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周朝的制度
【可能是周宣王在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觉得反正大部分的公田都不属于我了,收上来的籍田的收益也不属于我,还不如我来更换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制度,就没必要再举行所谓的籍礼了,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取消了相关籍礼。
于是周宣王上位后采取了“不修籍于千亩”的措施,将原本属于周王室所有的籍田分封或者说转卖给像裘卫家族一样有能力、有财力的地主们来经营。
而地主们接手土地后,除了要交赎买土地的费用,每年还要向周王室上交一定的赋税。
而收税时,周王室会派人去巡查田地收成情况,然后根据收成来决定该收取多少的税率。
譬如丰收年就按田地收成的百分之十收取赋税,如若遇到灾年,则根据灾情来酌情减免。
这种收取赋税的方法被称为“敛法”。
而周王室收取的赋税也不是乱收的,被周王室派去收取赋税的人会在地主们的田地中选取长势最好的田地的庄稼来收取赋税。】
【听着这措施似乎也没什么毛病是不是?
因为在有籍田的时候,那些民众们到自家的私田上的时候卖力耕耘,到了公田的时候却是有气无力。
现在将公有的土地私有化,所有的土地都归私人所有,而周王室只是随机挑选的最好的田地,那些地主们难道还会区别对待吗?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分封制的影响,所以喜欢连地带人地送,还是周朝的民众真的就那么不值钱,周宣王在将土地给地主们的时候,还特别慷慨地将民众地管辖权一并移交给地主。
而在周朝,基层社会组织实施的制度是乡遂制度。】
【在当时,周天子和诸侯所在的领地由内往外划分被划分为邑、郊、牧、野、林、坰(jiong)。
《尔雅·释地》里面就有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
都城,即邑、郊以及牧以内的地区,被称为“国”,在“国”里面居住的人被称为“国人”。
而在“国”以外,野、林、坰以内的地区被称为“野”,在“野”里面居住的称为“野民”,又或者称为“庶人”。其中“野”又作“鄙”,所以“野民”又被称作“鄙人”。
离都城远近不同的“国人”和“野民”自然在身份上也是有不同的。
“国人”拥有议政权,受教育权,担任官员的资格,同时也有纳军赋,服兵役的义务。
而这些,居住在远郊之地的“野民”都是没有的,不仅没有,还要为国家担任劳役和供税。
而“国”跟“野”不同的制度,直到春秋时期中期才被逐渐废除。
其中周天子直属的“国”,即都城一百里以内,又分作“六乡”周天子直属的“野”,即都城两百里以内,又分作“六遂”。
很明显的,乡是贵族们居住的地方,遂就是平民居住的地方。
乡以下又分为州、党、族、闾、比,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遂以下分为县,鄙,酂、里、邻,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周宣王在将土地给予地主们的时候就按照当时的乡遂制度将民众的管辖权一并给予了地主们。
而地主们在接手了民众的管辖权之后,便有了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起了随从作战、守卫疆土、缴纳贡赋的义务。
而在当时周朝的军制:
周朝的军队等级分为军、师、旅、卒、两、伍,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即每伍五人,由一名伍长带领;每两二十五人,由一名司马带领;每卒一百人,带领的人为卒长或者上士;每旅五百人,带领者为帅或者下大夫;而每师两千五百人,由师帅或者中大夫统领;每军一万两千五百人,由军将或者卿大夫统领。
大司马则掌天下兵马。
其中,小国,即子爵、男爵可拥有一个军队;次国,即侯爵、伯爵可拥有两个军队;大国,即公爵可拥有三个军队,而周天子可拥有六军。
同时,周天子可征用诸侯的军队镇守四方。】
【周朝的征兵制度,是在乡遂制度的基础上,每家出一人。
而现在,周宣王将民众的管辖权移交给了地主之后,周王室需要征兵时,就需要在地主们的领地内征兵。
可是当民众们归地主管辖,成为地主们的私有财产之后,地主们会愿意无条件地任由周宣王在自己的领地内肆意征兵吗?】
……
周朝 周宣王时期
周宣王对着自己的决策信心满满,肯定地说道:“自然,吾为天子,又将籍田恩惠于他们,他们自是愿意为吾奉献一切。”
满怀自信的他却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大臣们并不好看的脸色。
秦朝 始皇帝二十八年
始皇帝想到周朝之后诸侯坐大的乱象,对周宣王的做法不置可否。
对于那些请求恢复分封的奏折更是连看都不想看。
自周幽王之后中原都乱了多少年了,这些蠢货还想着分封!
怕不是都想着当能够霸凌君王头上的诸侯,再乱一次帝国。
呲!都想得挺美的!
汉朝 汉文帝七年
曾当过诸侯王的刘恒比起其他的君王们更懂得那些地主们的想法
或许一开始的确愿意全心全意地侍奉君王,遵循君王的命令。
但是,当一样东西拥有得久了,哪怕开始的时候就是别人寄托在自己手上的,给出去的时候还是会心疼。
心疼了就会不舍,不舍还要给出去就会产生不满。
最后就会有了怨恨。
那些地主们也一样,都逃不过这种规律。
哪怕他们能坚守本心,但他们总会有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继承人的时候。
他们的继承人是在他们的手里承继的一切,没有在周宣王手里得过恩惠,反而要持续不断地付出。
他们会永远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