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摩电道边上长大的孩子
当年那本科幻书《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对我影响可大了,小灵通坐着火箭遨游宇宙,还有神奇的电子计算机、气垫船、电子表、太空育种什么的……可是这些很快就成为了现实。当时我就想,要是有一个象闹表似的八音盒就好了,只要上满弦就会一遍一遍的吆喝,老邓头就不用这么累了。酱油也做成固体的一斤一块,那就方便多了。
我的发明还在构想中,老邓头却已经开始换装备了。先是拉的大板车改装成了“倒骑驴”,之后“倒骑驴”又换成了真毛驴。这回不用那么辛苦了,可是吆喝依旧没变,还是那个嗓、那个调调儿,只是加了个清脆的手摇铃。其实一听见摇铃清脆的响声,大家就知道老邓头正宗的正阳河酱油来了,可他依旧一边摇铃一边吆喝。
上初中的时候我家搬到了道里区,说来也是有缘,和正阳河酱油厂离得不远,打开窗户都能闻到部优的味道。可是这部优的酱油不好打,厂子的门口有个不大的小屋,打酱油的人们从屋里一直排到街上,每个人手里都至少拿着一个“扳壳”。“扳壳”是俄文大塑料桶的意思。屋里一溜儿,竖着好几个大玻璃管子,比原来“三门”的管子大多了,几个工作人员不停地上酱油、放酱油,浓稠的酱油像糖浆一样流淌,部优的味道直透心肺。
“打酱油”的日子过得真快,现如今我儿子也都能“打酱油了”,(__) 嘻嘻……那些“打酱油”的日子依稀就在昨天,胡同里亲切的吆喝声伴随着手摇铃清脆的铃音还在耳畔萦绕。想一想现在的各式酱油,生抽、老抽、海鲜酱油、日本料理、拌菜的、蘸饺子的……包装精美绝伦,价格也高低错落琳琅满目。可是儿时正阳河酱油那“部优”的味道,依然时常会从母亲问候的电话那头,飘过来。
摩电道边上的孩子。
“打酱油”的日子远去了,但是老道外留给我,伴随着成长的许多印记,依旧历久弥新。在现如今日新月异的发展建设中,在高楼耸立路桥交错的现代大都会里,已经越来越难以寻觅当年的味道。那些伴随成长的城市元素,永远珍藏在童年的记忆里,虽然久远、却熟悉,永远都是那样的亲切、清晰、挚爱。
我是在摩电道边上长大的孩子。摩电车是当年城市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能在它的沿线生活,是一种骄傲。摩电车是在两根平行的钢轨上行走的,车身上有一个大弓子,靠接触架设在街道中间的电线提供动力,有点像现在的电气化火车,而它途中经过的街道,当年大家统称之为摩电道。当年的摩电车只有两路,一路车从景阳街始发,途经哈尔滨火车站,终点是南岗区的文明街;二路车由道外北十六道街始发,途经八区体育场,终点在道里区的田地街工商银行。
我家当年就住在摩电道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