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有趣的成语 > 第561章流言蜚语

第561章流言蜚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561流言蜚语

    没有根据的谣言和诽谤,对某人或某事的恶意中伤和诽谤。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范进的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但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参加科举考试。一些富家子弟为了嘲笑他,故意传播关于他的流言蜚语,说他偷了他们的钱。这些流言蜚语让范进备受屈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恶意中伤和诽谤,也可以用来形容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传闻。流言蜚语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于描述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传闻。我们应该避免传播流言蜚语,以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562语惊四座

    形容说话或发言非常出色,震惊了全场。

    出自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淳于棼的人,一天喝醉了酒,躺在院子里睡觉。突然,他被一群人叫醒,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被告被邀请参加宴会,并在宴会上发表了一番言论,语惊四座,赢得了众人的喝彩和尊重。

    形容那些在某些场合发表出色言论、展现出卓越才华的人。它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非常出色,震惊了周围的人。例如:“他在会议上发表了语惊四座的演讲,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563座无虚席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人数很多。

    源于《晋书·王浑传》。据说在三国时期,魏国的王浑在治理寿春时,极力推行德政,收买了当地民心。后来,吴国派遣军队进攻寿春,但因为王浑治理有方,使得吴军无法攻克。吴军只好退兵,当地民众为了庆祝胜利,纷纷赶来观看。由于来的人太多,王浑只好在城南的堂上安排座位,让民众有序地入座。座位不够用,很多人只能站着观看。这时,王浑的下属建议把城南的围墙拆掉,让民众进来观看。王浑却不同意,他说:“我不能因为这次胜利而伤害民众的利益。”于是,他命令士兵在广场上搭起帐篷,让没有座位的人在帐篷里观看。

    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人数很多,没有空着的座位。也可以用来形容会议、演出等场合的火爆场面。

    今晚的音乐会票已经全部售罄,整个音乐厅座无虚席。

    564席地而坐

    把臀部放在地上坐着,形容古代或野外生活或艰苦的生活。

    在古代,人们常常不使用椅子或凳子,而是直接把席子或草垫放在地上,然后坐在上面。这种习惯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包括中国和日本等国家。因此,席地而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坐姿,也成为了许多古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形容古代或野外生活,也可以用于形容艰苦的生活。例如,“他们一家人过着席地而坐的生活,十分艰苦。”或者“在野外露营时,我们常常需要席地而坐。”

    565坐井观天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出自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青蛙住在井底,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有一天,它突然想到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它跳出了井口,结果发现天空原来是非常宽广的,比井口大得多。

    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有限的人。例如:“你不能总是坐井观天,应该多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

    566天经地义

    经:规范,常规;义:正理。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被齐庄公宠信,在齐国专权。齐庄公偏爱小妾棠姜,还打算把崔杼封到靠近棠姜的城邑。有人劝阻他,说:“难道你把崔杼封在棠、洒二邑,也不怕天下人议论吗?”齐庄公说:“我宠爱他,他又有功,要封他土地,难道这也有罪吗?这并不是人事而是天事啊!现在有日、月、星辰、江山、土地、五种礼制,都是上天所定的。现在我偏爱棠姜,准备把她嫁给崔杼;要封崔杼为上卿,也是天意。有什么比天还大?而你们却还要反对!”成语“天经地义”即由此而来,比喻理所当然的事。

    常用于指理所当然的事。例如: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567义薄云天

    形容某个人非常有情有义,正义之气直冲云天。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叫关羽,他因为不满当地官员的横行霸道,决定为民除害。他虽然知道这样做会惹来麻烦,但仍然毫不畏惧地行动。他的义举感动了当地的百姓,人们纷纷为他送行。当他被官兵追捕时,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提供帮助,让他成功地逃脱了官兵的追捕。关羽的义举感动了天地,被后人尊为“关公”,成为民间信仰中的一位神祇。

    形容有情有义、正义感强烈的人或事物。如:“他的义举义薄云天,令人敬佩不已。”

    568天下为公

    人人享有公权,公正无私。

    在《礼记》中,孔子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中,公共利益应该高于一切,君主应该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自己的私利为重。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人物都体现了天下为公的精神。比如,唐朝的李世民就是一位以天下为公的君主。他曾经说过:“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他是皇帝,但他并没有把国家当作自己的私产,而是把它当作公共的利益来对待。

    用作谓语、定语和宾语。例如:在这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公共的利益,这就是天下为公的表现。

    569公而忘私

    比喻一心为公,不考虑个人利益。

    这源于《汉书·贾谊传》,原文为“为人臣者,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名叫祁奚的人,他为人正直,忠诚于国,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曾经在晋悼公面前推荐过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高级官员。后来,解狐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晋悼公的赏识和重用。祁奚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公而忘私”的典范。

    形容那些为了公共利益而不顾个人得失的人或行为。强调某个人或行为的伟大和崇高。例如:“在这次地震救援中,许多志愿者公而忘私,不顾个人安危,奋斗在第一线。”

    570私心杂念

    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求而产生的各种想法和欲望。其中“私心”指的是个人的欲望,“杂念”则是指各种不同的想法和念头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绪不宁,无法集中精力。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王莽的人,他想要篡夺汉朝的皇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势力,表面上却装作非常忠诚的样子。但是,他的野心和私心杂念逐渐暴露出来,最终他的阴谋被揭穿,被人们所唾弃。

    形容一个人心中充满了个人欲望和各种想法,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例如:他最近总是心不在焉,我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私心杂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