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极限反转
李从嘉肆意妄为的举动终于迎来了他最终的审判。
按理说,李从嘉罪名无数,早就应该定罪和量刑,可李璟经历那次昏倒后就一蹶不振,好多天都没有缓过来,对朝政更是置之不理。
最后实在顶不住舆论和朝野的压力,在大朝会上议一议该如何处理这个逆子。
一场完全由他自导自演的闹剧,最终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李璟非常恼火。
朝会上主要分为三派意见。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从嘉有谋逆之罪等十几条罪状,应当斩首。
以徐铉,陈乔为代表的这部分人,背靠世家大族已经通过气,想要保住各家的产业只有搞死李从嘉。
少数人认为,李从嘉虽有罪,但罪不至死,因为真正能够拿出来定罪的证据,并没有多少,最多削去爵位,资产充公,贬为庶人。
这些人以大理寺卿萧俨和冯延己为首,说是这么说,其实都是为了保护李从嘉。
只有极少数人不发表任何意见,对上面两种态度完全是不予理睬,不管你说什么都当没听见。
其中有冯延鲁,这不用说,肯定是老大有交代。
还有韩熙载,他虽然位高权重,但此事不归他管,有那么多冲锋陷阵的人已经足够。
最最特别的还有一位,孙晟。
见完韩熙载的第二天,皇上就下旨,加封他为光政院大学士。
光政院其实是李璟登基的前几年设置的一个人才储备机构。
他把国家所有的有才志士全部集中于此,准备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官员大换血。
可没想到他先放弃事业,所以计划还没有实施就流产了,同时光政院的官员也都无事可做。
他们有国家养着,吃喝不愁,再加上都是文人,所以每天只是文斗,后来阵仗越搞越大,名声大噪,以至于,所有的文人都以在光政院度过金为荣。
现在,李璟把这一象征着文人最高的等级的职位封给孙晟,就是一种态度:孙晟,可代表我南唐文人的成就。
他今天的行为很奇怪,几乎所有人都看不懂。
尤其是刚才喊的最凶的严惩派,眼神要能杀人,已经弄死孙晟无数回了。
他们好像再说:
“当初是你亲手把淮南王送进牢狱的对吧?皇上不仅没有针对你,还给你封赏,羡慕我们就不说了,你可以说正处在人生巅峰!
现在到了致命一击的最后时刻,所有人都踩上一脚,结果你不玩了?什么意思?难道是没给你迎娶白富美吗?!”
孙晟内心无比苦逼。
自己已经比陈乔他们高了几个段位,可还是要看神秘组织的脸色行事。
这别人不知道封赏怎么来的,他还不清楚吗?
当韩熙载跟他说皇上要封赏时,开始是震惊,逐渐恐惧,最后悲哀。
因为他发现即便皇上都被他们控制了,但自己却毫无还手之力,仿佛灵魂已经被抽干。
旁边的韩熙载没有说话,意味着李从嘉不会这么简单就认输,所以还没有到他出手的时候。
果不其然,就在商议陷入僵局之时,外面有太监来报,说是紧急军情。
李璟准奏之后,太监直接将奏报递给了韩熙载。
因为按照这种奏折的处理流程,需要兵部尚书先根据事态的紧急程度划分级别,然后确定是否继续上报皇上。
他接过奏折并没有着急打开,而是疑惑的看了孙晟一眼。
按照计划,今天压根就没有安排他的戏份,但这军情来的也太凑巧,他们刚陷入僵局,目标就转移到自己身上?
这让韩熙载不得不怀疑,有人故意暴露他的真实身份,而在场的人当中,只有孙晟一人知道。
他想从孙晟的表情中看出些什么,以应对接下来的局面。
如果是正常奏报,他大可随意处置,但要是跟李从嘉有关系的问题,他要分析,会是什么内容?
可惜孙晟面无表情,没有任何蛛丝马迹。
韩熙载缓缓打开奏折,映入眼帘的几个关键字,就让他有一种极度不好的预感。
“舒州,敌军,数万人……”
他越看越心惊胆寒。
奏折大意是: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几万南汉军队,已经攻破了舒州地区的所有县,现将舒州团团围住,请求朝廷派兵救援。
“啪”
他把奏折合上,他大脑中瞬间爆出诸多疑问。
这…这怎么可能呢!
这时,一直待机状态的冯延鲁忽然发问:
“韩大人!发生什么事了?什么紧急军情,让你脸色如此难看?”
他掷地有声,偌大的宫殿到处都是冯延鲁问话的回声。
韩熙载奏折没有拿稳,手一抖掉在地上。
这突如其来的场面看呆了在场的所有人,这是什么情况?
韩熙载眯着眼睛看着冯延鲁,然后将奏折捡起来,再三确认真伪。
韩熙载不愧是政治高手,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整好情绪开始快速分析。
首先,奏折绝对是真的无疑,但南汉不可能派兵进攻舒州,因为他们前段时间还在泰王的号召下向南唐赞助,怎么可能转眼就攻打舒州,所以南汉没有动机。
其次,韩熙载百分之百肯定,这数万人的军队绝对是李从嘉的人伪装的,就在刚才,冯延鲁的发问,像是他早就知道奏折的内容一般,若不是李从嘉搞的鬼,他怎么可能如此胸有成竹。
至于为什么攻打舒州,韩熙载心里非常清楚,可他不清楚,这数万军队李从嘉从哪变出来的?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低估了李从嘉的能力和实力。
这么多人的军队调动,他毫不知情,而且都已经围攻舒州城了,他也没有提前得到一点消息,这根本不符合逻辑。
因为只要是李从嘉的军队,他都一直盯着。
刘二虽然被李从嘉收服,但她手底下的山匪弟兄被安排在蛙人部队的各个军营,其中不乏有组织的人,最近上报的消息,蛙人部队并没有调动。
李景达和李傅梓的宣城军一直驻扎在和州,也没有调动。
刘彦贞在寿州的守军一直在负责灾后重建,也没有调动。
还有在雄州的新军训练营,新兵人数也没有减少。
他实在排除不出来到底是哪部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延鲁再次催促,他只好将奏折重新整理,让太监呈给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