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攻人以谋不以力 用兵斗智不斗多 下
司马炎、羊祜和杜预设计的伐吴计划是这样的:一共动用兵力二十余万,从东往西共出动六支部队。
一、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从淮河下游的下邳向途中进发。
二、安东将军王浑从淮河中游的寿春向安徽和县进发,而后合击吴国首都建业,牵制吴国长江下游的部队,使之不能全力西上救援。
三、建威将军王戎率军从项城出发。
四、平南将军胡奋从荆州出发,进攻长江中游的夏口、武昌。
五、镇南大将军杜预从襄阳出发进攻吴国江陵,使之不能西援西陵等地。
六、伐吴的主力部队则是由王濬和唐彬带领的七万水军。
他们从巴郡出发攻击吴国西部边境建平、西陵。等王濬、唐彬顺利拿下建平、西陵以后,与王戎、胡奋合击拿下武昌,接着顺流而下,直指建业。司马炎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全面负责筹运粮草。
当时,吴国的兵力为二十万人,与晋国的总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总兵力并没有占多大的优势,吴军的兵力主要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
晋国这样部署兵力,就是要准备多路进攻,有主攻、有牵制、从西往东,将吴军各个击破,这样才能达到迅速灭吴的目的。
晋武帝司马炎的皇位,其实更大的成分是坐享其成得来的。
司马炎的皇位来的比较轻松,他的江山不是自己打下来的,而是靠他的大父司马懿、阿父司马昭拼出来的。
历代的曹魏帝王都是在为司马家族打工,为晋国的建立做嫁衣,司马炎靠着司马懿、司马昭打下的基础,顺利登基。
司马炎的大父司马懿,曾是魏国的重臣,此人厉害得很呐!名门之后,士族子弟,身份尊贵,三国中他的计谋能排进前十。
司马炎的阿父也因为&3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34;,而变成后人常常用来隐喻的一句话。
司马炎虽然听取了贤臣的建议,终于准备开始灭吴了,也算是聪明了一回,但是,却又昏招又出!竟然任命极力反对伐吴计划的贾充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
君心难测,但这难测的也太摸不着头脑了些。
贾充又怎么会同意呢?他道:“西边有胡人叛乱,北方也不安生,国家的存粮也不多,不是伐吴的最佳时机,自己也年老体衰了,虽然使命在肩头,但不能委以重任。”
瞧瞧!明明就是找了个借口开脱罢了。
司马炎见他推脱,又道:“你若是不当,那就只能孤来谋这个元帅了。”
贾充听闻也没得办法,虽然心里是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的不乐意,也只能硬着头皮来担任这个总指挥了: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
晋都洛阳城,大夏门内建玄武观,大夏门外建玄武场,西晋武帝司马炎也常常用作阅武场。见他登观南望华林园内天渊池,北瞻阅武场,气势极为雄伟壮观。
谯楼上站立着一排威武高大的年轻士兵,持羽葆花旌,旗杆顶上着彩色羽毛做装饰,动作一致,一下又一下的挥舞着旗帜,每挥一下便有一声震耳欲聋的战鼓敲起,声势浩荡,颇为壮观。
总统进攻吴国的六支部队,站在阅武场中,一万步兵,两千骑兵。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增参军、骑马司各十人,帐下司马二十人,大车、官骑各三十人。
还有羽葆鼓吹队站至左右两侧,仪仗队均着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奏着激昂的音乐。另有持赤黄色帛制旗帜的队伍站立两侧,人数竟到了旌旗蔽日的程度。
十一月,寒风凛冽,旌旗卷舒,战旗随着风儿飘动,时而卷起,时而展开。鼓角齐鸣,号声响起鼓声接连响起,振奋着将士们的心,战骑低声嘶吼着,不时摩擦着马蹄,已进入备战状态。
一万步兵排成一个又一个的方队站立,士兵们以杀敌记功,以军功换取官职为荣,抱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心态,铁血般地坚定信念以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站在寒风中热血沸腾,都不觉得冷了。
只见他们着统一服饰两当铠,一片铠甲在前为胸甲,一片铠甲在后为背甲,中间用革带前后扣联而构成。手持竹制长枪和木柄枪,盾牌也由木材制成,表面覆盖着金属片或皮革,威风凛凛的站立着。
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司马炎正式命令伐吴。
六路晋军开始浩浩荡荡地向吴地进发,战斗全面打开。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正月,镇南大将军杜预,攻向吴国江陵,安东将军王浑直指横江。这两支队伍所向无敌,吴国沿边城池、军营、堡垒,均被攻下。
与此同时,龙骧将军王濬从成都出发,和监军、广武将军唐彬率领的七万人马也顺江而下。
王濬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早就做好了伐吴的准备,他在益州建造大批的战船,这种战舰很大,能容纳下两千余人。
船上还建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所以也称作楼船。
为了不让吴国发觉,晋军造船都是在秘密地方进行的,但是世事难料啊,造船时间一久,造船时削下来的碎木片就掉进了江里,木片顺水而下,一直漂到了吴国的边境,自然会被人察觉。
吴国太守吾彦发觉了此事,赶忙向吴帝孙皓上书,他道:“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呢,看来是要进攻吴国了,我们还是要早做防备为好。”
无奈孙皓是个昏君,他听闻满不在乎地道:“何必担惊受怕!寡人不去打他,可敢与寡人试长短?”
西线,吴国建平郡郡长吾彦没有办法,但又觉得不得不防备,就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下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将大江拦腰截住。又用铁链横断封锁,又铸造铁锥一丈有余,后又沉入长江中游,安在水下,形成了无数暗礁,只为阻挠船舰通过。
王濬早有准备,他提前建造出几十个纵横百余步的大木筏,木筏上置一些假人,稻草人身披盔甲,手拿刀枪。他又派水性极好的将士随同木筏顺流而下,乘着大木筏开路,铁锥撞到木筏上,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顺流带下,沉没在下游的河床深处。
王濬又建造出一只庞大无比的火炬,长十余丈,直径长到需要数十人才可抱起。他将火炬灌满麻油,放在船舰的前面,行船如果遇到截江的铁链,便燃起火炬熔断吴军的铁链,一霎间铁链就被烧断了,长江的航道也就被完全的清除了。
东线,安东将军王浑在一月攻克了吴国浔阳、赖乡等城池,擒获吴国将军周兴。镇南将军、琅邪王司马伷派遣琅邪相刘弘等人进逼长江北岸,并派长史王恒等渡过长江,破坏吴国的防御工事,俘虏吴国将领蔡机等人,斩杀俘获敌人五、六万人。
江陵是东吴在西部地区的大城,堪称是吴国的北大门,吴国便驻防了诸多军队。
对于江陵城的易守难攻,杜预自然是了如指掌,他不想在这里浪费过多的时间与兵力,于是选择围而不歼。
杜预将江陵城与外部的联系彻底切断后,立即分出一部分兵力,由参军樊显、尹林、邓圭以及襄阳太守周奇等率领,命令他们沿江而上向西进攻,并授权这支队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战斗方案,而杜预自己则继续率大军围困江陵。
不出十日,这路兵马也没有辜负杜预的期望,接连攻克了多座城池。
接着,杜预又派出牙门周旨、管定、伍巢等人,率领八百人的敢死队,利用夜色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长江。一方佯装做出袭击乐乡的姿态,又沿路插遍旗帜,起火巴山,一方又分兵袭击乐乡附近的各个要害地区。
这一举动,令吴国的都督孙歆跼蹐不安,以为江陵已失守,他即刻写了封木牍给江陵督伍延,他道:“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这一举动,也令吴国当地的百姓们人心惶惶,主动前来投降的人竟多达一万余人。
周旨等人早在乐乡城外设下了埋伏,恰巧,吴军都督孙歆之前派出抵御王浚的部队败军回城,蛰伏在周边的将士们便偷偷跟随,乔装打扮,混杂在吴军的队伍里想一同进入乐乡。
晋军悄然无声地尾随在后,孙歆一队全然不知。 等尾随的晋军进入了乐乡,便冲进了中军大帐,擒贼先擒王,将吴军的主将孙歆俘虏后,方才安全撤离。
杜预用计活捉了吴国西北地区的骠骑大将军孙歆,军中听闻,使部下将士们十分钦佩,也即刻传开了一个顺口溜:以计代战一当万,用来赞扬杜预的聪明才智。
二月,天气转热,南方雨水增多,晋军恐有水土不服,易感染疾疫,朝中大臣商议,应等到冬天再继续进军。
杜预听闻,分析出战争形势,他道:“现下晋军接连取胜,士兵们已士气大增,正是需要一鼓作气的时候。打仗就好比劈竹子,只需要劈开几节,底下的竹子便会迎刃而解了。”
果然不出杜预所料,此后的战局便进展的相当顺利,好似如鱼得水。
晋军一路直上,所经过的城邑远远的望见杜预的兵马威势,全都不战而降。
杜预扫清了江陵的外围之后,东吴守将都督伍延假称请降,却仍然在城墙上列兵防守,杜预知他耍诈,想要拖延时机,便果断下令进攻。
由于江陵城守军都已知晓,周边地区已经全部沦陷,眼下的江陵城已然是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了,纷纷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因此,江陵城也很快被攻陷了。
向东进的同时,杜预还分兵南下,接着便平定了长江上游,从沅水与湘水以南直至交州、广州一带,东吴的州郡纷纷望风归顺,上缴印绶,杜预欣然持节称诏安抚降者。
杜预趁着大好形势,又乘胜追击,向北迁徙,安抚吴国投降的将士以及当地的百姓们,也安置了南方各地州郡的地方官员,一时荆州肃然。
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等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等中级官吏,竟多达一百二十人。
仅仅十几天的时间,晋军全线取得战果。尤其是主力部队王濬、王彬进展神速,迅速拿下吴国西陵这一战略要地。很快,王濬、唐彬的水军便来到吴国江陵,与杜预的部队汇合回师了。
战争是残酷的,为了保家卫国,谁的双手不是沾满了鲜血?
板桥之战,杀人如麻,晋军便将吴国将士七千八百人全部杀戮了。
板桥之战,是晋军与吴军的一次决战,吴军的失败使军心动荡,吴国上下震动,笼罩在一片恐惧和绝望的气氛之中。
有其主必有其仆,吴国守将先后投降,有的将士还未开战,只见到了晋军船头的大旗,便立即投降了。
吴国太需要一次能够鼓舞士气的胜仗了,只可惜操之过急,反而加速了吴国士气的瓦解。
受命西上从湖南南下进击岭南郭马的陶浚,得知晋军大获全胜,回船来见孙皓。不知这人平时是个什么脾气秉性,是贪图富贵,还是撒谎成性,竟对孙皓浑说,他道:“晋国的水船极小,如果给我二万人的部队,乘着大型船舰去迎击,必能一一击破!”
吴帝孙皓便集结了所有的部队,与大家分发了财宝,预定第二天出发去讨伐。谁知当天夜里,部队集体逃亡,只留下了一座空营。
国家兴亡,自有天意。灭吴之战,从公元279年11月开始至公元280年3月结束,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精心准备,仅用了四个多月便一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