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天下纷争,曹操蹭吃喝
春去秋来,硕果累累。
在新农耕工具使用后,洛阳的粮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秋收之后的这段时间,也素来是大动干戈的最佳时段。
这半年,苏晨鼓捣出不少新鲜玩意儿,来保障他家人的舒适生活。
这半年,天下也是躁动不安,实现了一轮大洗牌。
袁绍得吕布相助,佣兵十万大举进兵幽州。有飞将作先锋,自然是攻城拔寨无往而不利。
在这个节骨眼上,兵退徐州后的刘备三兄弟一扫抑郁,迎难而上,支援公孙瓒力拒袁绍。
三英战吕布终于上演,公孙瓒在磐河大败后也终于是艰难稳住了败局。
不过,刘备此次现身幽州并没有能起到决定胜负的效果。
所谓兵谋,可不止是战场匹夫厮杀。
公孙瓒节节败退到艰难抵抗,跟韩馥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放大。
袁绍军中谋士荀攸,颍川人杰也。
他第一时间抓住这个机会,策反韩馥,在关键时刻率兵倒戈。
终于,袁绍一战败敌,整合两州之地,佣兵十五万,一夜之间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
当袁绍图谋幽州之际,孙策的江东大业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过程中,渐渐推进。
大半年时间,他在颍川三杰的谋划下,快速把江东五郡悉数收入麾下,佣兵十万,其中水师六万,单看战力,已经隐隐超过曹丞相。
不过那些水师终究是不能开进中原,因此他目前算是第三大诸侯。
孙策也很自觉的没有私自入城,这也成了江东父老茶余饭后讨论的重点,他们说孙策看不上六郡之地,已经开始放眼江夏,扬州。
跟苏晨推测的差不多,孙策的大军终究是止步于丹阳郡。
原因比较有趣,这就是意料之外的事。
刘繇率众出扬州,屯兵丹阳郡建业。
太史慈跟赵云战过三百合胜负未分,孙策立刻选择围而不攻的策略。
最后一次赵云挑关,战过五百回合,眼看太史慈力竭不敌,江东六郡即将到手之际。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孙策主动鸣金收兵,并快速退军回到吴郡。
因为,在赵云出战的这段时间,苏晨托付他监管的来莺儿,失踪了!
刘备欲染指徐州,苏晨乔装打扮远走北海,来莺儿就一直由赵云负责盯着,并千叮咛万嘱咐,此女很危险,不可大意。
谁料一时急功冒进,发生这种事情。
相比继续进兵一举拿下江东六郡,孙策还是英明的选择了退兵,此刻整个江东都有暗子在搜寻来莺儿。
找不到,没人知道她去哪儿了!
苏晨收到消息也是一阵心慌,总觉得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立刻派胡车儿星夜前往江东,让赵云时时刻刻跟在孙策身边。
至此,攻打丹阳郡的事便被搁置下来。
不过,倾巢而出的刘繇怎么也想不到,袁术趁机发难,在扬州空虚之时,率兵挺进一举夺下江淮之属。
刘繇欲哭无泪,退兵回防不及,只能在丹阳郡待着,成为待宰的羔羊。
曹操这边,相对还有有趣一些。
吕布离开并州后,张扬张燕再度分分而治,施行并州匪政。
奈何商人们已经习惯从长安出关,走西凉至塞外,相对并州的不稳定,商户们更喜欢这条比较远的路线。
何况,苏晨在长安设的关卡收费跟并州一模一样。
他们没理由变更路线,也不愿意变更路线。
如此一来,并州可谓苦不堪言!
张燕的匪寨尚且能靠山吃山,以求自保。
张扬在并州,就只能喝上一口西北风咯。
此时,曹老板很灵性的派人联络上张扬和张燕,又是下诏封官,又是强制部分商户必须走并州这条路……
多番政策下来,张扬得到了好处,也失去了并州的权柄。
他本来是想求助苏晨的,毕竟他跟苏晨也算有些关系,但书信传到洛阳,就被曹清一把撕掉了。
曹清此举没问题,苏晨是不可能给他借粮食的,同时也算明目张胆的帮了他父亲一把。
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得到并州,司马懿瘪嘴连连摇头:果然,他早就说过,曹老板迟早要蹭苏晨的吃喝。
苏晨对此无所谓,不但没责怪曹清,还感激了一番。
张扬跟他有些关系,他不好明着拒绝,由夫人出面也是无奈之举。
他现在连苏府的事,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心管那些!
何况,岳父一声一声叫着,该坑的时候没手软,这人家曹老板自己凭本事拿到的地盘,他总不能横插一刀抢过来。
于亲于理,他都不能这么做。
贾诩书信来征求苏晨的建议,苏晨只略作思量,便回信道:“快过年了,谁家还不能吃顿饺子?”
贾诩对此感怀万千,因为他都很久没吃过饺(角)子了!
饺子这个说法,还真不是苏晨搬运现代词汇时没考量。
按照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记载,三国时期还真有这种食品,在古代叫角子。
也正好是并州幽州等地的风俗,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曹操得并州后,立刻把张扬招到许昌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大官,算是架空了。
他自己,也并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
一般情况下新得的城池都要轻徭薄赋,给刚刚经历过战乱的百姓们留一条生路。
曹老板反其道而行之,颁布了一条非常严苛的刑法,所有人都得去种地,种不出来可砍头!
这就是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英明神武之处。
这并州是什么地方?
土匪窝啊!
上至官兵下至百姓,大家都习惯拿着一把刀拦路打劫,以此养活自己。
种地什么的,完全是下贱人才干的事。
曹操发现了这个毛病,一时也是举棋不定。
听了诸多建议后,也很快就下定了决心。
反正,那些穷苦的寻常百姓,在他曹操眼里,当真是命如草芥。
如果不能种田为他产生利益,那就杀了当肉吃,在这个易子而食的年代,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
张燕知道这种情况后,不但没有怒目相视,反而对曹操竖起了大拇指:并州的百姓在几年后,都会感谢曹操!
作为三国最大土匪头子的他,何尝不想改变这种局面。
奈何左右都是手足,做不到那么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