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有趣的成语 > 第651章虎视眈眈

第651章虎视眈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651虎视眈眈

    形容恶狠狠地盯着,凶狠贪婪地看着,形容贪婪地盯着,等待机会。

    出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据说在古代,有一只老虎经常在山脚下的小村庄附近出没,村民们都非常害怕它。有一天,一个勇敢的村民决定要杀死这只老虎,于是他设下了陷阱。其他村民们都很担心他的安全,但他坚持要这么做。几天后,他成功地捕获了这只老虎。但是,当老虎被抓住的时候,它还是恶狠狠地盯着村民们,让村民们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这个成语就流传至今,用来形容恶狠狠地盯着别人,等待机会的行为。

    形容那些贪婪、凶狠、等待机会的人或行为。例如:“他虎视眈眈地看着那块肉,好像要一口把它吃掉。”或者“他们在市场上虎视眈眈地寻找机会,准备大赚一笔。”

    652眈眈相向

    眈眈:注视的样子。两眼注视,对着干。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一日,大狼闻有物负豕去,窥之,见小狼卧其中,意将代去。又顾大狼已在二豕之侧;于是中道而返。眈眈相向并蹲。”

    形容两个人或两个团体之间的对峙或对抗状态。例如:“他们两个眈眈相向,气氛十分紧张。”

    653向壁虚造

    向壁虚造,亦作“向壁虚造”。语出《庄子·人间世》:“法先王,顺礼义,以人情为本;今我即古,古即我,何以师之有?天下多故,名士众矣,穷通多端,情状万殊,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郭象注:“皆真士自美之言,所非可以言定者也。而世不悟,故向壁虚造,曲成规辙者皆师之矣。”意指对一些事物不能不讲究事理而死搬硬套。

    形容那些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目标或者死搬硬套的人。例如:“他这个人就是喜欢向壁虚造,明明没有什么背景和能力,却总是想着一夜暴富。”或者“他做事总是向壁虚造,不讲究实际情况,结果常常犯错。”

    654造谣生事

    制造谣言,无事生非。出自《庄子·盗跖》:“今富人,耳营钟鼓筦弦,口欲呕仁义,志便若是,使天下一人人海治棘刺手,不难;使天下棘刺人海治棘刺手,难。” 造谣生事的人往往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谎言,以挑起事端,引起混乱。例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造谣生事之徒的挑拨,一定要保持警惕。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柳下跖的人,他以盗匪为生。他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极度不满和反感。于是,有人开始制造关于他的谣言,说他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大盗。这些谣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和不安。

    后来,孔子弟子柳下惠出来为柳下跖辩护。他说:“柳下跖的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规范,但他并不是那种无恶不作的人。他只是被误解了而已。”

    然而,那些制造谣言的人并不善罢甘休,他们继续散布关于柳下跖的谎言。柳下惠没有办法,只好去找盗跖本人,希望通过与他沟通来解决问题。

    当柳下惠见到柳下跖时,他发现这个人并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无恶不作的大盗。相反,他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柳下惠向柳下跖解释了社会上对他的误解和谣言。柳下跖听后非常感动,决定去向社会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想法。

    经过柳下跖的努力解释和沟通,社会上的人们开始了解他的真实面貌。那些制造谣言的人也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最终,柳下跖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接纳。那些制造谣言的人则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成语“造谣生事”便由此而来,它形容那些故意制造谎言、无事生非、挑起事端的人。

    655事不宜迟

    事情不应该拖延,应该立即行动。

    出自《周礼·天官·小宰》:“事不可留者,要及时。”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接到国王的命令,要他去修建一座高台,作为军事储备。管仲接到命令后,没有立即动工,而是先派人去调查高台的位置和地形,并计算出需要多少人力和物资。他觉得高台不应该建在那个地方,于是向国王提出了建议。国王听了管仲的建议后,取消了修建高台的计划。

    使用例句:我们应该事不宜迟,立即开始准备这项任务。

    656迟疑不决

    形容犹豫不定,无法决断。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曾多年流亡在外。他的金银财宝、车辆马匹都被夫人文姜和叔齐两兄弟拿走,他几乎一无所有。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他回到晋国继承王位,称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夫人文姜和叔齐两兄弟前来请罪。重耳陷入迟疑之中,不知道该如何决断。

    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例如,“他迟疑不决地站在门口,不知道该不该进去。”

    657决一雌雄

    比喻决定胜负。

    楚汉相争之际,刘邦和项羽在广武山隔涧对峙。项羽屯兵于敖仓,刘邦屯兵于成皋,双方相持不下。刘邦想要与项羽决一雌雄,结果被张良等人劝住,最终放弃了与项羽直接交锋的决定。后来刘邦采用了其他策略,最终击败了项羽。

    形容战斗、比赛或者竞争等场合中,表示最终要分出胜负或者高下。例如:“这场比赛将决一雌雄,胜负将决定谁能够晋级下一轮。”

    658雄才大略

    杰出的才智和宏大的谋略。形容具有出色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出自《汉书》,描述汉武帝刘彻。刘彻是汉朝的一位杰出皇帝,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推行文化教育,扩大疆域。他的政策不仅使汉朝得以繁荣昌盛,而且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基础。因此,后人评价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形容具有出色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尤其是领导者或政治家。例如:“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领导人,带领国家走向了繁荣昌盛。”此外,在形容一个人的才能和谋略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例如:“他的想法非常有雄才大略,让我佩服。”

    659略见一斑

    大致看到一部分,斑:斑点,引申为情况的一部分。比喻大致看到一部分情况,并不能看到整体或全部。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成语故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字也很有名。有一次,他去拜访谢安,谢安是当时的名人之一,他正在家中接待客人。王献之在客厅里等了很久,谢安才出来接见。王献之把他的字拿出来给谢安看,谢安指着其中的一个“牛”字说:“这个字写得很好!”王献之听了很高兴,于是他继续向谢安展示他的字。谢安又指出了其中的几个字,说它们也很好。谢安对王献之的字赞不绝口,但是王献之却并不满足。他说:“你对我的字只是略见一斑,并没有完全看到我的水平。”谢安听后笑了笑,没有说话。

    使用例句: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略见一斑他的才华和思想。

    660斑驳陆离

    斑驳:色彩杂乱的样子。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形容色彩繁杂,参差不一。

    出自战国·楚·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驳陆离其上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屈原被楚王放逐,他每天在山林里呼喊,希望能唤醒楚王。一天,他遇见一个仙人,仙人劝他离开这里,他说这里斑驳陆离,是个神仙居住的好地方。后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色彩繁杂。

    形容色彩繁杂、参差不一的事物,如文物古迹、建筑物等。在写作中,可以用它来形容色彩斑斓、引人入胜的场景或物品。例如:“这座古建筑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但依旧保持着斑驳陆离的色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