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人物篇】朱可夫19
【人物篇】朱可夫19:斯大林为何要频频使用“离间计”?
1944年7月8日,斯大林在莫斯科见到了从前线赶回来的朱可夫。wenliume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中,苏军以4个方面军发起巴格拉季昂行动,彻底将盘踞在明斯克地区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打垮,并解放了白俄罗斯、收复明斯克。
心情愉悦的斯大林交给了朱可夫一个新的任务——统一指挥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在他们的当面,德军统帅部集结了重兵,试图阻止苏军进入波兰。
斯大林所指的德军是莫德尔指挥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成立于1944年4月初,最初是以从乌克兰撤出来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为基础组建。此后德军统帅部判断苏军在夏季的进攻方向仍旧是乌克兰,所以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兵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但希特勒和莫德尔都错误判断了苏军的进攻方向,苏联人最终把大棒落在了白俄罗斯。
没有遭受重点打击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兵力雄厚,即便在苏军发起巴格拉季昂行动后,希特勒从这里抽走了5个装甲师,并调走了莫德尔挽救中央集团军群的危局,新任集团军军群司令哈尔佩手上依旧有近60万之众(加上后勤部队达到84万人)。
朱可夫立即返回了前线。他对接手的部队并不陌生,2个月前他本人就是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司令员,现在由苏军另一位著名将领科涅夫指挥。该方面军是苏军兵力最雄厚的一支重兵集群,共110万人,所属部队更是包括了苏军6个坦克集团军中的3个,以及2个编有大量坦克的骑兵机械化集群。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左翼共40万人,下辖5个步兵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他们虽然隶属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但并没有参加巴格拉季昂行动,而是部署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结合部,监视当面科韦利的德军第56装甲军和中央集团军群右翼的第2集团军。
7月6日,随着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向西溃败,科韦利的第56装甲军也放弃了坚守,苏军于7月6日攻占了这座乌克兰西部边陲城市。从而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右翼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科涅夫将于7月中旬转入进攻,向波兰挺进。
朱可夫抵达前线后给斯大林的报告里出现了一段插曲。他认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兵力太多,而且一半的坦克集团军都集中在这里未免太浪费。所以建议把一部分兵力调给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他预计未来波兰中北部、东普鲁士将会爆发激烈战斗。
朱可夫这次弄巧成拙了。他的意见很容易被人解读为对科涅夫的报复。乌克兰第1方面军兵力雄厚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早在瓦杜丁担任司令员时,渡过第聂伯河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兵力就已经超过百万。即便北方部队需要加强,但如果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指挥员不是科涅夫,而是瓦杜丁或是朱可夫本人,他是否还会提出这种建议就很难说。
斯大林不愿意看到军队里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希望有人能赶上朱可夫的地位,形成一种良性的“多极”局面。他原本希望华西列夫斯基能够挺身而出,可结果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走得太近,二人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保持一致,这不得不让斯大林感到担忧,担心自己逐渐在军队里被架空。
巴格拉季昂行动期间,斯大林就向前线“掺了一些沙子”,把身边的爱将——总参谋部作战部长什捷缅科派到前线,以统帅部代表的身份协助朱可夫统一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第2方面军。不仅如此,他在1944年初,就已经给科涅夫安排好了人设——在军中设立威望,使其能够和朱可夫取得平行的地位。
对于朱可夫削弱乌克兰第1方面军兵力的意见,斯大林当然一口回绝了。
1944年7月12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如期发起“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两路坦克突击集群迅速从利沃夫南北两翼冲出,超过2000辆坦克在步兵的配合下,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能力平庸的哈尔佩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在此期间,战场北面的白俄罗斯方向情况令人担忧。虽然苏军在白俄罗斯的三个方面军正在继续追击溃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但德军正在向维斯瓦河和东普鲁士集结重兵,尤其是东普鲁士的德军已经对西进的苏军构成了巨大威胁。
鉴于此朱可夫再次向统帅部提议,必须加强白俄罗斯第1和第2方面军的力量,以便他们能粉碎华沙和东普鲁士德军的防御。然而他的意见再次被斯大林回绝。
7月22日,科涅夫和朱可夫进行了一次单独会面,两个人谈了很久。朱可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这次谈话一笔带过,只是说:“7月22日,我和科涅夫在交谈中一致认为第3坦克集团军占领桑河上的后方道路会迫使敌人放弃利沃夫。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利沃夫的德军投降几乎可以断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科涅夫则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只字未提这次谈话。
尽管如此,两个人的谈话成果是可以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科涅夫在当天下令,暂时不夺取利沃夫,各突击集群全力向桑河、维斯瓦河方向突进,尽快在维斯瓦河对岸建立稳固的桥头堡。
然而在7月23日,科涅夫突然给朱可夫打电话,称:“斯大林刚刚打过来电话,询问为什么部队急于向维斯瓦河推进,而没有考虑尽快夺取利沃夫?”
朱可夫反问:“那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说如果部队继续向西推进,德军会自动放弃利沃夫。”
朱可夫和科涅夫在电话里商定继续按照计划行动。随后他给斯大林打去电话,对他和科涅夫的决定作出了解释。
斯大林问道:“根据你们的计算,什么时候可以攻下利沃夫?”
“我想最迟两三天。”
斯大林又说:“赫鲁晓夫(乌克兰第1方面军军事委员)给我打电话,他不同意给坦克集团军下达的命令。他认为这将会耽误事情。你和科涅夫是企图先夺取维斯瓦河,其实这条河是跑不掉的,你们应尽快攻占利沃夫。”
在斯大林的强令下,朱可夫和科涅夫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原本已经越过利沃夫的坦克集群掉头。7月24日,苏军攻占德军放弃的利沃夫。
经过这次“不对称”的博弈,科涅夫应该彻底清楚了斯大林给他的定位。从此以后知道明哲保身的科涅夫始终和朱可夫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
斯大林对朱可夫绝不是一味的打压,他始终对朱可夫的军事才能十分赏识。事实证明,当苏军遇到困境时,他的军事助手往往能够立刻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果断的行动。
1944年7月28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挺进到苏波1939年边境线地区,并击退德军布列斯特集群,解放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布列斯特要塞。它标志着苏军在中部战线已经将德国人彻底赶出了苏联国境。
莫斯科再次鸣放礼炮,向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致敬。同时在前线的朱可夫也收获了个人荣誉,就在布列斯特收复的第二天,斯大林亲自打来电话告诉朱可夫,为了表彰他在乌克兰战役和白俄罗斯战役期间的卓越贡献,决定第二次授予他“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作为斯大林最倚重的军事助手,以及他在战场上取得的功绩,获得上述荣誉自然当之无愧。不过朱可夫长期以统帅部代表的身份在前线指挥作战,还是引来了一些方面军司令员的抱怨。
对此统帅部作战部长什捷缅科有过这样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情况确实是这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我们觉得尽管有人提出这种批评,最高统帅部派出代表在前线参与指挥是有必要的。形势要求在方面军之间必须有这样的人,统帅部代表都富有经验、拥有权威,能够同方面军司令部一起就最重要的作战行动做出决定,并帮助确保作战行动的实施。”
什捷缅科还说,朱可夫作为斯大林的第一助手,是有充分理由经常到方面军去的。而且斯大林显然也认为那很正常。因此几乎每次朱可夫回到莫斯科后,斯大林都要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回前线去。
1944年8月23日,朱可夫前往巴尔干地区,指导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拟定进入保加利亚的作战计划。
朱可夫离开期间,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果然在维斯瓦河一线的进攻受阻。德军统帅部从各地调来的装甲师堵住了苏军西进的缺口,双方在维斯瓦河两岸陷入鏖战。
9月,刚从保加利亚返回的朱可夫被再次派往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令其查明华沙前线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统帅部还给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下达了新的作战任务——9月继续保持攻势作战,夺取华沙以东、维斯瓦河右岸的普拉加,然后再转入防御。
与此同时,斯大林命令南线的乌克兰4个方面军进入防御阵地。
9月15日,朱可夫赶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部,与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统帅部代表什捷缅科一起到普拉加地区的波兰第1集团军司令部。众人讨论了眼下的战局,随后经过斯大林的同意,波兰第1集团军派出部队渡过维斯瓦河,并在对岸建立了阵地。
9月底,苏德双方依旧在维斯瓦河两岸战斗不断,朱可夫见部队伤亡越来越大,而且付出的代价毫无意义,所以给斯大林打电话,请求停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进攻,让已经征战数月之久的部队转入防御,确保获得充足的休息和补给。
斯大林没有当即表态,只是在电话里说:“你明天同罗科索夫斯基一道乘飞机到最高统帅部来当面商谈。再见。”
第二天,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赶到最高统帅部。见到斯大林后,对方开门见山地说:“好,你们汇报吧。”
朱可夫摊开地图开始作报告,但他发现斯大林的情绪很焦躁,目光一会儿看看自己,一会看看地图,一会儿又瞧瞧身边的罗科索夫斯基。更让朱可夫担心的是,斯大林把烟斗也扔到了一边,这是很少见的事情。按照以往的经验,它表明斯大林对某件事情十分不满。
坐在斯大林旁边的莫洛托夫首先打断了朱可夫的话,说:“朱可夫同志,当精疲力竭的敌人已无法阻挡我军攻击的时候,你却建议停止进攻,难道你的建议合理吗?”
“敌人已经建立起防御并调来了必要的预备队。敌人现在正在顺利地击退我军的冲击,而我军却在遭受毫无意义的伤亡。”朱可夫据理不让地反驳道。
斯大林走到罗科索夫斯基的跟前问:“你支持朱可夫的意见吗?”
“是的,我认为在长期紧张战斗之后,应该给部队以休整的时间。”罗科索夫斯基不假思索地回答。
斯大林说:“我认为敌人在休整时间将会比你们利用得更好。如果我们用航空兵支援,用坦克和炮兵加强的话,第47集团军能不能在莫德林和华沙之间前进到维斯瓦河呢?”
“很难说,斯大林同志。敌人同样可以加强这个方向。”罗科索夫斯基抢先回答说。
见罗科索夫斯基的态度如此坚决,斯大林又转问朱可夫:“你是怎样想的呢?”
“我认为这种进攻除了伤亡外,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朱可夫还是重复自己的意见,“从战役观点来看,我们并不特别需要华沙西北地域。应该从西南迂回,同时向罗兹—波兹南总方向上实施强大的分割突击的方法,仍可用来攻取华沙。目前前线还没有采取这一行动的兵力,我们应该集中必要的兵力。同时柏林方向上的各友邻方面军也应作好共同行动的准备……”
还没等朱可夫把话讲完,斯大林突然打断了他的发言,指着门口说:“你们出去再考虑一下你们的建议。”
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只好退到隔壁的书房。可是当他们刚刚摊开地图,在座位上还没有坐稳时,斯大林又把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叫回办公室。没等朱可夫讲话,斯大林抢先说道:“我们商议了一下,决定同意我军转入防御。至于今后的计划,我们晚些时候再讨论。你们可以走了。”
没有得到发言机会的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只得悻悻地离开。
第二天,斯大林在电话中问朱可夫:“如果今后所有各方面军都由最高统帅部直接领导,你认为怎样?”
朱可夫马上领会了斯大林这番话的意思——取消负责协调各方面军行动的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而这里面当然包括朱可夫本人。
“是的,方面军的数目减少了,”朱可夫平静地说,“整个战线的宽度也缩小了,领导各个方面军已经比较容易,现在完全可以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各个方面军。”
“你不会是因为赌气才这样说的吧?”斯大林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
“有什么可赌气的呢?我想我和华西列夫斯基是不会失业的。”朱可夫也半开玩笑地说。
当天傍晚,斯大林告诉朱可夫:“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位于柏林方向,我想派你去这个方向工作。”随后他又补充说:“你今后仍旧是我的副手。”
朱可夫回答说:“我准备指挥任何一个方面军。”
自卫国战争爆发以来,苏军统帅部为了加强对前线部队的指挥,别出心裁地设立了“统帅部代表”职务。苏军最高层将领中的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铁木辛哥、库利克、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人纷纷被派往前线,协调某一战线和重大行动的指挥。
尽管这种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方面军司令员的指挥权,但考虑到苏德战场地域广阔、作战规模大的特点,统帅部代表这一职务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贡献最大。
但随着战争结果已经毫无悬念,加上斯大林越来越担心失去对军队的掌控,他还是亲手终结了自己亲手创建的“统帅部代表”制度。在任命朱可夫担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后不久,华西列夫斯基也在结束“波罗的海战役”后返回莫斯科,继续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直到1945年2月,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在前线阵亡,他才重返前线继续指挥作战。
在朱可夫的新任命上,斯大林仍旧给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摆了一刀”。朱可夫接手的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然后把罗科索夫斯基调到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担任司令员。虽然表面上看是平级调动,但两个方面军的规模却不是一个级别,实际上罗科索夫斯基是被降级任用了。
相比于军事出身的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担任过政委的科涅夫在“斯大林下的这盘棋”中地位有所提升。他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战争末期所辖的兵力始终是苏军方面军级部队中人数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