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猜灯谜
子奇和小贝来到街上,早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锣鼓声响成一片,有的在远处,声音沉闷、飘渺,像雨前远方的雷声;近处的锣鼓干脆利落,震的人心头抖动,像大口咬苹果的声音,能听出甜味儿。
锣鼓的队伍从正街的南头向北一路表演下去,到了大十字,接受领导的检阅。在大十字西南角,临时搭建了主席台,领导们坐在上面。
子奇和小贝拐进老街,子奇说:“咱俩吃个快餐吧,晚上再吃元宵。”小贝说:“那就一人吃个肉夹馍吧。”
两个人拿着肉夹馍,边吃边在街上挤着看锣鼓表演。到了大十字,他俩停下来,小贝说:“这是汇报表演区,咱在这儿多看一会。”
十字的人特别多,每个人都踮着脚尖,伸长脖子向里看。子奇个子高还好,小贝看着就有些费劲,不停想蹦起来看。子奇说:“我把你抱起来吧。”小贝看看周围,好多大人都把孩子抱起来,也有小伙子把姑娘抱起来看的,就二话不说,把手搭到子奇的肩上,子奇就势把小贝抱了起来。嘴里还说着:“抱娃嘞。”周围几个女生看着小贝抿嘴笑,小贝一只手捂住子奇的嘴,也不说话,忙着往十字里面看。
锣鼓队到了十字跟前,都会停下来,只让一支队伍到十字中间表演,表演完毕,领导会向他们赠送锦旗。
小贝让子奇抱着,看得真切,她不停地向子奇进行现场解说。“秦城镇的锣鼓来了,张家营的古乐来了,哎呀,我们学校的锣鼓队好像也快排到了。”其实,子奇也能看见。
子奇更注意拿锦旗上的题词,刚才看到的是‘响彻云天,’这会又有一面锦旗,上面绣的是‘声闻于天。’子奇念着,对小贝说:“这锦旗上的题词倒挺有味道的。“小贝没吭声,倒是使劲往下溜,子奇怕小贝看不到,就使劲把小贝往高抱。小贝急乎乎地说:”下来,下来,我们学校的近了。我班主任看见我了,盯着我看呢。“
小贝下来,拉着子奇说:“等我们学校的锣鼓队过去。“子奇笑着说:”这么多人,谁能看清你呀!“小贝有些扭捏地说:”我班主任绝对看见我了!“
子奇没法,只能和小贝往前走。前面仍然是人山人海,而且多了摆摊的;有卖小吃的,套圈的 ,杂耍的,竟然还有卖药的!
子奇一眼看见了父亲和那个马阿姨!马阿姨手里拿个药袋子蹲在地上,嘴里不停吆喝着:“治腰疼、腿疼、关节炎,好药大家都来看一看了。“父亲在当‘诱子’,在一旁问:”大妹子,你这药我上一次用了效果还不错,我再买两副,你算便宜点吧。“马姨说:”你用过我的药啊?用过你就知道,我的药好吧?“父亲点着头说:”是不错,就是有点贵啊。我再买两副,你给算便宜点吧。“马姨装作生气的样子说:”你看你这老哥,药既然好,怎么能还便宜呢?那有些人卖假药,那是便宜,但能治你的病吗?“父亲装作顿悟的样子说:”知道,知道。给我再拿两副。再一个,你这一天像个野人,到处游荡呢,人想买你的药的时候,哪里都找不到你人!“马姨说:“那你就一次多拿几副,我这药不怕放。”
旁边有围观的人问父亲:”这药真能治腰腿疼,关节炎?“父亲伏在那人耳边说:”确实有效,就是有些贵。一副要好多钱。不过确实效果还可以。你要买的话,咱让她给咱便宜点。“父亲说着用手扒拉着袋子里的药,对马姨说:”你看,你这药确实也可以,现在这兄弟也买,你给我俩算便宜点。“那人也说:”就是,你算便宜点我们就买了。“马姨问道:”我这么好的药,货真价实,从来都没便宜卖过。“父亲装作央求道:”我俩多买点,你给算个半批发价。“马姨皱皱眉,嫌弃地看了看父亲:”看你说的可怜的,这样吧,你俩买几副?“父亲说:”你算200元一副,我买五副。“又扭头对那人说:”咱俩都买五副吧,让她给咱便宜点。“那人说:”我只带了三副药的钱。“父亲对马姨说:”你看,我俩把口袋都腾空了,你就按200元一副卖给我们吧。“马姨叹口气,鄙夷地看着他们俩个说:”你俩就把钱省下来给老婆娃割肉包饺子,亏都让我一个人吃了。是这,“她抬头扫了一眼围观的群众,说:“围观的这些人,谁还要我这药?要的人大家举一下手。”一下子有五六个人举起手来。
旁边一个老太太说:“我们都说农村人,没有那么多钱,你再便宜点。便宜了肯定买的人更多,你就当薄利多销嘛。”围观的人也都帮腔:“你这妹子要会做生意呢!便宜点大家都买几副。”
马姨装作无奈地用河南话说:“哎呀,你们这里的人可真会讲价,这是想让我老婆子赔钱呢!——是这,要的人多了就一副药按一百八算。”
一个围观的小伙子大声说:“你一天到胡卖的啥呢?!中药一副药哪有这么贵,一百块钱一副都贵,你还卖二百呢。”
父亲抬头看看小伙子,笑着说:“人家这药不是一般药,确实好!”又对围观的群众说:“我有啥说啥,就凭良心说话。”
马姨大声说:“我这药是祖传秘方,里面有好几味名贵药材呢!好不好,用过的人都知道。”
父亲打断马姨的话说:“没人说你的药不好,你就再便宜点,这些人就都买了。——一百五十元一副,行的话我们就都买了。”他站起来挥着手,对大家说:“一百五十元一副咱就都买了,好不好。”大家都附和着说:“行,一百五就买了。”
马姨叹了口气说:“行,挣不挣钱的,就当为乡党们服务了。”
父亲带头买,周围的人都跟着买了药。有的两副,有的三副,
父亲买了五副药。很快,马姨袋子里的药就卖的差不多了。
子奇拉着小贝就走,小贝笑着说:“你以前卖药也是这样的吗?”子奇尴尬地说:“我卖的是真药。”
相对于白天的喧嚣,晚上的街道安静了许多。人们大都要在家里吃过年的最后一顿团圆饭,当然,少不了吃元宵。
子奇和小贝看完锣鼓大赛回到家,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兰兰他们还没回来。小贝说:“这帮人比咱俩还能逛。”
子奇下午遇见了父亲,他想,父亲晚上会回来吧;又一想,有马姨在,应该不会回来。他到厨房转了一圈,发现案板上放了两包元宵——肯定是父亲回来过了,而且肯定晚上不会再回来了。
子奇从厨房出来,对小贝说:“看来,这院子今晚又是咱两个团圆。”小贝说:“咱俩还是快一点,一会就去看灯展去,还能猜谜呢。“
两个人进了房子,子奇把炉子生旺,烧了水,泡了茶,俩人围着炉子烤火。小贝说:“还是房子里暖和,真想多待一会儿。“子奇说:”一年一次的灯会,可不能错过。咱俩准备几个小菜,再吃几个元宵,就出去看灯。“小贝笑了,摆摆手说:“咱俩都成饭桶了,成天就想着吃!这样吧,咱歇一会,喝杯茶,就去看灯展,看完了再吃饭。”子奇伸手捏了一下小贝的脸蛋,笑着说:“把你饿瘦了可咋办呀?!”小贝调皮地吸了一口气,把肚子一缩,整个人也小了一圈,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要瘦成这样才好呢!”子奇哈哈大笑道:“那行,就饿你一会吧。”
两人在家歇的差不多了,就到街上来了。灯展在正街上。整条大街的两边,都挂起了各式的灯笼。在夜色中,点亮的灯笼映出各种造型,有人物的,有动物的,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的。这些灯笼有的亮,有的暗,有的忽明忽暗,都和主题配合的完美无缺。
在路边的树上,拉着绳子,绳子上挂满了灯谜。人们三五成群地赏着灯,评论一番,完了再猜一回灯谜。猜中了,就高兴一回,还有小礼品;猜不中,就抓耳挠腮,埋怨自己谜语知识太少。
子奇和小贝一路看灯,一路猜谜,也是乐在其中。
子奇猜谜不行,全靠小贝了。在一个像城堡一样的大型灯前,小贝拉着子奇去猜谜。这家的谜语还真不少,谜语写在红纸条上,挂在绑在树上的绳子上面。小贝看了看,把会的撕下来,拿到手上,子奇个子高,在旁边帮忙。猜谜的人越来越多,好猜的大家都抢开了。
小贝拿了五张,和子奇到旁边核对。第一个是: x月随x归(打五言唐诗一句)。子奇随口说,这不是山月随人归嘛。小贝笑着说:“这是猜谜,不是填空。谜底肯定没有谜面上的字。”子奇说 :“这谜面上缺一个山字和一个人字。缺山少人?这也不是诗呀。”小贝得意的说:“我刚才看到就猜出来了。这是不是山字空着呢,人字不见了呀?所以谜底应该是:空山不见人。”子奇伸出大拇指说:“高!”子奇把这个拿着,又看第二个谜语:疑是地上霜(打一字。)“这个又是什么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只知道这句。“小贝说:”对,你就给咱背诗就行。这个谜语就要前面的‘床前明月光’呢。“子奇疑惑地问:”这和床前明月光有什么关系呀?“小贝说:”这个谜语制作的方法叫承上启下法,谜面是这一句,其实谜底再前一句呢。床前明月光,床前是广,明月光是日。因此,谜底是旷课的旷字。“小贝说的头头是道,子奇听的云里雾里,但还是觉得小贝猜谜太厉害了。子奇又拿出第三个谜语:四川(打一国名。)小贝随口就答:”古巴。“子奇拿出第四个谜语:明有一个,暗有两个(打一字)。不等小贝开口,子奇自己答道:“这个是日字。明有一个日,暗有两个日,所以是日。”小贝笑道:“厉害呀,也学会了。”旁边猜谜的人也有厉害的,说的也是一套一套的;也有不太会猜的,把谜语撕下来,拿到手上,半天猜不出谜底,想问别人又不好意思的。
子奇和小贝在那儿讨论的热火朝天的,一看就是懂行的。有两个女生模样的拿着两张谜语,半天猜不出来,悄悄问小贝说:“帮忙看下这两个谜底是啥?”小贝点点头,看着她们的谜语说:“‘三只狡兔’打一字。哦,哦,狡兔三窟,三只就是九窟。九窟就是九穴,是一个究字。”那女生又让看第二个,小贝看了,谜面是:人残心不残(打一字)。小贝对女生说:“你看,人残就是不是全人,心不残,就是心是完整的,两部分加起来,就是谜底了。”那女生猛然醒悟似的说:“谜底是必!没错。”还没等小贝肯定,就拉着同伴蹦了起来。两个人高高兴兴地去兑换奖品了。
子奇说:“看看咱的最后一个是啥?猜完咱也兑奖去。”第五个谜面是:牛过独木桥(打一字)。小贝笑道:“今天怎么全是字谜了!这个简单,你应该能猜出来吧。”子奇想了半天,说:“生,谜底是生。最底下一横是独木桥。”小贝拍拍子奇的脸说:“有进步呀。”
兑完奖品,子奇抱着奖品和小贝继续沿着街道往前走。子奇问小贝:“你猜谜怎么这么厉害?“小贝说:”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爸就给我买了一本灯谜制作的书,监督我看完,还考我了。“子奇说:”怪不得这么厉害!“小贝摸着子奇的头说:”和你写字一样。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厉害。“
他们说笑着,看到喜欢的灯会停下,然后品评一番;也会再看看谜语,但不会再和游人抢着去猜了,小贝说,要把机会也给别人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