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忽然头脑闪过的梦境8
系统仍然显示,尘烟还在忙碌的记录…
“短短几年,他发表了有价值的论文20余篇。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科研桌。汤飞凡毅然告别了科研:
“研究、研究、研究出再好的东西,做了亡国奴,又有什么用?”
他参加了上海前线救护医疗队,到离火线只有数百米的急救站抢救伤员。他所工作的救护站,一直在日本人炮火的覆盖下,数次几乎被击中,但身高 160 米的汤飞凡却镇定地说:我干这个最合适,因为我目标小,炮火打不中我。
03中国疫苗之父
1938 年,汤飞凡来到长沙主持中央防疫处迁往内地的重建工作。不久后,迫于日军进逼,1938年10月防疫处再次搬迁到昆明,汤飞凡又来到了昆明。
战乱期间,中央防疫处的条件非常艰苦。
1943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博士,到昆明考察中央防疫处,他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写道:
“这台锅炉(用于消毒的)常常漏,不安全。每晚用毕都要检修。……一套重新利用废琼脂的设备代表了这个工厂的传统。……一只破木船,放在湖里透析。……胃霉用完了,用从自己养的猪的胃里提取……”
汤飞凡面对的就是这么个一穷二白的局面,但是他毫无怨言。他和同事们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争分夺秒地研发出各种疫苗。
战争中,不断有人受伤,急需大量的青霉素,否则就会因为伤口发炎而死去。但青霉素的具体生产工艺在当时国际上属于军事机密,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办法得到高产株的青霉素。
中央防疫处群体技术人员合影留念
但在汤飞凡心中,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力而为。
为了找到能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他带着防疫处上上下下四处寻霉,终于有一天,奇迹发生了,他们从同事的长了绿毛的皮鞋上分离出了一株能产生青霉素的菌种。
汤飞凡据此研发出了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成功研制出青霉素的七个国家之一。
在艰苦的抗战期间,汤飞凡凭借自己所学,生产了中国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斑疹伤寒疫苗、牛痘疫苗,挽救了无数遭受病毒感染的战士和平民。
“中国疫苗之父”,非汤飞凡莫属。
04建设新中国
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汤飞凡的老师、前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教务处长、美国医师胡美许以优厚待遇,邀请他赴美工作。
汤飞凡回绝了,他说:
“我是炎黄子孙,总不愿背离自己的祖国,我要为自己的国家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汤飞凡担任了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
1949年10月原察哈尔省北部鼠疫流行,而国内没有足够的疫苗,从苏联进口也不现实,于是汤飞凡带领大家突击研制,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制造出菌苗900余万亳升,成功遏制了华北鼠疫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