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乱世初显迹
李玉欢在库房的锦盒中翻出来了这把剑,看的出来何长离很宝贝这把剑,里里外外套了三层铁箱子,而且每一层都用特制的锁锁住,剑身还很别致的裹了一层油纸。。
若是娘还活着,大抵会把爹痛揍一顿。虽然李玉欢生下来就没有见过娘,但他自小听爹讲娘的故事,在爹口中,娘亲是个意气风发,潇洒快意的侠女,怎么会愿意自己夫君宥于一个死物,每至深夜便秉烛至此,彻夜不眠。
李玉欢取出剑来,拨去油纸,这剑显出了真容。端的是一把好剑,剑鞘上雕的是苍山暮雪,刻的是芊芊离人。
李玉欢拔出剑,纵是阴暗的库房也没能遮住这宝剑的锋芒,寒光闪烁,李玉欢挽了个剑花,剑鸣铮铮,收入剑鞘中。
少年将宝剑用布包住,背在背后,大步流星的走向门外。
后院侧门,小童三四牵着马匹,肩膀上挎着个小包裹,里面大抵装了些金银和干粮,看着鼓鼓当当的。
李玉欢先将三四托上马后,自己跃上马背,命三四抓牢肩膀,大喝一声,驾!
马儿朝着北门一路狂奔,路过城门时李玉环亮出了腰牌,畅行无阻。
纵使骑马的快感冲淡了些离愁,可李玉环仍是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灿灿朝阳下,熠煜生辉的城门缓缓闭上,李玉欢隐隐约约察觉,或许此生再无归来之时。
沈隆昌听到手下传来公子出城的消息,微微颔首。
这几日城主杂务缠身,除要划拨施给灾民的粮食,还要征集朝廷派下的捐粮,更是得空便与城中的大户谈判,希望他们能从自己的私库中捐些出来,更是派赵虎往周边城镇借粮。
可哪里还有粮,这大灾之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就算有谁会承认。连扬州城都没粮了,其余的小地方就更不用想。
“城主派人拖住了吧?”
“请大人放心,城主即使察觉府外的动静,没半炷香的时间也出不来。”
而今边疆大战正酣,大部分兵力都被太子领去了漠北,本来冀州叛乱的消息被朝廷封的死死的,可现在连灾民都知道了。由此可见,朝廷已经左支右绌,再无余力。
城主心软,有句古话说的好,“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
“去,找个开阔地,把城里的流民都聚到一处。”
“遵命!”
沈隆昌吩咐完后,默默盘算着接下来要做的事。
光凭扬州是吃不消这些灾民的,更不用说,这还只是头几批,若是江南形势在不稳定下来,灾民只会越来越多,甚至祸及北方。
城主不愿意做的,我便替他做了。只是,在后世的史书上怕是少不了骂名了。
沈隆昌面无表情,不知是悲是喜。
“诸位,今日,由我沈隆昌亲自来为大伙施粥。”沈隆昌的话语刚劲有力,却略带些冰冷。“今日,大伙可以敞开吃,直到吃饱为止。”
“多谢大人,大人你好人必有好报啊!”
“叩谢大人!叩谢朝廷!”
“大人吉祥!”
“囡囡,快给大人叩头!”
沈隆昌看着面前的聚集的灾民们对他感恩戴德,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这些都是人,活生生的人,不是你账簿上的数字。这是那日他与城主争论时,城主对他怒斥的话语。文和,扪心自问,你做的到吗?
做的到又该如何?做不到又能如何?有时,不是生命要将当做牛羊来计算,一头两头的数,而是没的选。
沈隆昌一碗接一碗的将粥打出递给灾民,如同一个精准有序的木偶。和灾民脸上洋溢的笑容不同,他没有表情,只有麻木。
这些灾民接过碗后都笑盈盈的道谢,哪怕饥瘦的像是骷髅一样的,也从那没有血色的皮囊中挤出笑来。
沈隆昌以为自己做的到,可真正要开始时,又莫名觉得惶恐。
他自小就知道什么才是最有利的选择,因此在父亲让他们兄弟二人各种一根大葱,以此选择自己还是哥哥去学堂读书时,他悄悄将自己的那根葱掐掉了一半。
也因此他才一步步成了扬州的主簿。
正当沈隆昌出神时,轻柔的声音将他从旧忆中惊醒。
“大人?大人?”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小丫头。
“怎么了?不是把粥和馒头都给你了?”沈隆昌冷冷的问到。
“大人,能求您在给我一个馒头吗?我妹妹她太小了,被人挤到后边去了,她饿的太厉害了,我不想她等太久。”小丫头像是被吓到了,呦生生的说。
“拿去吧。”沈隆昌没有废话,一把抓起两个馒头塞给了小丫头。
“谢谢大人!”小丫头欣喜的道谢后,便迫不及待的向人群边缘跑去。
沈隆昌一边继续发粥,一边观察着那小丫头。
那小丫头没撒谎,她将一个躺在地上的小丫头扶起来靠在怀里,把馒头泡在粥里,一点一点喂下去。
沈隆昌正要收回视线时,却发现这两个孩子起了争执,躺在姐姐怀里的妹妹不知说了什么后,一脸的抗拒,将脸扭到一边说什么也不肯再吃,姐姐满脸无奈,只好端起粥喝了一大口后,好言好语的哄着妹妹,妹妹这才扭过头来继续吃。
姐妹俩就这样你一口我一口将一碗粥两个馒头分完了。
沈隆昌看着互相扶持的两姐妹,突然想起来,那天其实哥哥是发现了自己的小动作的。
那天夜里,他趁着家人都睡熟的时候,摸黑到田里,正当自己往回返时,冷不丁撞上了起夜上茅坑的哥哥。
哥哥却像梦游一样什么反应都没有兀自回屋睡觉去了。
事到如今,再想这些也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
只是或许计划该变一变。
说他虚伪也好,残忍也罢。
他依旧是在做最有利的事而已。
“诸位可吃饱了?”沈隆昌觉得自己实在是多此一举,不管他们吃没吃饱,也要面对接下来的命运。
“饱了,饱了,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这可是我从苏州逃来吃的最饱的一次了!”
“大人可真是个好官啊!”
人声嘈杂,全是感恩戴德之语。
“那就好,来人呐!将除孩童外的人一律逐出城外,谁敢反抗,就地格杀!”沈隆昌的话语无情之至。
听得此话,人群一时间沸腾起来。
其中几个声音最为突兀。
“大人这是什么意思?马上要入冬了,这时候把我们赶出去,岂不是要我们死!”
“大人,大人,求您开恩呐!我还有孩子要照顾啊,求您开恩呐!”
“还求他做什么!他这明摆着要我们的命,弟兄们反了他娘的,把官府的粮库抢了!”
一时间暴动四起。
可惜,若是他们四散在城中,沈隆昌还真不好对付他们。
此时,人群早已被扬州府军包围,沈隆昌也早已悄然退到军队的后边。
几个刺头被军中好手纷纷一箭毙命,现场立时寂静不少。接着,为数不多的孩童被兵士从人群中抱出。
此刻的扬州城死气沉沉,百姓早就被沈隆昌以维持施粥秩序为由一个个赶回家去,闭门锁户。
剩下的人群被驱赶着,向大开的南门走去,不少人眼中有着仇恨和愤怒,但在利箭与长矛的逼迫下也只能乖乖前行。
沈隆昌终是在心中松了一口气,却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暴怒的斥骂。
“沈隆昌,你是要造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