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章 悯农改政
“姐…姐…,你…们…晚上…还在…这里…住…吗”?
四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那个,用舌头舔着嘴唇的油渍,用期盼、唯诺的眼光看着红锦结结巴巴的问道。
这可能是他们有记忆以来最满意一顿饭。
“那你们欢不欢迎姐姐今晚住下来啊”?
虽然四个孩子面黄肌瘦、身材瘦小、还有一股因为常年不洗澡发出了味道,但他们的眼睛却纯得可爱,纯得让人心疼。
荷花妹妹除了同情,还有喜欢。
“要得、要得…”!
四个孩子脱口而出,一顿美味大餐已经在他们眼前呈现。
两个大人也随着荷花妹妹的眼光,转向了李庭峰。
“大叔,你们一家六口人靠啥子营生啊”?
李庭峰没有去接荷花妹妹和孩子们的眼光,而是看向了老实巴交的佝偻男人。
“靠啥子?靠拼命呗”!
李庭峰的问题,似乎戳中了男人的软肋。
“山下的良田是地主家的,一年的劳作换不来我妻子一付药钱,自己开垦的荒地还要给官府上供,晚上冒着丢命的危险去打猎,运气好能换点油盐钱,运气不好就成了猛兽的腹中餐”。
男人佝偻的身子一下子挺直了些。
“都说诸葛丞相爱民如子,但他却常年在外带兵打仗,可惜我们遇到一个“半瓜精”(四川话,自以为聪明的人)的皇帝,整天就只晓得“征战、加赋”,哪管老百姓的死活”。
放在平日里,他哪敢说这样的话,或许是今天这顿饱餐,让他觉得,再这样饱一顿饥一顿的活下去也没啥意思了,亦或是这顿饱餐激发了他的欲望,因为有希望才会有抱怨。
“我尼玛!你这是想灭九族啊”。
四名亲兵护卫脚趾头都抓紧了,这样一家人,砍起来倒是不费事,但于心不忍啊。
红锦和绿柳不敢去捂男人的嘴,吓得捂住了自己的嘴。
荷花妹妹惊恐的看向李庭峰,她既同情这一家人,又为男人冒犯皇帝哥哥感到愤怒。
虽然在没有谋面前,坊间传言和她自己也认为这个后主是个“半瓜精”,但经过几天的接触,她不但否定了他的愚蠢,还为他的仁爱和担当由衷的骄傲。
“你说得对,后主就是一个“半瓜精”,匡扶汉室是皇家的大事,安居乐业是百姓的大事,匡扶汉室的最终目的也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统一,迟早还是会分崩离析”。
李庭峰一点也不生气。
男人骂的是阿斗,又不是自己。
当老百姓已经苦到不想骂人时,那他们就只有起来反抗了。
“死人!你在说啥子哦”?
病艾艾的妇女一把抓住男人的手臂,阻止他再说下去。
就算她大字不识,也知道非议皇上是死罪。
“大婶没事,天高皇帝远,那个“半儿寡”(四川话,类似瓜娃子的意思)皇帝是听不到的”。
李庭峰笑呵呵的调侃道。
男人和妇女对李庭峰的调侃倒是无以为意,他随行的七个人却吓了个半死。
“半儿寡”这个词,在蜀地的民间都是很恶毒的骂人话,用在皇帝身上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偏偏还是皇帝在老百姓面前自己骂自己。
“你觉得官府该咋个做,你们的生活才会好起来”?
找不到老百姓穷苦的症结,李庭峰又不可能每天送肉给他们吃。
“公子太会洗刷人了嘛!官府不让我们做这做那,就求神拜佛了,我们那还敢妄言让官府做啥子”。
男人这一辈子在“甲长”(相当于生产队长)面前都没把话“抖”清楚过,今天在阿斗这个皇帝面前居然侃侃而谈。
“首先得有良田啊,在山坡开荒只能种点蔬菜,没有良田就没有五谷;其次要少赋税,我们本来产出就不够,再一征一纳,我们还剩个屁啊?第三得放开商贾交换,我提着两只野兔到集市上去交换油盐,顺利都需要一天一夜,如果有商贾上门交换,我不就节约时间了吗”。
均田地、免税赋、鼓励商业,历朝历代中兴的政策,连小老百姓都知道,统治者咋就办不到呢?
“大叔,今晚我们就不叨扰你们了,留点大米和熏肉给孩子们,等你们日子好过了,我再来做客”。
呆不住了,等不及了。
靠近平原的丘陵地区,老百姓的日子都这么苦,再往里边走,肯定更苦。
农民出身的李庭峰,第一件要做的就是为农民办点实事。
李庭峰的匆匆离去,没有给四个孩子留下遗憾,因为他留下了一大袋米和一大块熏肉。
一路上,李庭峰眉头紧皱,沉默寡言。
四名亲兵护卫无话可说,红锦和绿柳想说不敢说,荷花妹妹不晓得说啥子。
紧赶慢赶,在晚餐时间回到了黄皓安排的住处。
回到了有大批亲兵护卫的金堂河口,荷花妹妹对皇帝哥哥的人身安全放心了,但对他的心态不放心。
在山民面前笑着骂自己是“半儿寡”,回到自己人面前一言不发。
这是病,得治!
“红锦、绿柳,给我磨墨”。
尽管知道诸葛丞相现在在南蛮也是一团乱麻,但他必须及时向他阐述自己的大政方针,得到他的支持。
相父均鉴:
“盘古开天地、为民接地气,神农尝百草、惟愿百姓好”。
“天府肥沃、然百姓无可耕之地,无可种之田;蜀汉富饶、生民却上无片瓦遮雨、下无立锥挡风”。
“大富大贵集于游手好闲之辈,积贫积弱累在克勤克俭之民”。
“先主遗愿、断不敢忘,民本民生、立国之殇,今当改政、富民强蜀”。
“均田免赋、还民生息,民富军强、万世不亡”。
“夺于豪强、归之梓桑,虽矛盾易生、然功不可没”。
(梓桑,即桑梓,意思是当地人)。
“阿斗亲历、民情可泣,于民有愧、当政难寐”。
“相父爱民如子,当能扶善遏过,助禅一臂之力”。
为了更形象的表述自己看到的民情,李庭峰还借用了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诗——《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就凭最后这首诗,诸葛丞相也不会再认为自己是个“半瓜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