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苏德战场】柏林战役
【苏德战场】柏林战役:希特勒的覆没
1945年2月,苏军经过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后,将战线推进至德波边境奥得河一线,这里距离德国首都柏林仅有60多公里。zuixiangme此时,德军在柏林地区的兵力主要包括维斯瓦集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部队,总兵力近100万人。苏军经过前一阶段的作战,部队已经非常疲劳,而且遭受很大的损失,急需休整和补充。不仅如此,跨过苏联国境后,苏军的补给越来越困难,空军因为缺少油料,一度丧失前线制空权。为此,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奥得河一线的部队转入防御,以充分准备夺取柏林的战役。
在西线,盟军于1945年2月发起莱茵河战役,美军第6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群和英军第21集团军群先后渡过莱茵河,挺进到德国腹地。此时盟军高层内部爆发了一场争论,导致美英之间早已经存在的矛盾公开化。双方矛盾由来已久,早在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实施之前,双方因谁来担任盟军统帅就已经产生分歧,而矛盾的深层原因是英国希望继续维护自己世界领袖的地位,在战场上时刻为英军争取优先权,而把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军队视为从属。
到1944年底,西线盟军一共有7个集团军,编成3个集团军群,其中包括4个美国集团军、1个法国集团军、1个英国集团军和属于英联邦的加拿大集团军,后勤保障物资主要由美国方面供应。所以不论从国家实力还是战场投入,美军在西线盟军中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国,美籍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此前出于盟军内部的团结,不得不对前线以蒙哥马利为首的英军将领妥协,但他的举动仅仅是缓和了双方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说他没有能力解决这个矛盾,结果是英、美两国的将领均对其非常不满。
莱茵河战役后,艾森豪威尔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盟军放弃夺取柏林的计划。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盟军在莱茵河一线距离柏林尚有400公里,而东线的苏军距离柏林只有60多公里,双方的进展并不一致。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盟军夺取柏林,预计将付出阵亡10万人,伤亡总计50万人的代价,而夺取德国首都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
1945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将下一步作战计划分别发给华盛顿和伦敦,并同时发给了莫斯科。在这份计划中,他阐述了不进攻柏林的理由,并附带提出盟军今后的作战将以美军所在的中段为重点。收到这份计划后,英国方面上下群情激奋。最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全力支持艾森豪威尔,英国首相才不得不事实上承认美国的主导地位,英国在盟军中已经处于美国的从属地位。他用一句名言化解了双方的尴尬:“恋人的争吵乃是爱情的一部分。”
此后,盟军的作战目的不再是柏林,北线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开始扫荡西北欧;中段美军第12集团军群挺进德国腹地;南线美军第6集团军群进入德国南部,他们在柏林方向的推进,最远到达和苏军约定的、距离柏林西南120公里的易北河。
在德国内部,除希特勒和极少数坚定追随他的人以外,绝大多数将领清楚德国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他们之中还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宁愿向西线盟军缴械投降,也不能向苏军投降,这不仅是出于对俄国人与生俱来的仇视和恐惧,还包括他们清楚自己在过去几年在苏联的所作所为。
在过去3年多的苏德战场,德国的入侵已经造成了苏联4400万人的伤亡,苏联一旦获胜,以他们的性格,德国也会经历同等的报复。因此,希特勒身边的将军们以坚守柏林为由,一再主张将西线部队抽调到东线,而希特勒仍然在幻想着战场上会出现奇迹,决心坚守柏林寻找时机。
至1945年4月中旬,在东线作战的德军仍有214个师,其中包括34个装甲师和15个摩托化师。德军在西线仅部署有60个师,其中仅有5个坦克师。包括维斯瓦河集团和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在内的德军主要集团,都集中部署在柏林方向,计有兵力100万人,火炮104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辆,作战飞机3300架。德陆军总部预备队有8个师。此外,柏林市内还组建了200 多个国民突击队营,总兵力20多万人。
为便于坚守,德军在柏林建立了纵深梯次的防御,包括由20~40公里纵深的三道防御地带组成的奥得河一尼斯河防御地区和柏林防御地区。在柏林外围,沿沃林湖东岸、奥得河、尼斯河西岸是第一道防御地带,纵深5~10公里,有2~3道阵地,每道阵地由1~2条堑壕组成,前沿布设地雷场、铁丝网和障碍物,地雷密度为每公里2000颗。
第二道防御地带距离前沿阵地10~20公里,纵深1~5公里,由1~3道堑壕和大量支撑点组成,支撑点内集中了大量火炮,其中泽洛夫高地是防御核心,这道防御地带是柏林外围防线的关键。第三道防御地带距离柏林20~40公里,由大量居民点和1~2道堑壕组成,在苏军发起战役前还没有构筑完成。
柏林城区防御地区在1945年初就开始修筑,包括远郊围廓、近郊围廓和市区防御围廓。这片筑垒地区充分利用了柏林周围的河川、湖泊、森林及市区铁路和建筑物。远郊围廓距离市中心25~40公里,以居民点为基础,兼以运河、湖泊、沼泽等天然屏障构成,部分地域与奥得河防线第三道防御地带重合。在远郊围廓所有通往市区的道路上都修筑了街垒,大多数桥梁已经被炸毁。
近郊围廓沿柏林城郊构筑,距离市中心10~15公里,纵深6公里,是柏林筑垒防御阵地的核心,它以郊区市镇组成坚固的抵抗枢纽,每个枢纽构筑三道堑壕,并设置防坦克崖壁和壕沟,工厂区修筑永备火力点。
市区防御围廓沿环城铁路筑成,城内各个街区、各大建筑群组成抵抗枢纽,以构筑物构成连、排级支撑点。在通往市中心的街道上筑有街垒,十字路口和广场配置火炮、坦克,整个市区修筑了400多个钢筋混凝土工事。
苏军先期已在奥得西岸屈斯特林地区建立登陆场,德军在当面部署了重兵,该地段的兵力密度为每3公里1个师,每公里正面60门火炮、17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在屈斯特林、柏林方向,敌军已预先占领了各道防御地带。在以往历次作战中,敌人还从未建立过这样大的兵力兵器密度和这样大纵深的梯次部署。在屈斯特林以北和以南地区,战役密度为每9~10公里1个师,每公里正面11~12门火炮、1~3辆坦克。
参加柏林战役的苏军是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这三位在苏德战场表现最为优异的将领被誉为苏军的“三驾马车”,在苏军内享有崇高的威望。三个方面军共有2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4个坦克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10个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以及4个骑兵军。此外还编有波兰2个集团军又1个坦克军,总兵力250万人,41600门火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作战飞机7500架,分别是德军的25倍、4倍、41倍和23倍。
具体的作战分工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屈斯特林登陆场直接向柏林实施主要突击,攻占柏林,并在战役第12~15天进至易北河。为了保障主要突击集团,应在柏林北面和南面实施两个辅助突击。乌克兰第1方面军负责消灭柏林以南之敌,并在战役第10~12天进至易北河。攻占柏林后,方面军应向莱比锡进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强渡奥得河后,消灭柏林以北的维斯瓦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
4月1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派出先遣部队越过地雷场,破坏了德军第一道防御体系,将战线向前突进了2~5公里,德军被迫撤往第二道防御地带,重点防守泽洛夫高地。
根据对作战结果的预判,朱可夫决定把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20~25分钟,并一改苏军于清晨实施炮火准备、白天发动进攻的惯例,将实施炮火准备的时间定为凌晨3时(柏林时间)。
1945年4月16 日3时,苏军开始了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炮火异常激烈,这一天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共发射1236万发炮弹(约2500节车皮),而炮火准备期间就发射了50万发炮弹(合1000多节车皮),占全天炮弹发射量的2/5。
火力准备一结束,143部1000多度电光的大功率探照灯同时打开,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对德军阵地发起冲击。新的进攻手段使德军惊慌失措,步兵和坦克未遇太大抵抗即推进15~2公里。空军第16、第4、第18集团军也同时向泽洛夫高地实施空袭。在柏林战役期间,苏军已经完全取得了制空权。
天亮后,苏军遇德军顽抗,进度锐减。为提高进攻速度,朱可夫于当天先后将第二梯队的近卫第1、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3突击集团军投入交战,但当天仍然没有突破以泽洛夫为核心的德军第二道防御地带。当晚,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调整部署,朱可夫决定在突破地段每公里集中250~270门火炮。
从4月17日凌晨起,经过30~40分钟炮火准备后。按照方面军的要求,各坦克集群协同步兵集团军实施进攻,但不卷入与敌持久战斗,他们绕过德军强大支撑点,将摧毁各支撑点的任务留给集团军第二梯队完成。泽洛夫高地争夺战又持续了一天,德军多次发起反冲击,均被崔可夫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击退,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日终前,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第二防御地带。
鉴于柏林东部防线危急,德军统帅部从柏林城防部队中调出“希特勒青年军”坦克旅、“多拉”坦克旅和第23摩托化师,并从分散在柏林市区的各独立战斗群中抽调兵力,组成战役预备队投入纵深防御。
4月18日,苏军主力又推进3~6公里,前出至第三防御地带的接近地。2个坦克集团军在步兵、炮兵和工兵的协同下,连续冲击德军阵地。但由于该地区地形难以通行,加之德军加强了反坦克火力,致使坦克无法脱离步兵作战。由于未夺取预定地区,坦克集群一时无法迅速向柏林方向实施机动。
在苏军近卫第8集团军地带,德军在从泽洛夫往西的公路两旁配置高射炮近200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4月19日,方面军突击集团终于攻克了德军第二、第三防御地带的中间阵地,并累计向前推进了40公里,至此,打开了向柏林市区进攻和向柏林以北迂回的可能性。
在柏林东部奥得河防线的4天战斗中,德军第一梯队的9个师和第二梯队各师共损失80的兵员和几乎全部装备,从预备队调来的总计6个师的兵力以及80个相当于营级规模的战斗群损失50以上,德军阵亡65万人,被俘13万人。与此同时苏军的损失也非常惨重。
在奥得河防线上空,苏空军在前4天的作战中,第16集团军共出动飞机19245架次,第4集团军出动440架次,第18集团军出动1794架次,合计21000多架次。
在柏林东南的尼斯河防线,德军在西岸同样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工事。在防御地带上,由一些古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堡垒异常坚固。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不同,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尼斯河西岸并没有登陆场,所以在进攻发起时,首先要成功强渡尼斯河。
4月16日6时55分,经过40分钟的炮火准备后,方面军第一梯队各师的加强营开始渡河,由于来不及架设桥梁,先遣部队用强击桥和便携渡河器材渡过尼斯河,炮兵部队则用缆绳将火炮从水中拉过了河。
渡河后,苏军即遭到刚刚赶来增援的德军预备队第21装甲师和“元首卫队”装甲师的反击。8时左右,舟桥陆续完成架设。10时左右,可通过炮兵和坦克的,可载重60吨的低水桥架成,方面军将近卫第3、第4坦克集团军先头部队投入战斗。尽管如此,苏军在第1天的进展并不顺利,他们不仅要击退德军的反击,还要同时排除布设在进攻道路上的雷区,道路两旁森林燃起的大火也妨碍了苏军的推进。至日终,苏军在尼斯河西岸向西推进了8~13公里,未能达成预期计划。
4月17日,苏军开始向德军第二道防御地带进攻。由于地形有利于坦克部队展开,苏军的进展顺利,已经全部投入战场的近卫第3、第4坦克集团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推进到德军的第三道防御地带-斯普里河东岸。这里德军依托科特布斯和施普伦贝格两个抵抗枢纽,并从预备队抽调几个师加强防御。
4月18日,苏军开始强渡斯普里河,第7机械化军和第27步兵军的部队首先渡过河,并在对岸建立登陆场。随后主力部队开始渡河,至4月19日,方面军所辖近卫第3、第4坦克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全部渡过了斯普里河。
在3天的激战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共击溃德军14个师,前出至柏林南部,为完成对柏林的合围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德军法兰克福-古宾地区部队形成合围之势。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第一梯队师几个团,奉命于4月18~19 日在柏林北部强渡奥得河东支流,在复杂的河滩地占领了河间地,并前出到西支流,为主力的进攻占领了出发地位。该方面军的行动牵制了德军北线的防御部队,使之无法向柏林接近地调动兵力。
总体说来,到4月20日,在三个方面军的作战地带都已具备继续进行柏林战役的有利条件。在德军最高统帅部4月20日作战日志中这样记载:“对最高指挥机构来说,德国武装力量悲惨死亡的最后一幕业已开始……一切都是在匆忙之中进行的,已经可以听见俄国坦克在远处开炮……情绪十分沮丧。”
4月20日这一天,是希特勒56岁生日,苏军对柏林城区防御地带的进攻也于这一天开始。当天苏军最高统帅大本营向各方面军司令员和空军集团军司令员发出训令,要他们立即确定互相识别的标志和信号。根据和盟军司令部达成的协议,苏军与西线盟军都应确定临时分界线,以免发生部队混杂在一起的情况。
同样在4月20日,科涅夫将第二梯队第28集团军投入战场,集团军司令员鲁钦斯基率部用11个小时向西推进110~180公里,突入到德军第9集团军以西,近卫第3、第4坦克集团军一昼夜向前推进30~50公里,与第28集团军一道将该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一部三面合围。4月21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已经逼近柏林防御地域的外层防御围廓,前面是泰尔托运河。
同一天,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第3、第5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各军已克服柏林外层防御围廓之敌的抵抗,前出至市区东北郊。
4月24日清晨,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依照习惯,来到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近卫第3集团军指挥部,按照计划该集团军于今日强渡泰尔托运河。经过炮火准备后,对岸守军阵地几乎全部被摧毁,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苏军第9机械化军步兵随后乘船渡河。当第1艘舟船靠岸后,德军阵地上突然枪炮齐鸣,毫无遮挡的苏军全部阵亡。随后,苏军又发起了一次强渡仍然失败。
此时在另一处强渡的近卫第6坦克军进展顺利,他们已经在北岸建立了几处登陆场,科涅夫遂命令该军立即向柏林近郊舍纳菲尔德突进。10时30分,近卫第6坦克军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会师,完成对德军第9集团军的四面包围。至此德军被分割成两部分,即柏林东南的法兰克福-古宾集团和城区集团。
4月22日午后,德军统帅部在帝国总理府举行最后一次作战会议。希特勒、凯特尔、约德尔、博尔曼、克雷布斯等人出席。会上约德尔建议从西线战场撤回全部军队来守卫柏林,希特勒表示同意。根据这一建议,守卫易北河防线的第12集团军奉命挥师东进援,开赴柏林和柏林西南小镇波茨坦,以便接应从柏林东南地域突围的德军第9集团军。
鉴于苏军已经成功实施了对柏林的包围,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已经不必向柏林以北迂回,该方面军奉命向西和西北方向发展进攻,不再参与对柏林方向的作战。奉命后,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开始行动,成功牵制了柏林北部德军坦克部队,使其不能向柏林方向实施反突击。
1945年4月25日,苏军与美军第1集团军在易北河偶遇,东西两线并肩作战的两支盟军终于实现了历史性握手。
4月26日,根据苏军统帅部的要求,苏军决定先围歼德军法兰克福-古宾集团。该集团为德军第9集团军主力和第4坦克集团军部分兵力,合计约20万人,并配备2000多门火炮、300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该地区面积约1500公里,遍布森林、湖泊、沼泽,还有很多隘路,并不利于苏军进攻。德军在各个隘路口布设了鹿砦、雷区。同时德军为了能够突出重围,拼命地向西面进攻,希望能够与从易北河东援的德军第12集团军会合。
由此科涅夫命令第28集团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就地转入防御,在德军可能突围的路线上临时构筑了三道纵深防御工事,其余部队则向包围圈内德军实施向心突击,消灭被围德军集团。
4月26日清晨,秘密集结在密林狭窄地段的德军5个师开始向苏军第28集团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实施突围,并一度突破了苏军临时构筑的工事。苏军随即以步兵和坦克从多路向突围德军实施反突击,将德军分割歼灭。同时,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将从西面接应的德军第12集团军击退。
4月29日凌晨,德军第9集团军从两个方面军的接合部突破了苏军主要防御地带。当天下午,近45万名德军又在第28集团军近卫第3步兵军的防御地段,突破了防线,打通了约2 公里宽的走廊,并穿过走廊向西撤退。与此同时,德军第12集团军也从西面向这一地区发起冲击,战场上出现了苏军能够将德军两个集团军一并合围的局面。
当晚苏军把突围德军分割、合围在三个独立的地域。5月1日,被围德军大部分被歼灭,其中6万人被击毙,12万人被俘,另有2万人于4月30日夜间,从苏军的包围圈中突围成功。东援的德军第12集团军残余的部队向西逃往易北河西岸,向美军投降。
至此,德军在柏林的防御仅剩下还在激战的城区集团。
在柏林市区,守军尚有30万人,至4月25日,德军仍然占据着柏林整个市区和东郊、东南郊,市区内的街垒纵横交错,一切设施,甚至包括已经炸毁的房屋在内,都被用作防御手段。防空掩蔽部、地铁车站和隧道、地下排水道等大量地下建筑也都被用作防御工事。德军还使用钢筋水泥建造了许多坚固的库房,其中最大的可容纳300至1000人,此外还建造有大批钢筋水泥帽堡。
4月25日和26日凌晨,苏军航空兵第16和第18集团军共出动飞机2049架次对柏林军事目标实施了三次密集空袭。4月26 日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4个步兵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以及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2个坦克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向柏林发起强攻,对市中心实施了向心突击。至4月26日日终,被围德军集团又被分割成两部分,大部分在柏林,小部分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和万恩泽岛。
在柏林战役发起前,苏军最高统帅部就已经确定柏林市区的作战,由乌克兰第1方面军协助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实施。因此,朱可夫是这次战役的主角。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指挥部挂起的地图上,负责攻打柏林西南波茨坦和万恩泽岛的部队用单箭头标示,突击市区的部队用双箭头标示,15条铁路从中心枢纽部向四面八方展开。北、东两面的斯普里河,南面的兰德维尔河、西边的运河构成了一个岛形地域,国会大厦、帝国办公厅等核心建筑落于其中,那里是柏林的中心防区-第9防区。同时,在地图上标记着参战各集团军的最新进展。
4月27日,苏军开始围歼波茨坦地区德军,几百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很快就将这个面积不大的小镇变成一片瓦砾。随后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的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第13集团军向波茨坦发起进攻。德军依托被破坏的建筑和隐蔽部固守,但在苏军绝对优势兵力下迅速溃败,几个小时后德军投降,一部分德军逃往万恩泽岛。
万恩泽岛是波茨坦地区的一处较大的岛屿,周围湖河环绕,易守难攻。岛上德军重新做了编组,试图依托地形,控制住进岛桥梁,继续抵抗。苏军则先利用各种工具渡河,并迅速控制了大部分桥梁、渡口,引导后续部队进岛。正如科涅夫估计的,残敌并没有有效的组织抵抗,很快就被苏军消灭。
4月28日,柏林市区的德军被分割为三部分,新任城防司令魏德林(第56装甲军军长)主张向西突围,但希特勒担心突围不会成功,遂命令部队死守。
此时,在柏林市区的德军主要包括第9集团军6个师的残部,还有党卫军警卫旅、各种侦察分队、10个炮兵营、1个强击炮兵旅、3个坦克旅、6个反坦克炮兵营、1个炮兵师和几十个民兵营。此外还有众多的柏林市民加入战斗,总兵力在20万人左右。
朱可夫判断:德军守军建制比较混乱,不容易协调,但在柏林打巷战,与在本土打巷战不同,是苏军的独立作战,对方还有当地居民的支持。巷战的特点是难以展开大规模的兵力,所以战斗将异常艰难。在前期作战中,苏军的坦克成纵队沿街道推进,由于道路狭窄,坦克纵队容易堵塞,而且容易遭到隐蔽在四周建筑物的德军长柄反坦克火箭弹的侧面攻击,只要第一辆坦克被击中起火,其他的便无处躲藏。
朱可夫命令各部队全部改编为强击群和强击队,坦克部队必须与步兵、炮兵、工兵混编,每个强击队配备包括大威力火炮在内的各种口径火炮,还要配备工兵分队和迫击炮分队,携带渡河器材,向柏林市中心多路突破、连续突击。
在柏林市中心,有一座连接15条铁路线的车站枢纽部,德军以车站建筑物为基础,将他们改造成可以相互策应的支撑点群,用水泥将数辆坦克筑起来,只露出炮塔;在四周构成环形防护圈,坦克兵被封闭在里面,只能死守。
在铁路线上,几辆装满煤炭、砂石的火车,挡在建筑物的前面,坦克顶不翻也撞不动。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和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将这里作为进攻的重点。由于地域太小,两个集团军的部队无法全部展开。经协商决定动用2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组成突击集团。
在进攻前,苏军仔细研究了作战方案。投入进攻后,苏军用坦克沿着铁路线,将横在建筑物前的列车推到了远处,扫清了坦克推进的路线。步兵则以10几个人为一组,分散在整片战场上,德军的坦克炮火根本找不到阻击的重点,反而被步兵用炸药包逐个炸毁。就这样看似极难攻克的车站堡垒,苏军仅用2个多小时就被攻克。
4月29日,夺取帝国大厦的战斗打响,它四周是内务部大楼、帝国剧院、政府大楼、勃兰登堡门等建筑物。在大厦内,负责守备的主要是罗斯托克市海军学校的学员和一部分炮兵、飞行员、党卫军支队和国民突击队,总计约1000人。零时三十分,苏军第3集团军所属第171师和第150师奉命夺取帝国大厦。
清晨,苏军首先夺取了通往帝国大厦的莫尔特克桥,然后开始进攻被称为“吉姆勒宫”的内务部大楼。苏军将喀秋莎火箭炮搬到对面大楼二层,从那里直接瞄准射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开始向大楼攻击。这是一场短兵相接的鏖战,苏军3个团为夺取这座大楼与德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战斗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这座堡垒才被苏军攻克。
4月30日5时,苏军开始向帝国大厦和帝国剧院实施炮击,第150师趁机前出至距离大厦不远的两条暗沟待机。攻击开始后,帝国大厦内隐蔽在各层的火力点和周围建筑的火力全部开火,苏军的伤亡急剧扩大,被迫撤出战斗。经过第一轮的进攻,苏军已经掌握了德军的火力位置,并决定傍晚发动第二轮进攻。
18时,炮火准备不再是盲目射击,每门炮都对准目标,非常精准地打掉了一批重要的火力点,步兵随即冲进大厦。在大厦内苏军调来大量喷火器,向德军躲藏的地下室喷射燃烧的凝固汽油。在上层的德军从每一个角落向苏军射击,双方逐个房间争夺。苏军由于不熟悉楼内的建筑结构,加上大楼内已经断电、一片漆黑,增加了进攻的难度。22时30分,中士米宁摸到了大厦顶层,将一面红旗插在了顶层外边的雕塑群中。此后苏军继续肃清楼内残余德军,并最终占领了德军的最后一块堡垒。
在帝国大厦激战时,希特勒已经于4月30日下午自杀。5月2日15时,德军停止了所有抵抗,当天135万人向苏军投降。一部分向西突围的独立集群在5日被歼灭于城郊。
至此,柏林战役结束。消息传到苏联,莫斯科于当晚以324门火炮组成的礼炮队鸣放24次,以庆祝胜利。
柏林并不是东线的最后结束的战役,在柏林以南的布拉格,舍尔纳和伦杜利克各自指挥的集团军群还没有迎来自己的最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