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一脚踏空,老子是扶得起的阿斗 > 第017章 朝堂算账

第017章 朝堂算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豁…豁哈…”

    书信写完,李庭峰伸了个懒腰,压抑的心情开始舒展。

    还是让红锦把信送到向宠将军府,然后让黄皓通知在都城官员,明日巳时早朝。

    朝九晚五,李庭峰要的不是规矩,要的是效率。

    天不见亮就在皇帝面前跪着,一年到头没给老百姓办几件事,累了他们的身心,苦了百姓的日子。

    这样的官员,李庭峰讨厌,老百姓厌恶。

    “皇帝哥哥要不要吃点宵夜”?

    后主今天情绪反常,送上夜宵的绿柳知趣的及时退出,荷花妹妹接过宵夜问李庭峰。

    “好,一起吃”。

    明天要舌战群臣,心态很重要。

    卧室里只有李庭峰和荷花妹妹,懂事的黄皓在四周还加了厚厚的幕帘——隔音。

    李庭峰是老马识途,荷花妹妹是食髓知味。

    一手难握的峰峦是李庭峰的最爱,惺惺相惜是荷花妹妹的期盼。

    有了交战经验的荷花妹妹不再被动挨揍,在李庭峰的引导下,也尝到了互动的乐趣。

    李庭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腿一伸、头一歪,嘴里一直喊乖乖。

    稍事休息,战事再起。

    荷花妹妹担任主攻,李庭峰负责协防。

    荷花妹妹全攻全守,李庭峰且战且退。

    最后的结局是,荷花妹妹心满意足下马,李庭心甘情愿退场!

    “后主还是那个后主”。

    候在外面听壁角的红锦和绿柳对望一眼,既欣慰又……

    嫉妒?不敢!

    羡慕?有点。

    刺挠?又说不出哪里痒…

    ……

    次日,朝堂上的待遇比上次还好,有座有桌,除了盖碗茶,还有精美的小食品,一看就知道来自膳食坊。

    龙椅上的李庭峰黑了、瘦了。

    但脸庞坚毅、目光炯炯。

    “这不是那个两句话就能忽悠的后主了”。

    众大臣压住心思,打起精神。

    “费司马,我大蜀汉在籍户数几何?在册人口多少啊”?

    当了这么久的皇帝,李庭峰还不知道自己的家底呢。

    “回皇上,在籍户数一百一十二万,在册人口五百余万,其中包括带甲兵丁五十余万”。

    三国时期蜀国人口峰值是539万余人(有疑问,找度娘,作者不负责解释),先主伐吴时,带甲士兵达到了七十余万。

    “带甲兵丁这么多”?

    李庭峰微微皱眉。

    怪不得良田有荒芜,开荒无人垦。

    “先主遗政,凡在籍户口,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不得不说,费祎确实勤政理政。

    “农籍人口有多少”?

    士农工商,农是国之根本。

    “回皇上,农籍人口四百余万”。

    除去士、官、兵,工和商也没多少人了。

    “农籍人口可耕之地有多少”?

    李庭峰一步一步切入正题。

    “这个…”

    费祎语塞了,豪绅、勋臣有大片土地,农籍人口的土地有多有少,多的几亩几十亩,少的几分几厘地。

    不好回答呀。

    “回皇上,农籍人口可耕之地有多有少,耕种不足的,可向大户租种”。

    负责人口和土地管理的蒋琬站起来替费祎解围。

    蒋琬,先主遗臣,和董允一样,对蜀汉一片忠心。

    “蒋爱卿,农籍租种之地,是咋个算收成的呢”?

    李庭峰对蒋琬的挺身而出很欣慰,能力可以考核,态度无法培养。

    要是官员遇事都“躲猫猫”,李庭峰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是卵的。

    “回皇上,三成交租、两成纳赋”。

    三成交租,两成纳赋,我尼玛,种田能有百分之五十的利?

    李庭峰想起了小时候,一家六口辛苦一年,最后还得“倒找社”(就是一家人扣除可怜的吃喝,挣的工分不足,还倒欠了生产队)。

    “蒋爱卿,你觉得这个分成合理吗”?

    抛开公平不谈,任何事都是合理的。

    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规矩都在强权者手里。

    “回皇上,三二五的分成,是丞相体恤百姓,把三三四的分成调整而来,江南吴国、中原魏国,都是三三四的分成”。

    站起来说话的是董允,看来先主留下的,都是财富啊,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蒋爱卿,你可知农籍人口交租纳赋后,还能剩下多少”?

    蒋琬的意思很明确:蜀汉分成优于吴、魏,蜀汉分成乃丞相所定。

    “这个…臣惭愧,不曾算过”。

    不狡辩、不推诿,是个忠臣。

    “那大家今天就在朝堂算一算,算清楚了,我们再吃饭”。

    李庭峰的目的达到了,端起盖碗茶,任朝堂上一片叽叽喳喳。

    “黄公公,给各位大人笔墨伺候”。

    吵有锤子用,好好算,一笔一笔的算,算不出来哪个都不要想吃饭。

    “回皇上,臣等粗算一下,每亩可剩谷物七十余斤”。

    (古代的计量单位,作者不懂,读者也不一定懂,那就按现代的计量单位吧)。

    蒋琬捧着一叠草纸,躬身向李庭峰汇报。

    (三国时期已经有了草纸,之所以写字还是用竹简,一是习惯,二是太贵)。

    古代水稻的产量不足两百斤,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准确。

    “蒋爱卿,一家六口人(父、母、妻、女、儿,这是标配),能种多少田地啊”?

    古代种植,没有肥料费、种子费,基本上都是人工费,成本低,产量也低。

    “回皇上,六口之家可种十亩左右土地”。

    这个数字,是刚才熟悉农业的官员告诉蒋琬的。

    “哦,十亩地,那就有700多斤余粮”。

    李庭峰放下盖碗茶,离开龙椅,背着手在文武群臣的分界过道上踱步。

    “请问众爱卿,700余斤谷物,够一家六口人吃一年吗”?

    够个锤子啊,连糠皮一起吃都不够!

    “回皇上,确实不够”。

    朝堂上鸦雀无声,费祎、蒋琬、董允似乎明白了后主的意思,赶紧回话。

    “那他们该咋个活下去呢”?

    民不聊生,总得想想办法吧。

    李庭峰的目光在文武群臣中扫来扫去。

    “回皇上,他们可以错季种些杂粮,还有…还有也可挖些野菜充饥”。

    成都平原适合种两季,规划好了还可以种三季。

    只是古代没有那么多农作物,田空了,农人们有啥子种啥子,至于有没有收成,那就靠天、靠运气了。

    “如果这样,还是不够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