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皇帝的反应
不管是对于各朝皇帝,还是诸位大臣来说,江晓这节课所讲的内容似乎都过于大逆不道。
我国古代为何实行愚民政策,控制百姓的思想,就是因为这些人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需要的是听话的人来拥护其统治,而不是不听话的、打破规则的聪明人。
再者说,这些皇帝和臣子无论如何爱民如子,他们本质上也还是地主阶级。尤其是皇帝,他是最大的地主阶级。他们不可能不优先考虑自己的和本阶级的利益。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复杂多样,有些矛盾可以暂时调和,但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矛盾极具对抗性,无法调和。最后,两个阶级之间必然发生战争。
但是由于生产力还未发展到足够的水平,所以两个阶级无论谁获胜,都无法冲破封建社会这个制度——无非或是地主阶级换个代表人(皇帝)来继续维持统治,亦或是农民一跃成为地主阶级进行统治。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朝代都逃不出300年的魔咒。
百代皆行秦法。此“法”亦指社会制度。朝代的更迭,更像是封建制度的重启。
现在,江晓直接开诚布公地在天下人面前讲得清清楚楚。将这些统治者极力掩饰的最本质、最卑鄙、最阴暗、最肮脏之想法和手段曝在阳光之下。
他们何以能够稳然于朝堂之上?
【秦朝】
不可否认,秦始皇在这堂课上的心情真可谓大起大落。
他既欣喜于江晓带来的技术,这些技术一旦在大秦落地成功,必将给大秦带来翻天覆地之巨变。
他又担心黔首受到江晓的鼓动,尤其是担心六国余孽趁机煽动黔首,造成混乱。
秦始皇的食指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敲击着扶手。
下面的大臣静默不语。他们伟大的始皇陛下正在思考大秦未来之走向,他们亦相信始皇之英明决策。
秦始皇在头脑中细细梳理着江晓这几节课所讲的的内容。他发现江晓一方面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条规律分外推崇;另一方面则是十分关注黔首生活之好坏。
按照江晓所言,现在他大秦应该处于封建社会之始,贵族、地主和黔首的关系还未达到剑拔弩张的地步,目前只需注意维持调节就好。
为首之事还应为尽快打造出这些器物。有了这些奇物,其他一切才好以实施,包括江晓强调的让黔首过得好一点。
想通之后,秦始皇有条不紊地将一条条政令发出。
不知不觉间,旭日喷薄而出。东曦既驾,一束光从咸阳宫门口缓缓打到秦始皇威严的脸庞上。
【汉朝】
经过文景之治的铺垫,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武帝并没有见过什么农民起义。
现在的他雄心万丈,目光极眺北方,立志: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武帝相信:安内必先攘外。
【唐朝】
打更的声音再次响起,宣政殿此时依旧灯火通明。
盛唐,这个朝代代表着z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但越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暗藏着最多的矛盾与危机。
隋朝末年的农民战争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记忆犹新,安内是其当务之急。
殿上也不乏关陇世家大臣,不可否认他们是爱民有能力的好官,但是他们也更维护自己的家族和利益。
如果唐太宗按照江晓所说的去做,那必然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与唐太宗进行了一场拉锯战。
这个平衡点,对于登基不久,根基还未完全稳固的唐太宗来说,并不是很容易找到。
最后,唐太宗留下一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北宋】
宋朝此时面临着内忧外患。宋太祖赵匡胤感到有些拔剑四顾心茫然,大宋未来之路究竟要如何走呢?
今晚,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
【明朝】
朱元璋依旧百思不得其解,他自认为对百姓极好,爱民如子,严惩贪官。不懂百姓为什么要起义。
他认为一定是自己惩处的力度还不足够大,才让这些贪官敢继续鱼肉百姓。这种贪官,有一个砍一个。
殊不知一种极端只能到另一种极端,这或许也就是小农阶级的局限性。
【清朝】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对“奴清”不可置信。纷纷召集大臣议事。
但显然,结果并不理想。他们目前还没有有识之士将目光放置到海洋对面的“西方蛮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