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362章 【人物篇】古德里安14

第362章 【人物篇】古德里安1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人物篇】古德里安14:“台风”来临前,先了解一下威武的德军有哪些阴暗面

    1941年9月6日,就在基辅战役进行到最激烈时,德军统帅部发布题为《在中央集团军群方向上决战》的第35号训令。yawume训令首先分析了东线“一片喜人”的形势——列宁格勒方向已经被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南方集团军群即将歼灭苏西南方面军,挺进顿涅茨盆地。上述情况已经为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方向进攻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训令为中央集团军群制定了下一阶段的作战目标:使用最强大的装甲部队,在最强大的航空部队有力支援下,从两翼发动进攻,在维亚济马形成双重合围圈,歼灭斯摩棱斯克以东的敌人。而在彻底消灭苏军最后的重兵集团后,中央集团军群将要拿下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训令的结尾,统帅部提醒中央集团军“务必在冬季到来之前的有限时间内,给敌重兵集团以毁灭性打击”。

    与不久前的第34号训令引起一片争议不同,第35号训令赢得了德军内部几乎一致拥护。将领中响应最积极的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这位被部下称作“老费迪”的前线统帅对莫斯科有一种近乎痴狂的渴望。

    赢得“南北分兵”之争胜利的希特勒也是踌躇满志,他的副官后来回忆说:“他(希特勒)认为到9月时,斯大林将不得不把最后的后备力量派往前线作战。等这批军队碰得头破血流时,苏联的顽强抵抗就会停止,到时候我军只需要迈步前进了。”

    德国人真的乐观到“我也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的程度吗?苏联人真的穷到“全家人只剩下一条裤子”的程度吗?我们有必要给双方盘盘家底。

    先说兵力规模。

    苏联陆军在开战前共179个步兵师、18个山地师、22个摩托化步兵师师、40个坦克师,总计455万人。

    上述部队部署在西部军区的(敖德萨军区、基辅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和列宁格勒军区)共计170个师又2个旅,兵力243万人。

    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野战陆军共204个师、380万人。其中参加入侵苏联行动的一共144个师、321万人(仆从国参战兵力为79万人)。此外,德国后备军编有124万人,并为前线每个师都设立补充单元。各师补充单元的编制是4630名兵员和246名辅助人员(主要是卫生人员)。

    不过各师后备人员从来没有满编过。124万后备军中57万被国内地方军区占用,20万人划给了海空军,15万人被判定为“因病不适合去前线打仗”,9万人挪作他用,真正可以补充前线的只有32万人。

    战时在国内地方军区的德国军人是最舒坦的,前方的战事不管如何吃紧,他们都终日无所事事。而且军中的将领也认为这很正常,没有人想要改变。

    1941年9月初,也就是第35号训令发布时,德军在东线累计损失了41万人,其中阵亡约10万人。这个数字虽然比苏军小得多,但也大大超出了德国战前的预计。法国战役时,法军兵力300万人,德军的损失是15万人,所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德国人预计入侵苏联的兵力损失应该和法国战役相当。

    前线损失的兵力得到了部分补充,总数为217万人。这样一来,国内后备军也就剩下10万人。陆军总长哈尔德为了弥补补充部队的缺额,曾提出解散12个师编入后备军,但这个方案没有落实。最后不得不依靠伤兵复原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方式要被动得多。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也补充了一些新兵,这让各师在进行“台风行动”前不会为缺额发愁。新兵身上普遍有一种日耳曼式的狂热,但他们作战经验无法和老兵比,沉着应对作战问题的水平明显不足。

    苏联方面,在战争头三个月兵力损失总数达281万人,其中阵亡23万、因伤致死4万人、其他原因致死15万人,总计42万人。双方死亡比超过4比1;兵力损失比例达到67比1。

    不过苏联有德国无法比拟的补充能力。6月23日,苏联对23~35岁男性公民施行动员,8天内530万人应征入伍。8月,动员范围扩大到18~45周岁。

    在总的兵力规模上,截至9月底,苏德战场上苏军兵力为324万人。

    德国陆军总长哈尔德曾于8月份感叹:“原来我们预计苏联有200个师,但现在已经发现的番号就有360个。”

    其实苏军在战前和战时对部队编制有过几次较大的改动。7月,经过“集团军小型化”,新组建的集团军仅编入5~6个师,而原来集团军的编制是3~5个军。

    师一级的编制也被缩小,原来步兵师的规模为144万人,改制后标准编制降到1万多一点。这还是编制要求,实际上绝大部分师普遍缺编。各师平均兵力为6000人。

    再说装备。

    由于苏军在战争头三个月时常陷入包围,装备损失非常严重。其中被苏联人推崇的炮兵实力大大衰减。9月底,苏军还剩下2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这个数字乍一听不算少,可这里面包含了13万门口径小于50毫米的火炮和迫击炮,真正大口径火炮非常有限。而战前西部五个军区大中口径火炮高达38万门。相比之下德军仅大中口径的火炮、迫击炮和高射炮就达到26万门。

    作战飞机的数量双方的变化都很大。截至9月底,苏军的作战飞机骤降至3200架,而且其中新式飞机的比例仅有20。

    德国人的情况虽然好一些,但也下降得很厉害。战争头三个月,德国空军共损失飞机2631架,其中完全损毁的飞机数量为1600多架。巨大的损失曾使东线德国空军仅剩下1000架飞机可以升空作战。台风行动开始前,空军获得了大量补充,可用飞机上升至2492架,连同仆从国空军的飞机,东线轴心国军队的飞机达到3050架。

    轻武器方面,当时一个德国步兵师有800支冲锋枪和500挺机枪,还有70门以上的反坦克炮。比较之下,苏联新步兵师即使满编也只有162支冲锋枪和279挺机枪,以及18门反坦克炮。综合评估,新编苏联师的火力可能只有德国师的1/3,炮兵基本靠马拉。

    坦克方面,战前苏军西部各军区共有12万辆坦克,其中可以使用的有1万辆多一点。看似庞大的规模其内在可以用“老破旧”来形容,装甲和火力占优的t-34、kv坦克只有1325辆,其余的基本上是bt、t-36这种轻型坦克。战前仓促组建的40个坦克师平均拥有坦克200多辆,这个数字和德军装甲师的编制相当,但坦克部队无论在兵力、训练、战术、通讯,以及与其他兵种的协同、油料保障、装备维护等方面都跟德军无法相比。

    9月底,苏军的坦克部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损失了绝大部分坦克,即便得到了一些补充,苏军在东线的坦克总数也锐减至2715辆,其中t-34和kv坦克数量达到728辆。

    与“集团军小型化”和缩编步兵师一样,坦克部队也在缩编。新组建的坦克部队以旅为单位,标准编制为每个旅38辆轻型坦克、22辆中型坦克和7辆重型坦克。

    一个坦克旅的兵力编制为1471人,除了2个坦克营,还编入了1个摩托化步兵营。每个旅除了坦克之外,就基本上没有其他配套的重型武器,小口径的反坦克炮只有区区4门。

    德国的装甲部队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经历过几次扩编。在1935年组建了三个装甲师(第1、第2、第3装甲师)后,至1939年9月前共有6个装甲师(新组建的包括第4、第5和第10装甲师),全部参加了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前,德国将4个轻型师升级为装甲师(第6、第7、第8、第9装甲师)。战役结束后至巴巴罗萨行动前,又组建了10个装甲师(第11~第20装甲师)。

    参加入侵苏联的装甲师共17个(另外三个装甲师中2个编入预备队,1个调往北非。此外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的还包括3个喷火坦克营),共装备坦克3255辆(三号和四号坦克共1012辆)。

    截至1941年9月底,参战的17个装甲师能够作战的坦克还剩下1596辆,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战前第2装甲集群在四个装甲集群中实力最强,其所辖的5个装甲师(不算帝国师)共装备坦克984辆。经过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罗斯拉夫尔战役、戈姆利战役,以及南下参加基辅战役后,第2装甲集群的可用坦克数量锐减至190辆(不含第10装甲师)。

    台风行动前,划归中央集团军群的三个装甲集群得到了补充,陆军总部还专门给集团军群特批了307辆新坦克。照理说第2装甲集群功劳最大、损失最大,完全应该优先获得补充,实则不然,博克把这300辆坦克平均分给了各集群。古德里安当然表达了不满,而且更让他恼怒的是,原本给自己的100辆坦克只到手50辆,剩下的不知道什么原因运到了第4装甲集群所在的奥尔沙。

    在古德里安的大声抗议下,原来隶属于第1装甲集群的第48装甲军划归第2装甲集群,这样他坦克数量才增加至450辆,但处于维修状态的超过1/3,真正可用的只有280辆。得到补充后的第4装甲集群基本满编,第3装甲集群也恢复到75,第2装甲集群则只恢复到50。

    博克为何厚此薄彼呢?显然他还是对古德里安支持南下耿耿于怀。

    最后说一说后勤。

    一个德国装甲师每天的弹药、油料和食物消耗为300吨,步兵师消耗200吨。这样算下来东线140多师的德军每天消耗总量为3万多吨。

    德军的后勤在战后广受诟病,与那支精锐之师相比矮了很多,很多人包括德军将领在战后夜把战败的责任推给后勤。且不说德军的后勤对战争结果应该承担多少责任,这个不经常出现在聚光灯下的部队的确有很多问题。

    德军主管后勤工作的是统帅部运输总监盖尔克,但他只管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后勤无权过问。陆军主管后勤的第二号人物是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瓦格纳。此外陆军总参谋部也分管一部分后勤工作。

    后勤工作的源头是进驻工厂的军方代表,他们负责军方和企业之间的联络,下发生产清单,监督生产进度,直到各家企业把物资运到指定的仓库。

    接下来是运输,这方面盖尔克和瓦格纳之间是有分工的,后者负责公路运输,前者负责铁路运输,而德国人还把铁路分为军用和民用,盖尔克只负责军用,民用则交给德国驻占领区的总督们,比如波兰总督弗兰克、乌克兰总督科赫。

    复杂的分工给运输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在铁路运输方面,占领区总督手上权力极大,而且都跟希特勒亲近,所以这些总督往往不把后勤部队放在眼里。即便苏联战火纷飞,他们也不愿意让军队享有优先权,这种情况直到1941年11月,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状况恶化才有所改观。

    给铁路运输造成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苏联的铁路系统与德国并不接轨。苏联铁路的轨距是1524毫米,德国使用的标准轨距1435毫米。火车到达边境后,很多时候物资都不能及时装卸,堆在铁路线上造成拥堵。苏联人虽然一路溃败,但他们尽可能地在撤退前带走机车或就地销毁,铁路线也尽可能地破坏掉。所以战争爆发的头三个月,铁路系统的运输能力一直很差。

    在此情况下,德国人把运输的重任交给了瓦格纳管理的公路系统。后者手上有9000辆载重卡车,每天最大运输能力为19500吨。过于繁重的运输任务很快就压垮了公路运输部队,人员的不堪重负、车辆损耗来不及维修和更换,以及苏联糟糕的公路条件让他们的运力快速下降。至1941年底,3/4的汽车已经无法使用。不仅如此,运输成本也比预计高得多,相同的油料在德国公路可以跑100公里,到了苏联就只能跑70公里。

    随着德军向东推进,囤积在边境的弹药和油料也快速消耗,每天从国内运来的物资缺额越来越大,部队的给养开始出现困难。为了保障弹药和物资供应,博克一度下令后勤部门停止运输食品,部队就地解决吃饭问题,于是占领区的俄国平民就遭殃了。

    战争爆发后,德军工程部队着手改造苏联境内占领区的铁路系统——把宽轨改成标准轨。8月底,德国人累计修复苏联铁路线25000公里,其中15000公里改成了标准轨。他们还修复了2000座公路桥和400座铁路桥。整个九月共有超过2000列火车物资运抵前线(事后证明,九月份后勤形势改善只是昙花一现,随着冬季降临和苏军游击队加强了活动,铁路运输能力又开始下降)。

    后勤另一项重要工作在前线。

    作战部队并非每一级机构都设有后勤单元。集团军群有一个主管后勤的军官,由陆军总部任命。但他手下只有几个参谋,职责是统一管理下沉到集团军一级的后勤部队。

    每个集团军通常编有2个汽车营、2个补给营和若干个修理所、面包房、屠宰场、军邮处、兽医站。部队接到物资后,统一堆放在仓库里,然后再直接转发给各师,军一级无权过问。

    野战师的后勤工作最繁重,配备的人员也最多。以步兵师为例,后勤单元设有54名军官、46名文职、235名军士和1413名士兵。他们配备了248辆卡车、85辆摩托车、43辆小汽车和53辆马车。团、营、连也都有自己的辎重队,以上构成了前线部队的后勤系统。

    第2装甲集群的后勤状况如何呢?可以说是中央集团军群中最糟糕的。

    装甲部队的后勤保障本来就很困难。部队不仅冲在前面,还始终保持着高机动性,加上随时发生的激烈战斗,油料、弹药的消耗是非常惊人的。像第2装甲集群这种急先锋得到优先供应无可厚非,可实际上古德里安的部队经常因为缺少油料或弹药紧张而耽误作战。食物供应也时有中断。

    斯摩棱斯克战役期间,第2装甲集群的后勤状况就已经很糟糕。自8月底南下后更雪上加霜。至于为何中央集团军群其他部队情况更好,那就得问问上峰了。

    台风行动开始后,第2装甲集群还没走多远,油料就耗尽,古德里安不得不下达一道严令:“各部不许将油料‘留中’!”而且他还让各部队把汽油集中运给第24装甲军,以便其可以率先向莫斯科挺进。

    1941年9月24日,基辅战役临近结束时,古德里安奉命返回斯摩棱斯克,参加“台风行动”作战会议。博克赋予古德里安的任务有两个,其一是与第2集团军一道在布良斯克地区围歼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其二是沿着奥廖尔、姆岑斯克一线推进,从南面逼近莫斯科。进攻发起时间确定为10月2日。

    古德里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据侦察得知,在我军预定的进攻地区根本没有良好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公路。所以我希望利用最近几天的有利天气,在道路陷入泥泞前采取行动,进至奥廖尔至布良斯克公路。这样就可以改善我军的补给线,而且空军在这几天能够全力为我提供空中支援。”

    博克同意了古德里安的意见,决定第2装甲集群进攻日期提前至9月30日。

    会议结束后,古德里安立即返回部队。走下飞机时,他已经感觉到苏联的大地上已经有了一丝丝寒意。自己手上有三个装甲军,加起来却仅有280辆坦克,靠他们能达到莫斯科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