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149章 【苏德战场】维也纳战役

第149章 【苏德战场】维也纳战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苏德战场】维也纳战役:丢失的荣誉

    1945年3月的巴拉顿湖战役,对于苏德战场南段战线具有决定性意义。xinruome此战之前,德军虽然是步步后退,被打得快要退到奥地利边境,可南方集团军群始终保持着相当的战力。尤其是1944年9月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后,希特勒把东线几乎一半的装甲力量交给了南方集团军群,希望能够保住匈牙利境内的油田,维持纳粹德国正常运转。

    希特勒对巴拉顿湖战役寄予厚望,他希望通过此次战役击退一路苏军,至少将战线稳定在多瑙河一线,然后寻求和苏联单独媾和,从而结束可怕的东线战场。为此,他将此次战役命名为“春醒行动”,希望通过此战,能够让“俄国人恢复理智”。然而事不遂人愿,德军集中了一支尽可能强大的装甲部队,却仍然败给乌克兰第3方面军这支“偏师”。

    维也纳战役的过程并不复杂,战况也不激烈,苏军可以说是“秋风扫落叶”般就占领了几乎整个奥地利。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还是德军在巴拉顿湖战役的惨败。所以,在讲述维也纳之战前,我们还是通过分析巴拉顿湖战役德军的表现,来解释他们在维也纳为什么如此的狼狈不堪,甚至丢掉了军人的荣誉。

    首先,在巴拉顿湖战役决策之初,希特勒对战役的设想就有强烈的主观臆断。他认为俄国人和美英结盟是愚蠢的,也是被逼无奈。如果德军在战场上能够把苏军打疼,让斯大林认识到德国仍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那他就会冷静下来,重新考虑自己的敌人和朋友是谁。然后德国和苏联可以像1939年那样,签署一份新的《互不侵犯条约》,反过来一同对付英美。

    拥有众多头衔的斯大林,说到底还是一位政治家。整个二战期间,他都用警惕的目光盯着自己的盟友。斯大林从来就不相信英国人,他和丘吉尔之间也从来没有建立真正的友谊。从土耳其到巴尔干,再到波兰和芬兰,苏联人和英国人之间有太多地缘矛盾。对于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长期反对在法国登陆,而是主张从地中海向巴尔干地区实施反攻,其目的就是提前为战后布局,阻止斯大林向欧洲中部渗透。这也就导致了苏联和英国在二战期间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

    美国的情况则不同,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亚洲,他们都需要可靠而且强大的盟友。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意介入欧洲内部之争,准确地说,他们当时还没有能力介入。所以,美国在二战期间和俄国人的关系透露出更多的坦诚。斯大林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极力拉拢罗斯福,后者也经常在苏联和英国发生分歧时,适当地站在苏联人的一边。

    至于德国,自从希特勒“背信弃义”,撕毁1939年双方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时就已经失去了斯大林本就不够的信任。自从苏联在东线战场取得主动权之后,他也没有考虑过和德国媾和。斯大林的计划是在战后扶持一个亲苏的德国,而不是和希特勒这个与苏联有血海深仇的野心家合作。

    希特勒也过高的估计了斯大林的手腕儿,两国之间的战争,已经让苏联付出了数千万人伤亡的代价。如果双方停战,坐下来和谈,苏联人是无论如何不能答应的,斯大林自己估计也保不住自己的地位。更何况即使德军巴拉顿湖战役取得胜利,这样一场对全局影响不大的失利,也不会达到让“俄国人恢复理智”的目的。

    其次,在巴拉顿湖战役筹备阶段就暴露出德军前线将领已经跟希特勒离心离德,对战局信心不足的问题。以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为例。这支部队是德军发动反攻的主力,战前特意从西线阿登地区秘密调到匈牙利。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当时兵力为7万多人,拥有坦克和强击火炮452辆、各类装甲车799辆。然而实际到达战场的只有162辆,参战的部队也只有4万多人,剩下的3万多人和290辆战车都滞留在后方。希特勒本人对此事却一无所知。

    事后才知道,因为对巴拉顿湖战役的前景悲观,古德里安和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迪特里希特意留下了一支生力军,用于德军在奥得河一线对苏军实施反击,或者准备德军的巴拉顿湖的进攻受挫后,用来接应撤退的部队。由此可见,无论是陆军参谋部还是前线将领,对巴拉顿湖之战根本就不抱希望。

    再介绍一下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迪特里希。他出身贫寒,从小只受到8年的教育,这在德军高级将领中算是一个大老粗。1914年一战爆发后,22岁的迪特里希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炮兵团的马车夫。一战后期,德国开始组建坦克部队,迪特里希成为一名坦克炮手,同期的古德里安是一名通讯官。

    一战结束后,迪特里希复员回家,成为一名警察,1927年加入党卫队。出身贫寒、性格直率,有着一战的从军经历使她很快吸引了希特勒的注意,成为希特勒的司机和私人保镖。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帝国总理府警卫队扩编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希特勒把它交给了迪特里希。这支部队后来逐级扩编,并最终组建成党卫军第1装甲师,即“希特勒师”。

    从迪特里希的履历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希特勒的绝对亲信。可是就是这样一名将领,也在战争后期和希特勒耍起了心眼儿,不再不折不扣地执行元首的命令。

    桀骜不驯的古德里安更是让希特勒难以驾驭,自从1944年7月担任陆军总参谋长后,古德里安和希特勒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可好景不长,前线战事屡遭失利,两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糟糕。古德里安在军中有崇高的威望,这是希特勒看重的。东线战场后期,前线将领对希特勒已经不再迷之崇拜,他需要设法拉拢军中将领。

    据希特勒的副官回忆,他第一次从前线指挥官的眼神中看到对希特勒的失望,是在1943年1月17日的哈尔科夫前线。当时苏军正在进行1942年冬季反攻,哈尔科夫在前一天被苏军攻克,希特勒本人赶到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对于希特勒一味要求反击,而不考虑战场的实际状况,将领们纷纷流露出不满。好在那一次曼施坦因力挽狂澜,挽救了危局。

    参加巴拉顿湖战役的两支主要进攻力量是迪特里希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和巴尔克的第6集团军,两支部队的指挥官都曾经是古德里安担任第19装甲军时的部下,一位是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指挥官(团级),一位是第1装甲师第1摩托化团团长。现如今,二人都已经成为集团军司令,却依然对老长官表现出足够的尊重。这也是希特勒倚重古德里安的一个原因,同样也成为德军全面战败后,古德里安失去利用价值而被解职的一个原因。

    1945年3月28日,喝得醉醺醺的古德里安参加了希特勒主持的一场军事会议,他东倒西歪、言语不清的汇报最终激怒了希特勒。希特勒第一次公开训斥了古德里安,随后以“休病假”为由,解除了古德里安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德军在巴拉顿湖战役失利的第三个原因是德军士兵已经丧失了战斗意志。同战争初期的那支自信能够取得胜利的军队相比,德军早已如落日黄昏。以德军被包围后的表现为例,德军重兵集团在东线第一次被合围是1942年初,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所属约6个师被苏军合围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包围圈内的德军合计9万余人。

    德军被围后没有表现出慌乱,包围圈内的德军坚信自己能够被解救出去。与此同时,他们通过有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给包围圈内输送物资和给养,他们的物资供应甚至比包围他们的苏军都要优越得多,军心自然也十分稳定。春季到来后,德军以5个师的兵力实施救援行动,成功打通了和包围圈内的联系。不仅如此,德军此后也没有从包围圈内撤出,而是继续坚守杰米扬斯克。由此可见,德军当时是何等的从容。

    这份从容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也保持着战场自信。直到1944年2月,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切尔卡瑟合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6万余人。起初,被围德军仍然相信自己会被解救出去,可德军出动11个装甲师也没有打开解围通道。若不是苏军一时疏忽,没有及时加强包围圈内层薄弱地段的防御,德军很可能会全军覆没。最终,他们丢掉了所有重装备,有3万人得以逃脱。

    此战之后,德军就患上了“被围恐惧症”,害怕被苏军合围并最终被消灭。在巴拉顿湖战役期间,苏军反击部队还没有完成合围,前线士兵和指挥官就丢下重型装备和军人的荣誉向后撤退,7个装甲师、7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和匈牙利的5个师变成了一群庞大的乌合之众,狼狈逃向奥匈边境。

    巴拉顿湖战役结束后,苏军统帅部命令乌克兰第3方面军不作休整,立即向德军展开追击。同时,斯大林命令乌克兰第2和第4方面军也加快速度,向捷克、奥地利境内进发。

    1945年3月26日,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开始在巴拉顿湖以北展开追击。当天,克拉夫钦科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推进80公里,强渡拉包河逼近奥匈边境。3月30日,苏军越过边境进入奥地利境内。4月1日,苏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4、第9集团军组成的左翼攻击集群攻占维也纳以南的肖普朗,4日攻占维也纳新城,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马利诺夫斯基指挥乌克兰第2方面军组成的右翼攻击集群于3月28日越过拉包河。4月2日,第46集团军越过奥匈边境,进入奥地利境内。4月5日,第46集团军攻占布鲁克,从东南方向逼近维也纳。近卫第7集团军于4月4日攻占维亚纳正东方向的布拉迪斯拉发。

    同一时期,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27集团军和近卫第5骑兵军从巴拉顿湖以北南下,与巴拉顿湖以南的苏军第57集团军形成对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的夹击之势,迫使第2装甲集团军后撤。4月2日,苏军攻占匈牙利西南边境地区的瑙吉考尼饶市。又经过一番苦战,苏军夺取匈牙利产油区,夺走了德国人80石油供应。

    乌克兰第2方面军右翼和乌克兰第4方面军则向捷克挺进,逼迫德军第8集团军步步后撤。

    德军从巴拉顿湖败退后,仅在拉包河一线匆忙建立过一条临时防线,很快被苏军突破。此后,他们马不停蹄地撤到奥地利腹地。在此期间,参加巴拉顿湖的6个党卫军装甲师只剩下14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匈牙利第1集团军这支最后跟随德军作战的仆从国军队没有跟随德军撤往奥地利。他们成建制地向苏军投降,然后祈祷苏军能够早日放他们回家。

    与此同时,关于巴拉顿湖的战报也陆续送到德军统帅部。党卫军在战役中表现出来的贪生怕死、溃不成军让希特勒震惊不已,他无法接受自己最信任的部队会表现如此糟糕。德国宣传部部长戈培尔看到报告后,在其日记中写下了“令人作呕”的评价。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希特勒才知道迪特里希私藏了3万多部队在后方,没有派往巴拉顿湖。这一事件让希特勒彻底愤怒,他于3月28日派党卫军首脑希姆莱立即飞往前线,亲手撕掉包括党卫军第1装甲师(希特勒师)等参战党卫军部队的袖章。

    党卫军无法接受这样的侮辱,开始公开表达对希特勒的不满。身处维也纳的迪特里希在一场军事会议上说:“希特勒说我们胆小,我的部下三分之二都埋在地下,他竟说我们胆小!”还有些军官公开对希特勒的传令官叫嚣:我们会继续为元首而战,但元首以后再也看不到我们了!

    这消息传到柏林,令戈培尔大为伤感。他在4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党卫军精锐师因为“满载荣誉”的袖章被摘除而士气低落,沮丧情绪甚至也波及了柏林的党卫军军官,这是一件催人泪下的可悲的事情。”

    希特勒可没有时间怀念旧情,4月3日,他命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沃尔勒发动反击,后者则直接告诉希特勒他无能为力。当天希特勒解除了沃尔勒的职务,改由库尔兰集团军群司令伦杜利克接替他的职务。到了战争末期,他在东线只信任两位将领,除了伦杜利克,另一位就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

    1945年4月6日,伦杜利克赶回柏林。希特勒当面向他下达任务:保住维也纳,阻止苏军进入阿尔卑斯山或沿着多瑙河北上。

    防守维也纳的仍然是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在他的右翼是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左翼是第8集团军。上述部队全部隶属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新任集团军群司令伦杜利克手上还有40万兵力,坦克数量可以忽略不计。

    从布达佩斯到维也纳,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的地位似乎也在发生着变化,斯大林似乎越来越倚重后者。这个变化应该是从1944年9月的德布勒森战役开始的,当时在南线的三个方面军(乌克兰第2、第3和第4方面)中,一半的兵力集中在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唯一的坦克集团军也归他指挥。

    可那次战役暴露出马利诺夫斯基在战场上的优柔寡断,因此招致朱可夫和统帅部代表铁木辛哥的批评。从那以后,斯大林对马利诺夫斯基失去了耐性,经常在电话里斥责他不会打仗。

    托尔布欣是卫国战争期间晋升元帅的苏军将领中年龄最大的(斯大林除外),不过要是论资历,他就差了很多,直到1943年3月才担任方面军的司令员。

    回顾他参与指挥的战役,除了最早的顿涅茨克河一米乌斯河战役外,他在第聂伯河、克里米亚以及巴尔干地区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如果战争再持续更长的时间,他的成就甚至可以比肩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

    1945年4月1日,苏军统帅部发布夺取维也纳的作战指令,要求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担任主攻,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担任辅助进攻。

    攻取维也纳的苏军兵分四路,其中乌克兰第3方面军所属的近卫第4集团军和近卫第1机械化军从东南方向攻击,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18坦克军从南面攻击,近卫第9集团军迂回到维也纳以西,然后转入攻击。乌克兰第2方面军投入第46集团军、第23坦克军和近卫第23机械化军,从维也纳以东进攻。

    德军方面,败退至维也纳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并没有停下脚步,迪特里希将党卫军第2装甲军部署在城东,“比瑙”军级集群留在维也纳城内,集群指挥官比瑙上将于4月4日被任命为维也纳城防司令,同时接收城内包括国民突击队和希特勒青年团等非正规部队,一同保卫维也纳。

    1945年4月5日,也就是伦杜利克还没有到任时,苏军就已经开始攻城。在城东,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合兵一处,四个军一字排开,沿着公路向德军第2装甲军发起攻势。当天苏军击退党卫军第2、第3和第6装甲师,向维也纳方向推进了4公里。

    在城西,苏军近卫第9集团军发现了德军防线的薄弱环节,托尔布欣遂将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也调到近卫第9集团军方向。4月6日,2个集团军沿着德军设防的薄弱环节发起进攻,并于4月7日推进到多瑙河岸。同一天,城东的苏军近卫第4集团军逼近城垣,第46集团军则迂回到城北,截断守军的退路。

    此时的维也纳城内已经乱作一团,奥地利第17军区动员科科长索科尔(奥地利人)主动与苏军取得联系,他声称自己手下的1200名奥地利籍官兵愿意在城内接应苏军;奥地利一位党派首领也派人赶到第46集团军指挥部,希望和苏军合作。

    伦杜利克到任后,认为维也纳已经无法坚守。4月10日,他下令炸毁所有桥梁(除用于撤退的两座桥梁),部队从城内撤出。为了给德军留出重新构建防线的时间,伦杜利克留下党卫军第2装甲军,坚守在帝国大桥和弗洛里茨多夫大桥。

    当天夜里,苏近卫第4集团军在市区强渡多瑙河,以近卫第20步兵军和近卫第1机械化军向帝国大桥发起进攻,遭到德国坦克和高炮的猛烈射击。通过拼死战斗,德国人又争取到了一天时间。4月13日,苏军实施了一次特种行动。近卫第7空降师第21团一个营潜入大桥下方,切断了连接炸弹的电线,苏军多瑙河区舰队趁机把近卫第80步兵师的一个营送往大桥两岸,从而成功占领了帝国大桥。4月14日,苏军最终肃清了维也纳城内的德军。

    1945年4月27日,苏联扶持卡尔·伦纳组建奥地利临时政府,正式将奥地利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