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有趣的成语 > 第551章道尽途穷

第551章道尽途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551道尽途穷

    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在古代,有一位君王,他因为过于宠信一位奸臣,导致国家变得非常混乱。这位奸臣利用各种手段骗取君王的信任,掌握了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最终,这位君王因为失去了民心和正确的判断力,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形容那些已经走到了绝路、无法再继续下去的人或事情。例如:“他现在已经到了道尽途穷的地步,再也没有任何希望了。”

    552穷途末路

    穷途:处境困窘的道路。末路:路的尽头。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无办法的时候。

    古时候,有一个人迷了路,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看见三条路,一条是直通大路的,一条是通向小村庄的,一条是通向深山老林的。他不知道该往哪条路上走,走来走去还是回到了同一个三岔路口。 这时,一位老人经过这里,他问迷路的人原因。迷路的人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老人,老人告诉迷路的人:“你先在这等会儿,我去前面看看有没有人回来,好给你打听一下路。” 迷路的人等了很久,还不见老人回来。这时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也是迷了路的,他问迷路的人前面有什么情况。迷路的人说:“我刚才遇到一位老人,他也是迷了路的,他让我在这儿等会儿,他去前面看看有没有人回来,好给我打听一下路。” 那个人听了后说:“我也是迷了路的呀!前面是一条死胡同,我们还是往回走吧!” 迷路的人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知道前面是死胡同,你刚才为什么不早说呢?你应该早点告诉我呀!” 那个人听了也很生气地说:“我刚才不是告诉你了吗?你为什么不早问我呢?要是我刚才问你,你早就知道前面是死胡同了呀!” 两个人争吵不休,谁也不肯让谁。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也是迷了路的。迷路的人和另外两个人都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这个新来的人。新来的人说:“我知道前面是死胡同,但是我还知道另外一条通向大路的道呀!” 于是三个人一起朝新来的人所指的那条路上走去。

    多用于形容人的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无办法的时候。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553路不拾遗

    路上没有人会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品行高尚。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村民们都非常诚实和善良。当他们发现路上的东西,比如钱包或贵重物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归还给失主。在这个村子里,路不拾遗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即使夜晚很黑,村民们也会在路上捡到东西并归还给失主。这个故事表明了人们在社会中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和责任感。

    形容一个社会或团体的道德风尚高尚,或者形容人的品行高尚。例如,“在这个社区里,人们的行为举止非常文明,可以说是路不拾遗。” 或者 “他的品格高尚,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会路不拾遗。”

    554遗臭万年

    死后恶名流传,可延续万年。形容死后留下恶名,永远被人唾骂。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人,他为官清廉,从不接受贿赂。在他临终前,曾留下遗嘱,要求子孙不要接受贿赂。他说:“保身、保家、保家族,不义之财不可取。若非廉洁之身,留下臭名流芳百世;若有清白之身,何惧遗臭万年。” 杨震的这种高尚品质深深地感动了后人。

    形容那些做坏事的人,即使死了也不被人原谅和唾骂。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因为某种行为而受到长期的谴责和唾骂。

    这个贪官已经遗臭万年了,即使他现在已经死了,人们还是不会原谅他的罪行。

    554年幼无知

    年纪轻,没有经历过很多事情,缺乏经验和判断力。

    春秋时期,齐景公带同晏婴、弦章出城打猎。吩咐宫人守好国门,才离开京城。他们到东北边境时,遇到晏婴的同族,名叫晏弱,也是当朝的相国。晏弱见几年来齐国的朝政混乱,忧心仲忡,得知景公打猎不带相国,他认为景公荒淫腐败,不可救药,就对景公说:“您年幼无知,国君的宠臣梁丘据又善于奉迎拍马。这种局面若不及时加以纠正,齐国的政权不久将被架空。”景公听了晏弱的话后,决心整顿朝政。后来,齐景公在位58年,他选贤任能,改革内政,使国家强盛起来。

    形容一个人年轻、没有经验,容易轻信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后果。

    形容一个人缺乏经验和判断力时,例如:“他还是个年幼无知的少年,需要多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

    555知人善任

    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并放手使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知人:对人才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能够从人的性格、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善任:能够根据人才的特点和特长,合理地安排其职务和职责,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曹操是一位非常有眼光的领袖,他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在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郭嘉的人。曹操经过深入了解后,认为郭嘉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于是他任命郭嘉为谋士,并给予了高度的信任和重用。郭嘉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并能够合理地使用他们,才能取得成功。

    形容那些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人。这些人通常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准确地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和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合理地安排其职务和职责。此外,“知人善任”也常常被用来鼓励人们要善于发现和使用身边的人才,以共同取得成功。

    556任劳任怨

    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形容人不怕劳累和抱怨,能够承担责任和承受困苦。

    古代有一个农夫,他的妻子经常抱怨他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劳累却得不到什么好处。农夫听了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他的妻子问他为什么不怕辛苦劳累,农夫回答说:“我只是任劳任怨而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怕辛苦劳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形容那些不怕劳累、不抱怨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默默付出的人。例如:“他在公司里任劳任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或者“他在农村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值得我们学习。”

    557怨天尤人

    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出自《论语·宪问》。春秋时期,孔子在游历各国时,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有一次,他被困在陈国,与弟子们失散,自己险些丧命。但孔子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认为自己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努力克服。他说:“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形容那些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一味抱怨外部环境的人。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具体情况,不要把所有的失败和挫折都归咎于外部因素。

    558人浮于事

    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浮于事,工作分量不够。

    古时候有一个小国,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下令每天给监狱里的犯人提供大量的食物和饮料。然而,由于监狱里的囚犯人数过多,食物和饮料的供应量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有一天,国王又下令给每个囚犯发一件新衣服。但是,由于囚犯人数过多,新衣服的数量也超过了需求。这时,一个聪明的官员向国王建议:“陛下,我们人浮于事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我们应该减少囚犯的数量,让他们有更多的事情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我们的资源。”国王听从了他的建议,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最终解决了人浮于事的问题。

    形容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浮于事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资源的浪费。在用法中,可以通过添加修饰语来进一步说明情况,例如“严重人浮于事”、“极度人浮于事”等。

    559成语:事无巨细

    解释: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故事: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病逝后,后主刘禅面对蜀汉的烂摊子,并没有雄心勃勃,而是听信谗言,贪图享乐,每天只顾寻欢作乐,把国家大事都抛到九霄云外。曾经有人给后主刘禅上书,其中写道:“丞相在世时,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而现在……”

    用法: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处理事情的态度,表示无论大小都要认真对待。例如,一个尽职尽责的领导会事无巨细地处理工作。

    560细水长流

    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

    从前有个财主,他看到自己家的用水量很大,于是就想着节约用水。他请了一位管家来管理家里的事务。管家很负责任,每天都会记录家中的用水量。有一天,管家告诉财主,最近家中的用水量减少了。财主问为什么,管家说:“我用了一个方法,每天把家里所有的水龙头都开一小口,让水流慢慢地流出来。”财主听了非常高兴,称赞管家想出了好办法。从此以后,家里再也没有缺过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细水长流。比如在用水、用电、用纸等方面要节约,不要浪费。此外,在做事时也可以用细水长流的方式来保持持久的动力和耐心。比如在学习上要每天坚持一点,不要一下子学太多;在健身方面也可以每天锻炼一点,不要一下子过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