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视频:开局盘点千古风流诗人 > 第21章 “百年第一”

第21章 “百年第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苏轼的那一届科考有很多出名的考生,除了苏轼苏辙两兄弟,还有张载、程颜、程顾、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一届科考,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答卷,惊叹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在苏轼的答卷中有一个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意思是尧帝的手下有一个司法官叫皋陶,皋陶判刑一个人是死罪,上报尧帝,且连续报了三次给尧,尧说宽恕他吧,说了三次。所以天下的人都怕皋陶因为他执法太严。都非常地乐见尧帝,认为他用刑很宽仁。】

    【这个”三杀,三不杀“的典故连一代文宗欧阳修都不知道此句的出处。】

    【欧阳修对着梅尧臣说:“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

    【等放榜之后,欧阳修和梅尧臣去问苏轼此句的出处,苏轼回答是《三国志·孔融传》注里,欧阳修回去翻阅,从头到尾,却都没查到典故。】

    【再次询问时,苏轼便说,他是取孔融“想当然”之意。】

    【简单说就是:

    欧阳修问:你这句话从哪里找到的?

    苏轼回答:哦,这个典故我现编的。】

    【《三国传·孔融传》写着: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曹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融乃与操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

    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意思是:

    先时,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

    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

    孔融答说:“从如今的事推断,我料想从前也一定是这样的啊。”】

    【苏轼就效仿孔融的“想当然耳”现场编典故。】

    【因为当时的科举是糊名制,结果闹成了这一场乌龙。】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在唐朝发扬光大,唐初时的科举不太完善,贿赂、走关系的人特别多,就差在答卷上写上“我的宰相父亲”、“老子有钱”。】

    【后来,武则天开启了“糊名法”这个10版本,把考生的答卷上的姓名、籍贯用纸糊上,防止那些走关系的人。】

    【正所谓,有政策,就会有对策。】

    【这个方法很快就有破解的方法,那些机智的考生就会故意在答卷上写下特殊的笔迹或标记,与考官互通暗号。】

    【所以又出现了20版本,宋仁宗发明了“誊录法”,顾名思义,由专门的人将试卷重新抄录一份,再将抄写后的答卷转交给考官批阅。】

    【并且誊录法抄写统一用红笔,因此又称“朱卷”。】

    【而且宋朝还设立“锁院”制度,所有的考生锁在安排的房间内,50天内不得与亲友联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想作弊就会有作弊的方法,万能的考生又发明了新的作弊方法。】

    【例如:作弊衬衫、衣服夹带小抄、找人替考、甚至有人把小抄藏在屁眼里等数不胜数的作弊技巧。】

    【到了后面,忍无可忍的明清朝廷,使出了第3招:罚。】

    【明清发现作弊现象,轻则罚款,直接发配边疆。】

    【他们还设立了“搜身”。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刺骨寒冬,所有考生要在专门的通道,敞开衣服,对考生进行搜身检查。】

    【若有作弊嫌疑,先杀考生,再杀搜查人。】

    天幕弹幕。

    【嘿嘿,古人也好会啊!!!】

    【都2023年了,每年的高考还是有人作弊,每年在高考后,都回去看那些人都会用什么方法作弊,每年都会新的花样,千奇百怪、花样百出,国家把能用的都用了,还是没防住,原来古代的朝廷也是够呛了。】

    【父亲带两儿子去考试,结果两儿子考上了,自己却落榜了。】

    【我想起了之前有个女考生,他的父母怕她一个人考研太紧张了,陪着女儿一起考研,结果她父母上岸了,女儿却落水了。】

    【苏大大,太爱了,狠狠地跟他共情了。我想起了当年的语文作文,为了它,我不知道编了多少违心的话语,写了多少谎言,梗都快用烂了。】

    【苏轼:我赌你不知道。】

    【古代的科举也不容易啊,即兴写文言文。】

    【我想起了,欧阳修,他的《醉翁亭记》也是我中学的噩梦。】

    大秦,始皇年间。

    始皇帝看到了科举,两眼放光,科举制可以解决人才缺乏的苦恼,为他在民间搜寻人才。

    将全国的人才搜寻过来,好好培养,共筑大秦盛世。

    一人欢喜,其他人苦恼。

    朝臣则是十分苦恼,官员以前都是从那些世家中挑选出来,如果科举在大秦问世,会引起很大的震荡,震动朝野。

    他们想要反对,但他们知道最后的结果是徒劳无获。

    上一次,郡县制的推行,始皇帝威震百官,横推百官阻挠,直接施行。

    这一次,恐怕也是这样。

    始皇帝瞥见一眼李斯,李斯便明白了他要做什么,上一次郡县制的推行,已经让他站在了百官的对立面。

    现在他只能跟着始皇帝走,支持他的决策,为他提供解决的方法。

    大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和文武百官都陷入了沉默。

    李世民通过天幕看到了科举的弊端,唐朝之后的王朝也做出了防范措施,结果还是防不住那些想要作弊的考生,就连后世借鉴前朝的失败经验都无法防住。

    李世民感慨着,时代在进步,作弊方法在革新。

    看着下面抄录的官员,笑着吩咐道:“你们多抄写几份,天幕说苏轼是一位圣人,想来必有特殊之处。”

    转头看向朝臣,“你们每个人在下朝后去领一份回去看,再写一份自己的见解。”

    吩咐完后的李世民还在想着武则天是谁,竟然是第一个发明了防作弊的10版本。

    听到李世民的吩咐,文武百官瞬间头皮发麻,看完天幕还要写读后感、观后感。

    特别是武将,几个大老粗摸刀剑摸习惯了,现在还能写多少字???

    程咬金愁眉不展,今晚要加班了,牛肉只能要少吃了。

    不行,挑灯夜读,必须要加餐,牛肉不能少吃。

    天幕害我,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没法摸鱼了。

    【文坛大佬欧阳修非常看好苏轼,再他的称赞下,苏轼名声大噪,名动京师,很多达官贵员都很仰慕他,是他的粉丝。】

    【正当苏轼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忽然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

    【当时的制度规定,官员的直系长辈去世以后,必须暂时辞去官职,在下守孝三年,哪怕是当朝宰相都一样,三人怀着悲痛的心情,匆匆赶回乡去奔丧。】

    【公元1059年,兄弟俩的守丧期满,苏洵带着儿子和儿媳全家再次前往京城。】

    【不久后,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参加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他的政策被列为三等,】

    【在宋朝,第一、二等都是虚设,第三等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等。】

    【因此苏轼这个第三等,又被誉为“百年第一”。】

    【而苏辙则是得了第四等。】

    【就连宋神宗都评价说,两兄弟都是个做宰相的人才,但苏轼这一生都不曾做到宰相之职,而苏辙却是做到了。】

    【公元1061年,苏轼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第一份工作。】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又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直史馆。】

    【公元1065年,苏轼的发妻王弗去世,享年27岁,苏轼悲痛不已。】

    【三年之后,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比他小11岁的王闰之为妻。】

    【王闰之在嫁给苏轼之后,成为他的贤内助,并陪着苏轼走过艰难岁月,过着贬谪生涯。】

    【公元1066年,苏洵因病离世,苏轼、苏辙两兄弟扶柩还乡,为父守孝三年。】

    【苏轼苏辙两兄弟在他们能够大展拳脚的时候,他们的父母都相继离世。】

    【三年之后,苏轼苏辙两兄弟再次归朝。】

    【这一次的归朝,朝野发生巨变,他们遇到了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轰轰烈烈的变法开始,许多反对变法的人都被贬出京师,苏轼的很多好友,就连苏轼的老师欧阳修也在其列。】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增强综合国力。】

    【当时,北宋朝廷的财政入不敷出,军队的数量多,但战斗力弱,而且还要每年给辽国和西夏送大量的岁币。】

    【还有官员大量的俸禄,这些开支使北宋朝廷的财政,每年都入不敷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