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本来是在某佩连载的,后来举家搬迁至此——
day 1
今天其实并不是我备考的第一天。
我是一个很焦虑的人,但同时又好像有懒癌似的。可能有些朋友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明明知道某件事相当重要且相当紧急,但就是提不起劲去做。焦虑着玩,玩着焦虑。
年前我就已经开始备考了,听了几节课,每节课都好长啊(最重要的是,每节课都干货满满……还好是录播课不然真是来不及记笔记……每次看见课堂时长就有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
不过姑且把今天当作正是备考的第一天吧!
天气:雨夹雪
主题:言语(主要包括关联词、主题词等)
这个世界就是一场大型的阅读理解……
但发现了一件新奇的事情,虽然行测多数是选择题,但是很多文本里有很多新颖的或者有哲理的句子,很适合记忆并背诵。归纳整理后你就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素材本!
比如: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明互鉴,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一不留神就到现在了。
早点休息。
day 2
备考第二天。
同时在进行大创的中后期任务,包括论文修改和发表、报告撰写等等。
并行的还有市调赛的比赛报告,这场比赛是我参加过的最憋屈的比赛。不在于比赛内容,而是整个团队并不团结,一盘散沙。
还有两天就要开学了,果然是不论哪个阶段都不想开学。虽然有点想念学校食堂里的石锅拌饭、砂锅鸡、啵啵鱼,也有点想念各个食堂的奶茶店,但还是舍不得家里的舒适和安逸。
今天抽空看了《年会不能停》,热播的那段时间正好是备考期末周,对这个电影完全没有了解。今天也是无聊在b站刷到了。刚点开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个年代剧(98年年会那一小段),还寻思怎么《繁花》到这个都在讲年代剧。等到后面老胡进了公司感觉喜剧的样子搭建起来了。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艺术的本质是现实。
《年会》里的角色设定都很有记忆点。马杰克像是大众的缩影,努力工作时常背锅,好事总没他,坏事他的锅。白客演的好真实,尤其是在《打工人之歌》那部分,马杰克diss完“领导”,还略带点心虚紧张地拱手致歉。庄达菲饰演的penny是一个叛逆的理想主义,可能很多年轻人在看的时候会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缩影。最后的辞职信也很符合她的角色设定,世界这么大,我想叛逆一下。
看《年会》的时候觉得很搞笑,看到老胡真的在做一个“坏领导”的时候很憋屈很心酸(大概是,做一个坏职员有风险,但做一个坏领导很容易吧),最后我的未来不是梦和打工人之歌出现的时候,很燃,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爽到我二刷了一遍。
但同样觉得,很真实。越临近毕业越觉得焦虑不安。诚然,我们在备考,但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能考上。是不是我们最终都会重新流入劳动力市场,成为万千求职的年轻人之一。
待在象牙塔多年,很大程度上我觉得自己与社会,或者说,与社会的需求脱节了。在看很多影视剧的时候,现在会出现以前没有的角度。以前大多是看男帅女美,看爱情如此甜蜜,看事业蒸蒸日上。现在更多的是,看他的眼神,看他的潜台词,看他的一举一动,去理解背后的黑话,去分析那些天降的黑锅。会想这是不是之后自己会遇到的职场焦虑。
看《年会》的时候,最有共鸣的就是马杰。penny有她的理想和信念支撑,有她尚且年轻的勇气。老胡有阴差阳错的巧合,有多年工作积累下的经验,有标准件厂带来的踏实。马杰其实也拥有很多,踏实努力,把加班当作态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迎合公司。但他既不是外包,可以一走了之;也不是领导,可以模棱两可。每次看到他糊里糊涂、自圆其说,脸上麻木,嘴里还为领导开脱,都觉得,很心酸。
但艺术毕竟不是现实。
《年会》给了一个好结局。
未来不可知,抓紧当下吧。
让我们来汇总一下《年会不能停》里高频的职场黑话。(个人结合互联网的理解,未必准确)
对齐颗粒度:双方信息同步,形成共同认知。包括:目标对齐、时间对齐、资源对齐、角色对齐等等。
抓手:有效的切入点或者方法。包括:工具、技能、资源、人力等等。
组合拳:多种资源、策略等等组合起来。
底层逻辑:问题产生的最本质原因。
矩阵:层级关系或者职能权力结构。
day 3
昨天正式到学校,所以没有来得及进行记录。
发生了很多奇幻的事情。
下午的时候任课老师在课程群里发布了开学考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因为我连书都没有,考的是两年前的课程内容,而我当年的课程书已经捐出去了……)
这种出离的愤怒和焦虑加重了我对开学的焦虑,以至于稍稍冲淡了一些对家的离愁别绪。我就像是一个程序设定完成的npc,每年固定的时间做着固定的事情,产生固定的情绪,对家的思念在这一刻达到顶峰,而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去。
离开家的那天,最后一顿晚饭是在家里吃的,吃得很早,都是平常的菜色,但是突然想到或许很久不会有人一遍遍督促你去吃饭,不会有人问你今天想吃什么,不会有人刻意地挑出饭菜里的佐料。在这一刻,我们从孩子变成了大人。走向学校的列车大概有什么特殊的魔力,能让我褪去孩子的皮囊,拔生出大人的成熟。
学校里有很多人,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人了,那是一种久违的喧嚣和热闹,然而又是孤独的。这不长不短的路上,没有人与我并肩同行。
我们家里的人,大概对感情都是吝啬的。我们不擅长煽情,也不会表达自己的不舍。尤其是我。我尤其不愿意开口,我鲜少说爱你或是想你,我甚至很少去注视一个人。某天,我无意间看到,他们脸上长了斑,早年高大的身躯已经佝偻。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真的已经很大了,他们已经很老了。
在这一刻,我接受了自己的成长。
舍友陆陆续续地出现在狭窄的宿舍里。这里还保留着我们走时的样子,除了多了些灰尘,好像我们只是出去吃了顿饭,回来仍旧是温馨的小天地。
我们无话不谈,数十天未见,我们有太多的话可以聊,那种热闹温馨的场面。
今天早上,自然地醒过来。洗漱一番,收拾书包。三两相约着走向食堂,我们与学校,熟悉而陌生。
day 4
今天上了一整天课,全都是上机课程。
上午连着四节的大课,聆听了学校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史,又深入了解了一下学院老师的优秀。不过总的来说,这部分课程还算简单,记录了一些相关的文件和书籍,准备课后再好好看一看。这些书籍我感觉和备考也挺有关系的,可以培养我们的科技素养和国家战略认知(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
书单如下: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2022
《电子政务标杆管理:全球视角》2001
世界公共部门报告:处于十字路口的电子政务》2003
《迈向机遇》2004
《从电子政务到整体治理》2008
《电子政务促进可持续发展》2016
《发展电子政务,支持向可持续性和弹性社会转型》2018
《数字政府助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2020
《数字政府的未来》2022
下午的课程相较于上午的课程,就有些一言难尽了。大数据可视化课程虽然被分类为选修课(且我的选修学分已经远远超出了应该修学的分数),但并不能被退课。据其他上过这门课的同学所说,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会相应的比较“水”。然而下午上课时就给了我一记重击。
快节奏高压的课堂环境,上交手机的神奇操作,四十分钟讲课五分钟操作,我一度以为我在赶趟。紧接着进行课堂测试。每每回想起这次课堂测试,我就深觉对不起我的课程老师,两年前学习的内容确实已经全然还给了她。
拿着书都翻不到正确答案。
最后勇夺57分。
这堂课上的我脊背发凉,好在下一节课拯救了我。
老师开场问了些问题,我很幸运,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
说实话,这并非我的选择,但又确实是我在不得已的一堆选项中挑出的顺眼的答案。
如今再想来,那时的选择都带着太多的意气用事,带着我的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带着我的所谓尊严与理想。如果还有机会,不过前途多么遥远,我一定会选择别的选项。
我最后给出的答案是,阴差阳错。
巧合。
我知道我这并非是最好的答案,对这所学校似乎也过于不尊重。
但对我而言,那是我过不去的坎。
我给不出更好的答案。
还是说回备考吧。
今天把前几天欠下的习题补上了,明天白天就可以跟着课程再次进入备考的序列中。
言语类的题目,我一直是信心十足的,但反复地做着题目,我似乎逐渐消磨了信心。我甚至找不到我所谓的拿手项目。但我也不敢气馁,我怕自己真的失去了继续的勇气。
过往的太多经历告诉我,不要后悔,倘若真的后悔了,也要让自己不后悔。
我深以为然。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
陷入一种“买了更多的书,做了更多的题,我能考上的概率就更大”的焦虑中。
那天一元抢购的四本小册子已经到手了。
我看着桌子上琳琅满目的教材,茫然四顾。
手足无措。
我还是要坦白,我很害怕。
也很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