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中国战场】上高会战
【中国战场】上高会战:“抗日铁军”第74军的上乘之作
1940年6月,枣宜会战结束后,中国战场的焦点转移到华北地区。wenyunme8月起,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至1941年1月,中日双方发生战斗1800余次,日寇华北方面军先后投入20余万人,自身伤亡20645人,被俘281人(不含伪军伤亡、被俘)。经此一役,日寇中国派遣军内部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意识到已占领地区的兵力不足,遂决定调整部署。
1941年2月14日,日寇中国派遣军召开联席会议。确定以后的作战原则为“灵活、短距离地截断作战”。既要根据当面实际情况灵活积极作战,又要节省兵力、减少消耗。不向国民政府统治区域作远距离作战,一般以国军师部所在地位置(前沿10~15公里)为界限。
同时,为了加强华北地区的治安防务,派遣军总司令部决定从京沪地区的第13军抽调第17师团、从武汉地区的第11军抽调第33师团部署在华北地区,以拟补华北方面军此前的损失。为了尽可能维持唯一机动野战部队的实力,日寇大本营将独立第20混成旅团划归第11军指挥。
1941年2月下旬,独立第20混成旅团从上海抵达南昌,准备接替第33师团的防务。此时,在南昌地区的日寇包括第33师团和第34师团。自1939年3月南昌会战结束后,上述两师团部署在南昌和南浔铁路沿线,与第9战区第19集团军、第30集团军各部形成对峙。按计划,第33师团将于1941年4月启程北上,纳入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
在此期间,日寇第34师团长大贺茂向第11军司令园部和一郎建议,趁独立第20混成旅团已经抵达、第33师团尚未北调的时机,集中南昌地区的2个师团和1个旅团向当面国军实施一次攻势作战。力图歼灭第9战区第19集团军主力,以改善南昌地区的防御态势。
此建议得到了园部和一郎的同意,遂着手制定作战计划。事前毫不知情的第33师团长樱井省三对此次作战极为抵触,但仍作为第11军战斗序列的一员也毫无办法。因此在会战开始后,第33师团的作战欲望非常低下,也导致了战场上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日寇将此次作战称为“锦江作战”或“鄱阳作战”,计划是:以第33师团为右翼从南昌以西的安义出发,渡过潦河向西南方向进攻;以独立第20混成旅团为左翼,从南昌西南的厚田街出发,渡过锦江向西攻击;中路第34师团从西山、万寿宫出发,沿锦江北岸向西进攻。三路部队压迫、包围第19集团军主力于上高地区,并歼灭之。
此次作战,南昌地区的日寇除留守必要的兵力担任守备之外,上述参战部队兵力分别为:第33师团15万人、第34师团2万人、独立第20混成旅团8000人,兵力合计43万人。
上高位于南昌西南120公里的锦江上游北岸,是南昌至长沙之间的要点,第9战区第19集团军司令部就设在这里。为了阻止日寇从这个方向西进,第19集团军提前将湘赣公路破坏,以阻止日寇机械化兵团快速推进。
上高地区的守军共有2个集团军,即罗卓英指挥的第19集团军和王陵基指挥的第30集团军。其中,第19集团军下辖第70军(李觉部)、第74军(王耀武部)和第49军(刘多荃部);第30集团军下辖第72军(韩全朴部)、第78军(夏首勋部)。2个集团军共计5个军、12个师11万人。
会战开始前,守军的兵力部署为:右翼以第19集团军所属第49和第70军部署在南昌以南、锦江南北两岸,这里是日寇独立第20混成旅团的进攻地段;左翼第30集团军所属的第72军和第78军部署在南昌以西的武宁、棺材山一线,其第70军的防线当面是日寇第33师团进攻地段;中路第74军部署在锦江上游北岸棠浦、泗溪一线,担任上高地区的正面守备,防御湘赣公路两侧。
1943年3月初,第19集团军获悉日寇独立第20混成旅团已经抵达南昌,并发现南昌和锦江南北各据点的日寇活动异常活跃,遂判定其近期有发动攻势的可能。据此第19集团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至预设战场并歼灭”的作战方针,在日寇进犯的路线上设置两道防线,节节抗击、迟滞和消耗敌寇,待其进至上高地区后,以主力聚歼之。
与1939年5月进行的随枣会战相似,日寇此次打击的目标是第19集团军主力第74军(随枣会战打击的主要目标是第31集团军)。第74军组建于1937年9月,首任军长俞济时,初期辖第58师(师长俞济时兼,后由冯圣法继任)和第51师(师长王耀武)。
第74军成立之初就参加淞沪会战,奉命在吴淞口布防,第51师守罗店,第58师守蕴藻浜,都是战场上的防御要点。其中,王耀武的第51师与日寇在罗店激战中表现出色,第74军从此崭露头角。
此后,该军参加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其中,在兰封会战期间,第74军和第87和第88师一同重创日寇第14师团。
在武汉会战期间,第74军属第9战区第1兵团战斗序列。万家岭战役期间,第74军奉命一同向日寇第106师团发动总攻,并作为主攻部队攻击万家岭守军核心阵地张古山,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战斗至烈,从此扬名。期间,第51师第153旅副旅长兼第305团团长张灵甫因作战表现突出,开始受到关注。
1939年6月,俞济时升任第10集团军副司令兼86军军长,第51师师长王耀武升任军长。此时,第74军下辖第51师(师长李天霞)、第57师(师长余程万)和第58师(师长廖龄奇)。
1941年3月15日,日寇第33师团由安义出发,向守军第30集团军第70军阵地展开进攻。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掩护下,日寇沿潦河西进,当天攻占奉新。3月16日,第33师团进至棺材山、车坪一线。左翼独立第20混成旅团于3月15日西渡赣江,然后沿锦江南岸西进。3月17日,该部先后攻占曲江、独城,然后向灰埠攻击前进。
中路第34师团在两翼发起攻击的第二天,即3月16日开始出动。该师团由西山、万寿宫出发,沿锦江北岸、湘赣公路西进。3月17日,第34师团攻占祥符观、莲花山。第74军奉命主动撤出高安,诱敌深入。第34师团趁机占领高安、龙团圩。至此,三路日寇全部进入上高地区。
此后,战场上出现戏剧性变化。日寇右翼第33师团按计划于3月17日开始南下向上高方向推进,企图与另两路进攻部队围歼第19集团军主力。为此该师团紧紧咬住第70军不放,试图压迫该部撤往上高。但第70军一路节节抵抗、颇有章法,并一步步吸引第33师团转到上高西北方向。
不仅如此,当第33师团进至上富、甘坊苦竹坳地区时,反而被第70军和第72军围攻。激战2天后,第33师团遭受重大伤亡,突围而出,于3月19日撤回奉新。该师团长樱井省三本来就不愿意参加此次会战,经过此次遭遇后,自认为配合第34师团的作战已经完成,遂就地转入防御,准备下月调往华北。
日寇左翼第20旅团除一部(赣江支队,兵力为1个步兵大队)留守泉港之外,主力按计划继续西进,于3月20日攻占灰埠,然后北渡锦江和第34师团会合。
中路第34师团在攻占龙团圩后,在继续西进过程中遭到第74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进展缓慢。两路日寇会合后,继续向第74军猛攻。第74军各部沉着抵抗,双方在阵地上反复争夺,寸土必争。战至3月22日,日寇一度突进到上高东北15公里的三角山,战斗极其惨烈,双方均伤亡惨重。
此时,第19集团军右翼第49军奉命从南昌以南市议街回援,途中与驻守泉港的日寇赣江支队交战,歼其大部,尔后沿日寇第20旅团进攻路线追击,袭扰日寇侧背。与此同时,因第33师团已经撤回奉新,第34师团右翼完全暴露。第30集团军第78军趁机向棺材山进攻,防止第33师团再次折返。第70和第72军则迅速南下,于23日切断第34师团后方通道,将第34师团和第20旅团合围。
直到此时,第34师团才感到处境已经极其危险,正面第74军寸土不让,左翼第49军和右翼第70、第72军已经逐渐逼近,自己已经成为一支孤军。由于后路被切断,几百名伤员无法转运,而且伤员随着战斗的持续越来越多。
情急之下,第34师团长大贺茂下令部队突围,并致电第11军司令部实施救援。而第11军一直不知道第33师团已经后撤,直到收到第34师团的求救电报,才知道事态已经如此严重。第11军司令园部和一郎立即命令第11军参谋长和作战主任参谋飞赴南昌,组织救援。同时严令第33师团,立即出动接应第34师团突围,并调集所有能够出动的航空兵为第34师团的突围提供空中掩护。
第33师团此时仍滞留在奉新,接到新的命令后,立即南下实施救援,但出发不久即遭遇第78军的阻击,推进速度非常迟缓。3月27日,日寇第34师团和第33师团会合,随即在第33师团的掩护下踏上撤退之路。
在撤退的最初两天,天降大雨、道路湿滑泥泞,又因事前被国军破坏,无法通行车辆。第34师团的运送伤员的担架队伍长达7~8公里,重炮无法拉动,只能就地销毁。其炮兵第8中队途中遭遇国军伏击,全部被击毙。
日寇战史曾记录当时的情形:“27日,第34师团带着数百名伤员好不容易渡过泗溪,按照师团司令部、行李队、独立山炮队、伤病运输队、野战医院、后卫部队的行军序列向土地王庙‘东进’。如前所述,土地王庙在5天前就成为敌第9师的中枢阵地。此外,重庆军的6个师并列尾随追击。入夜,雷电伴随着大雨,各部队在严加戒备下度过了黑暗的一夜。”
3月28日,第74军收复泗溪、官桥。至4月2日,第49军攻占西山、万寿宫;第70军攻占奉新。至此,国军收复全部此次会战中丢失的阵地,战线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1941年4月2日,日寇第33师团、第34师团和独立第20混成旅团返回原驻地。受此次作战影响,第33师团没能按原计划调往华北地区。此役,日寇伤亡15万人,国军伤亡约2万人。第74军因此次会战表现优异,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从此被誉为“抗日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