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端阳角黍
五月初一开始家家户户便开始着手准备过端阳节,此等热闹姜顺宜怎么能错过。以往流浪之时见别人家过节总是羡慕得很。如今,在白家村也算是有了一个家,自然是过完节再远行。
姜顺宜起了个大早,生怕家里两位老人机把她落下不带上她去集市采买。只是她起得再早也扑空,家里一个人都没有。
姜顺宜只得挠挠头。“人都去哪了?”边自言自语边往后院去,准备喂鸡,给院子里的花草浇浇水。而终于等到门外一阵嬉闹的声音她就知道有人回来了。
只见四人手里皆拿着一大堆东西,想也知道是为节庆准备的。
“昨夜不是说好的要一起去采买,怎的就把我一人留在家里?”
四人却只是互相对望笑意盈盈。
“姐姐,我们给你准备了礼”小松开口想说话却被扶青捂住嘴。
“礼物?”姜顺宜一听就消气了,原来是想给自己准备礼物。她抿着嘴一下转身不想那么快知道惊喜是什么,捂着眼睛就往屋里跑。
“顺宜快来,准备包粽子了!”宋大嫂喊道。
“诶!来了!”姜顺宜给足他们时间把送给自己的礼物收起,想必是要到节日当天送她的,她自然也很享受被人重视的感觉。
“你说从没在家过过节,这次端阳咱们就好好过。先包粽子,一会还需得插花。还有这五彩长命缕,孩子们都得带上。”魏大娘话毕将五色彩丝带在姜顺宜的手上。
“可这是孩子们的玩意儿,我就不必了吧。”姜顺宜虽嘴上如是说,心里却高兴,看着自己手上的丝绳和小松手上是一样的,感觉自己也是这家人的孩子一般。
“你看着不过十五六的样子,虽出身早可也总归是个孩子,在外闯荡不容易,小小年纪一副大人模样看着也是让人心疼。你看我这孙子,也快幼学之年了还在这儿疯玩疯跑。”宋大嫂道。
“要不我说还是孙女儿好,只是我们两家都是那孙子的命。若是有个像顺宜似的孙女我可高兴坏了。”魏大娘也是极喜欢姜顺宜的。
“那以后我便喊两位祖母奶奶好了。”姜顺宜顺势坐在院里的桌前也开始包着粽子。
“那可好,以后就是咱们的孙女,小松也多了个干姐姐。”
三人的笑声让院子多了一丝热闹气息。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可奶奶们怎的忘了我?”扶青拿着扇子缓步走近。
“你这都弱冠之年了怎么还来凑小孩子的热闹?要是一直未离家我看怕是早就当爹了。”魏大娘笑道。
“他一道士,当什么爹呀?”姜顺宜瞟一眼觉得好笑。在她眼里道士和和尚也没什么不一样。
“道士怎的了?不是早就跟你说过,我是火居道士,能吃荤腥能喝酒自然也可以娶妻生子喽!”扶青坐在姜顺宜一旁,甚至还拱了她一下继续开口:“怎的?该不会以为我是个道士就抑压着你的情感不敢逾越雷池吧?”
“你有病吧!”姜顺宜抽起手边的粽子叶就往他头上甩,却根本不解气。“你个臭道士,胡说八道你看我不在你的粽子里加浆糊让你永远说不出话,开玩笑到你姑奶奶头上了?”
“饶了在下吧姑娘,在下孟浪,求姑娘别打了。”
“不打就不打,我还怕这粽子香叶沾上你的臭气。”姜顺宜嘟起嘴继续包粽子。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真是重五好时节。”扶青以扇子轻点眼前的粽子道。
“扶青道长,这是何意啊”姜顺宜对扶青说的诗词总是感兴趣,却又听不懂,刚刚的嬉闹过去,现下却认真请教。
“这有事便称道长,无事便骂臭道士。姑娘这可不好。”扶青故意逗姜顺宜。
“哎哟,以后不骂你了,快说快说。”
“这是杨无咎一首词中的一句,原文是: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扶青唱得好听,但姜顺宜却还是不懂皱着眉头,只觉得包金又泛玉不知是不是和吃的有关。
“不懂?这词的意思是在黄梅雨时节怀念旧时光,正好又到了端午包粽子,菖蒲成熟传来芳香。角黍就是粽子,包金是说当中的米粒儿如金子一般的色泽,而菖蒲是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个日子挂在门外的。”扶青耐心地解释道。
“那后面呢?后面说的意思是什么?什么老虎什么符,又有什么香粉。这能吃吗?还是这个节日还得喝符水?”姜顺宜瞪着大眼睛认真的问,倒是引起哄堂大笑。
“什么符水?”
“你们抓鬼不都让人喝么?这端阳节如此猛,谁知道会不会有鬼怪上门,喝点符水不是也正常么?”姜顺宜挑眉。
“你别当我是个道士就到处给人符水,端阳有你手上的红绳便可消灾除恶辟邪了,这就是臂缠红缕。有的孩子会在颈部等部位都缠上长命缕。因孩儿最容易受到邪恶侵袭故用此法。”
姜顺宜点点头,难怪那日小松能看见姑老爷,果然是孩子容易见鬼。但她姜顺宜也不是孩子了,不知道为何也会如此。
“这词的后面几句等到端阳那日我再和你细说。”
“为什么,我现在就想知道嘛。”
扶青入屋姜顺宜则缠着他继续说。两老对视一笑觉得稍有儿女绕膝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