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道、道阻、智和智阻
“本仙就暂时讲到这里吧。各位同侪可以尽情点评了。”丁淡水面带微笑,捋须说道。
“可惜了,所谓技,所谓技业,并非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只有生物才可能感知和拥有这种技或者技业,而那些非生物不过是道器天然相合罢了,它们自身根本无技可谈啊。所以啊,形而中者谓之技,这个说法并非普遍适用,也不能算是创新,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表达。这个观点一错,后面的表述就是再好,也没多大用处啊。”穆乘风暗叹。
穆乘风没有说出来的话,有人替他说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首先发言的大宗老武兴。
“淡水老弟高论,老夫深受触动,不说不快啊。老弟最初所讲,很有道理。可后来详加阐述的,就有一些值得商榷了。老夫问一句,有没有其它大宗老来谈这个问题,若有,老夫愿意洗耳恭听。”
“武大宗老积极主动,言谈中肯,虚怀若谷,实乃吾辈之表率啊。”一位此前没有说过话的大宗老,这时赞扬起武兴来了。此人名叫风太虚,综合能力排名第二,与排名第一的杨万堂和排名第三的丁淡水,在此前数月时间里,与穆乘风的见面次数都比较多。
“哈哈,哪里哪里,老夫其实不好格物,可实在是太喜欢这种大讲习场面了,毕竟能够听到各位上仙大宗老的心得体会嘛。能够听你们的,也就必须讲出我所理解的,唯有如此,才是共举疑难、共同探讨和群策群力!唯有如此,吾辈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管以前,只说现在,秘阁大讲习的好传统不能再丢了,共同付出共同得到的理念也不能再丢了!”
“吾辈当以武大宗老为榜样!老夫风太虚愿意来接武大宗老这个任务!”
“好啊好啊,风大宗老,老夫武兴洗耳恭听!”
武兴大宗老此前提出了不同看法,指出丁淡水的讲话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可他并不具体指明问题所在,却要其它大宗老来接续他的看法,而风太虚正是来接替武兴完善看法的,自然与武兴同阵,即将与丁淡水的观点展开交锋。丁淡水自然明白这种情况。
按理说,不管是在辩论中,还是在其它行为中,其中一方总会向对方的这种勾连行为,表现出相反态度的,比如表现出极端蔑视态度,最明显的做法就是说出“向我叫板?嗬!你配吗?”,或者干脆不搭理对方,找另外的事情去做,表现出一种毫不在意的超然事外的无视态度,可丁淡水呢,并非这样,既没表现出极端蔑视,也没表现出置身事外般的无视,而是如此表态了:“欢迎风兄指点,老弟我求知若渴啊!”
对了,这就对了,丁淡水的态度正符合秘阁大讲习的传统!求知若渴!
格物致知流派,是从具体事物入手,探究其原理,追寻其本源,从而获得智慧,即格物致知的“知”。智慧包括知识和能力,拥有了智慧也就是拥有了知识和能力。再进一步,既然拥有了智慧,就可以充分运用智慧,再去进一步“格物”,进一步获得智慧。如此一来,生命不息,格物不止,而格物越多,格物越深,所获智慧就越多越深,从而就可能透过已知现象观本质,就可能从具体器物中,窥见、熟悉、获得甚至掌控融入具体器物中的道。
事物可分大小、本末和多少,格物致知之后能够获得的智慧,必然也有大小、本末和多少之别。初修阶段,可从简单事物入手格起,获得一些小末少的智慧。如此格物修行日深,智慧见长,必须适时提升目标,次第登高望远。在此阶段,必须分辨事物的主次,抓住事物的关键,勤格不辍,不断积累,所获智慧才有可能脱离小末少的低格局,才有可能进入大本多的高格局。
一旦进入高格局,还想继续登高望远,就一定要比以往更加努力才行。
苦苦寻觅之途,越到后来越容易迷茫,越容易泄气,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给足自己前行的动力,接近甚至抵达更高目标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此时更加努力地格物(包括格己),如果再加上适当的机缘,所获智慧就有可能突破高格局的瓶颈,成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至高大道!
至高大道一出,万千小道臣服!
自然而然啦,一旦拥有和掌控了至高大道,那么此前一直辛勤耕耘的逆天修仙者,也就至高无上、无处不在和无所不能了!
可以看出,不管是广格外物,以寻求和掌控外物众道为目标,还是抓住外物甚至是自身的主次,把握其中关键,以追求高格局的智慧进而最终求得至高大道为目标,最主要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智慧。
人类的每个正常个体,生下来就有智慧基础,因而也就有了最基础的智慧,这个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修仙的基石。人类个体以天赋基石,也就是以天赋最基础的智慧为起点,不断求取、不断活动、不断劳动,然后就不断地成长壮大起来了。
人类任何个体的求取、活动和劳动,既是前期格物致知之果,又是后期格物致知的前提和本身,都是智慧在支配人类个体,也始终是智慧在起作用。智慧全程陪伴人类个体,智慧也贯穿修仙者的整个修仙生涯。
人类凡人希望智慧多多益善,人类修仙者对智慧更是求之若渴。
太极宗秘阁的大讲习活动,完全与人类修仙者对智慧的渴求一致。
风太虚看向丁淡水,缓缓道:“丁老弟,风某献丑了,若有错误,还请指出共商。吾辈一切为了太极宗的发展,为了大家共同进步,并非为了一己之利呀。”
没等丁淡水回答,风太虚把目光移向前方虚空,不再看向任何人,声音沙哑低沉地徐徐说开了:“道,可说,不过,说出来可就变样了,谁也无法保证说出来的东西,进入听众的耳朵之后,还是原来那个道。”
“这里有几个环节,我简单说说,供大家延伸参考一下。”
“我等获得那个道了吗?”
“如果还没有获得那个道,我等与那个道之间就有真正的差距。这是其一。”
“我等既与那个道之间,存在真正差距,那么,我等心中的道必然是假想之道,自然就更加离谱。这是其二。”
“如果说出假想之道,怎么能够保证我等所说的就是完全切合我等心中所想的假想之道呢?说出来的,不等于心中的假想之道,这就是表达和实际所想之间的差距。这是其三。”
“如果听众听到了我等说出来的假想之道,怎么能够保证他们听到的结果,完全等同于我等说出来的呢?听到的,未必等于别人说出来的,这就是接受和表达传递之间的差距。这是第四。”
“如果听众凭借他们听取的结果,想出了一个情形,形成了一个认识,怎么能够保证他们想出来的情形,也就是这个认识,完全忠实于他们听取的结果?想出来的结果,未必忠实于听到的结果,这就是认识和接受传递之间的差距。这是第五。”
“如果时间过去了很久,怎么能够保证当时听众头脑中的认识,不会模糊和丢失?记忆,未必能够准确再现过去的认识,这就是记忆和最初认识的差距。这是第六。”
“再简单说一下,听众最后形成的认识,也就是记忆,还是他们最初的认识吗?是他们最初听到的吗?是我等说出来的吗?是我等心中的假想之道吗?是那个真正的道吗?”
“在多个环节众多差距的叠加显效之下,听众最后形成的认识(记忆),是远离了那个道呢,还是接近了那个道?谁能给出那个具体而唯一的答案?谁能?是不是比较复杂了?”
“道,可说。说,就是道的一种表达手段。道的表达手段还有其它一些形式,比如图形、文字、符号、图像、视频、灵念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手段来表达道、传递道和接受道,流程的上下环节之间都存在差距。因为存在诸多差距,所以,我等更应该牢记,我们曾经自以为表达、传递和接受的那个道,其实根本不是道,而是人类的智慧,是吾辈的智慧,也是格物致知的知。智慧,知,和真正的道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差距。”
“道的感悟、窥探、推究、演证、掌控、表达、传递、接受、练习和运用等等过程,始终存在天然阻碍,这就是道阻。因为这种道阻的存在,所以,我等自以为的道,其实是被道阻处理过的智慧。”
“同样,智慧在与人交互的诸多过程之中,也存在天然的阻碍,这就是智阻。由于智阻的存在,智慧经过单纯传递和单纯交互的环节越多,渐变量和失真度也就越大。”
“因境界所限,我估计,道阻非常强大,难以减小,更难以消除。而智阻呢,使用特别技术之后,可以有效减小,甚至完全消除也并非没有可能。一旦有效减小了吾辈自身固有的智阻,那么,吾辈对于智慧的感悟、窥探、推究、演证、掌控、表达、传递、接受、练习和运用等等,都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自然而然,吾辈智慧的提升速度也必将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