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夜游赤壁
《和苏轼一起房车旅行的日子》最快更新 [lw77]
东坡雪堂在年底的大雪纷纷中建成,一共有五间房,由一间会客厅加书房,还有四间卧室组成,门外就是视野广阔的耕地。yousiwenxue
苏轼在第二年开春的时候带着家人,从临敖亭搬到了雪堂居住。
为了解决弃婴的问题,苏轼联合朋友们成立了一个育儿会,由安国寺的和尚继连管账,还有陈慥,佛印,米芾,黄庭坚,徐大受这些人的加入,育儿会的督办还算顺利。
-
在一个舒适美丽的春夜,时节已过惊蛰,田间各种虫鸣喳喳叫着。
苏轼带着谢运来到安国寺拜访继连,一起商议各种婴儿补助物品的采买。
两人在安国寺的僧房里相对而坐,从米面粮油,到布匹棉絮,事无巨细地列出了一张清单,等他们反应过来时,发现已经到了深夜,外面天色浓黑。
苏轼提起清单,轻松地吐了口气,道,“这些应该够了,不能直接发银子,那样的话会有很多人冒领,还是直接给东西好。”
继连颔首,“苏副使慈悲心肠,黄州百姓会记得你的。”
苏轼笑笑,“我们能做到毕竟有限,只能在第一年给这些婴儿补助些东西,毕竟是亲生骨肉,养一年后,就算再劝这些父母丢弃,他们也做不到了。”
继连微笑,“苏副使才智过人,这些婴儿会感谢你的。”
苏轼,“……”
他看了眼继连挂着淡淡微笑的脸,无奈地摇摇头,“哈哈,继连大师啊,你夸奖人真是一点也没有诚心。”
继连一脸认真,“老衲很诚心。”
苏轼站起身来,把那张清单收好,透过窗户看了眼窗外浓厚的夜色,道,“天已经这么晚了,我有点饿了,你们呢?”
谢运拿着个计算器,在苏轼和继连列清单的时候帮他们算预算,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现在见苏轼总算想起这件事,猛点头。
继连道,“待客不周,忘了两位客人还没吃晚饭,这样,我叫慧果煮两碗素面,怎么样?出家人口味清淡,还望二位施主不要嫌弃。”
继连吩咐守在外面的小和尚慧果去煮一锅面,然后把桌上的笔墨纸砚都收拾起来。
他和苏轼,谢运一起坐在餐桌旁,先给两人泡了一壶清茶。
等他们边聊边喝,一壶茶都见底了,也没见那小和尚回来。
苏轼等不及了,问道,“煮面条应该很快的吧?怎么还没回来?”
继连和谢运也察觉出异常。
继连站起身,“我去看看。”
苏轼跟着一起出了门,“我也去。”
谢运也跟着二人一起出了僧房,来到后面的厨房,他们进门,看到厨房里灯光昏暗,只有一支豆大的烛光照亮。
小和尚慧果支着脑袋守在灶台前,已经睡熟,土灶里烧着火,只剩下一堆火星,继连走到土灶旁,掀开上面的锅盖,只见锅里水已经烧干,只剩下一团干巴巴的糊面饼。
继连严肃地叫醒小和尚,“慧果!你怎么煮的面?”
小和尚慧果被师父骂醒,呆呆地看了眼锅里的面条,害怕地解释道,“我太困了,煮着煮着睡着了……”
苏轼满不在意地走到土灶旁边,他朝锅里看了看,伸手从锅里掰了一片糊面饼,尝了尝,满意地点点头,“我觉得味道不错,你们两个要不要尝尝看呢。”
苏轼分别给谢运和继连递了一块。
谢运咬了一口,觉得还行,焦脆焦脆的,也有可能是实在太饿了,他觉得糊面条有股焦香的味道,三个人围着一口锅,一口气吃完了里面的糊面饼。
-
等他们从安国寺回到雪堂时已经是后半夜了。
因为天色太晚,回定慧寺的路程更远一些,所以苏轼便邀请谢运在雪堂暂住一晚。
夜色空明,大大的上弦月悬挂天际,天空万里无云,只有漫天的繁星。
谢运和苏轼在明亮的月色下,缓步走在田间小路上。
田中和树木都冒出新牙,蟋蟀的叫声响彻田野。
谢运问苏轼,“从江面捡到的女婴你打算怎么办?现在的情况看来,这女婴的父母是找不到了,你要继续养着吗?”
苏轼仰头看着漫天繁星,“继连说可以养在安国寺,徐知州也说过要养,但我现在还没想好,先在雪堂养着吧。”
二人走到雪堂院门前,发现大门已经上锁,苏轼敲了几遍,都没有人应,他叹了一声,对谢运道,“估计都睡熟了,今晚月色不错,我们随便走走吧,反正天也快亮了,等我们走回来,说不定已经有人醒了,年轻人,应该还能熬吧?”
苏轼精神旺盛,是个夜猫子,这谢运是知道的,反正今天已经错过了困头,现在就算想睡估计也睡不着,索性和苏轼沿着江边走一走。
等两人走到江边,在江边捡石子比赛打水漂,听江水涛涛。
就在当晚苏轼面对着汹涌的江面,写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谢运到雪堂来找苏轼的时候,他正和佛印窝在厨房里研究。
谢运走进厨房,看到佛印正蹲在土灶前续柴,苏轼则站在旁边指挥,“再加点,火不够,得把水烤干才行。”
佛印满脸碳灰,竟然很听话地往灶下添柴,“你有把握吗?真有你说的那么好吃?”
苏轼道,“你不信我?”
佛印连忙添柴,“信信信……”
谢运走过去,看到锅里煮得面条,问道,“你们这是做什么呢?”
苏轼道,“在做我们昨天在安国寺吃的面饼呀,谢道长你来得正好,你跟了元说,昨天的面饼是不是很好吃。”
谢运,“……味道的确不错。”
佛印听了,添柴添的更卖力了。
-
春天了,在柴房烧火屋里太热,谢运作为一个现代人,冬天暖气夏天空调的,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不等他们把面煮好,他就先一步出了柴房。
苏轼认真的建造雪堂,因为他觉得自己可能会在黄州待一辈子,所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特别用心。
雪堂正五间大屋前面是一个用篱笆扎起来的小院,小院东边是几颗柳树,院子周围栽着竹林,前面有条水渠,既可以防尘,还可以灌溉水田。
水渠上架着一条木桥,木桥另一边是几亩田地,还有几颗果树,现在初春季节,果树树冠上压着沉甸甸的花,空气里都是花香味,远远看过去,一片生机勃勃。
谢运坐在木桥上,远眺着放松眼睛。
青青一片的田地里,远远走来一个人,一个男人,看起来大概三十多岁,穿着件玄青色长袍,寻着小道朝雪堂这边来了。
等人来到桥前,谢运发现这人脸生的很,提着两坛酒和一个礼盒,看样子应该是来拜访苏轼的。
谢运向来人行礼,“是来找苏副使吗?”
那人也向谢运行礼,“在下张怀民,初到黄州,久闻苏学士大名,特来拜访。”
谢运一下子支楞起来精神了,张怀民!!?
-
谢运带着张怀民来到正堂会客厅,苏轼和佛印已经端着盘子过来,看看盘子里的那团面饼,谢运不得不承认苏轼的确有些烹饪天赋,复刻的非常成功。
苏轼看到张怀民,眼前一亮,高兴地道,“怀民,你怎么在这儿?”
张怀民态度依然恭敬,但他显然精神有些萎靡,看起来有点蔫蔫的,“苏学士。”
苏轼欢快地道,“你来的刚好,我这里新做的饼,我打算管这个叫东坡饼,你来尝尝。”
张怀民是个非常明显的i人,有些拘谨。
谢运见苏轼认识张怀民,有些好奇,“苏副使你们认识?”
苏轼自然地道,“对啊,之前在黄州府衙见过一面,我和怀民算是患难之交了。”
佛印吃着东坡饼,“怎么说?”
苏轼笑着看向张怀民,“因为我们都被贬官到黄州啦。”
张怀民笑得有些勉强,“之前在黄州府匆匆一别,有幸结识苏学士,今日特意登门拜访 。”
苏轼撕下一块东坡饼塞到张怀民嘴里,嘻嘻笑着,“别这么见外,怀民,呀?你还给我带了礼物呐?清泉酒,太好了,正好用得上。”
苏轼结果张怀民的酒,从架子上取了一套酒杯,“来,大家喝酒。”
苏轼拉着张怀民在桌旁坐下,给大家分别倒了一杯酒。
张怀民始终一副拘谨不适应的样子,但保持着官场中人一贯的基本体面和风度。
苏轼热络地问道,“怀民你的家眷到黄州了吗?”
张怀民轻轻饮了口酒,“还没有,过段时间才能到。”
苏轼了然,爽朗地道,“那你在黄州还有其他的亲友吗?”
张怀民捧着酒杯,轻轻地摇了摇头。
苏轼道,“没关系,我刚到黄州也是这样,慢慢就好了,你要是有空闲,可以随时来找我,这是金山寺的了元禅师,我和他还有谢道长经常一起去赤壁附近钓鱼,你喜欢钓鱼吗?”
张怀民摇了摇头,看了眼苏轼和佛印,又紧接着点了点头,“没怎么钓过,但喜欢看别人钓。”
这一来一去,谢运发现了,张怀民情绪非常低落,反应有些迟钝,很明显是刚刚被贬到黄州,恐怕还没有适应。
苏轼依旧精神振奋,滔滔不绝地边吃边讲,等喝完这顿酒,张怀民明显从一开始拘谨萎靡的状态里走了出来,脸上带了些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