰联。黄云鹄(1819—1898),湖北蕲春人,晚清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是黄庭坚的十七代世孙,是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大师黄侃的父亲。黄云鹄儒学造诣精深,在川为官20余年,蜀内的风景名胜多留有其墨迹。“ 相与”,即相处、相交往。“无与”,即不参与、不相干。《庄子·大宗师》曰:“相与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其意为相交要出于无心,相助要出于无为。“自然而然”,即为顺其自然,道家核心思想之一。
还有各处的楹联,如:
东坡著奇文;居士写春秋。
五亩自栽池上竹;三人同作月中游。
天涯仙客雪泥鸿爪留胜迹;
千古风流世间圣贤拜先生。
好雨晴时三月尽;啼莺到处百花休。
船坞一联:
抚琴舟中船已渺;驰目窗外天尚遥。
天香亭一联:
天香云外东坡梦;月映人寰梓里声。
遗憾的是,关中月没有登上连鳌山,“连鳌山”几个字,据说就是苏轼17岁时候的书法,预言了他与弟弟苏辙同登榜单,因为古代考中第一名叫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