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覃垕起义抗明,明朝科举制度
朱元璋称帝后,因明朝廷征民工建造宫院;征兵征讨四方;又大封王侯;又强迫茅岗司土民贡献香楠大木。
本来百姓刚刚经过战争的洗礼,很是困苦,现在又增加繁重的徭役。弄得民不聊生。
覃垕等人本来就是原来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看到此情景,对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廷很是失望。
人民怨愤的说:“赶走了一个吃人肉的元朝廷,又来了一个喝人血的明朝廷。”
于是覃垕率众联合桑植、永顺、鹤峰等“十八洞蛮”愤然揭竿起义。抗击刚刚建立的大明皇朝。
明朝廷得到消息后,朝野震荡。朱元璋闻讯,派遣湖广行省杨璟以兵讨之。
朱元璋对杨璟说:“蛮贼依仗山溪险阻,乘时窃法,出没无常。若是彻底消灭其党羽,必深入山谷,伤损士马,那就得不偿失了。如今出师到其境地追讨,只要把其击退远去,使得他们不要再骚扰州县即可。不用穷追不舍,赶尽杀绝。更应该约束麾下的将士,不要为了追求功利而轻动。”
朱元璋还是不想赶尽杀绝的,更不想为此失去刚刚得来的百姓拥戴之心及劳民伤财。
杨璟率兵到了覃垕的山寨下。
覃垕率众下山和明军进行了厮杀。
覃垕等众人都是一方百姓,怎能敌过身经百战、杀伐果断的明军,覃垕等众人很快溃败。便逃到山上。
明军乘胜追击,追至半山腰。山势高而挺拔、险峻陡峭。且看覃垕等众其山寨,三面岩险而下俯江水,只在其一面有路可走,但此路也只能通过一人。
明军不可上山灭其山寨,便收兵驻扎在山下。
覃垕率众依仗山势阻其要道据守山寨。
几天后,覃垕部众三千人下山挑战明军。被明军击败,又遁入山。
杨璟遂以重兵进逼之。
覃垕便派遣使者诈降。
杨璟没有看出覃垕是诈降,便派遣部下黄永谦往报。被覃垕所捉拿控制,由此覃垕等众知道了杨璟军的实际情况。
自此覃垕据守山寨,杨璟久攻不下。
杨璟为了长久的打算着想,便派遣人到应天府请军饷。
朱元璋知道后便遣使者见杨璟下敕令,说:“你违我言妄动而不能平贼,既已失矣,又中其诡计,以陷部将,你的智略何在?今再命参政戴德率兵助你,凡是所有的小寨一个月平之,仍要安抚慈利等处的人民,使百姓安居乐业,毋致惊疑。若再违抗朕的命令,并以潞州失利之罪惩治你。”
杨璟接到朱元璋的敕令,便督将士尽力攻之。
覃垕等众不敌,遁入溪洞,杨璟率军而回。
五月乙丑,徐达取兴元。分遣邓愈招谕吐蕃。
现在大将军徐达麾下兵强马壮,所到之处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许多的元廷残留及山寨之部众都是望风而逃或望风而降。
沂州官安时敏、精乐县丞谭章私通四大王,泄露军情被杀。
四大王,乃是元廷残留的元之宗室。当时徐达率军攻克元大都,这些元之宗室率众遁入太原静乐岢岚之地的山中。聚众结寨自固。
“四大王”以芦芽山为基地,对明朝的境地展开游击战争,不时袭扰晋北,更有甚者,还计划袭扰太原。截杀百姓人民。
这“四大王”率众出入无常,明军将领指挥邓亨率兵击杀,追至龙尾庄,四大王遁走。获其三大王脱忽的帖木儿送到应天府。
但很难全部歼灭。“四大王”还在志向复国。
五月丁酉,朱元璋诏天下守令询举学识笃行之士礼送京师应天府。
五月乙亥,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下诏说:
“朕闻成周之制,取材于贡士,就因为有贤能大才的人来治理国家,而使得国家百姓品行端正有君子之行。民风淳美,国泰民安,政教风化得到传扬。
汉唐及宋朝,科举取士,各有定制,但其只有重视词章之学,而未求六艺之全。至于前朝元,依照古人设立科举制度,待那些士人甚优,
而一些权豪要想得到官,便通过送礼、通过人情关系就能当了官。顶替了那些辛勤岁月有才能的仕途,所得官品有的在居士之上。
怀才抱德之贤,不耻并进,心甘隐居山林而不起,这样的风俗到此为止。今朕统一华夏,外抚四夷,与百姓共享升平之治。
朕所忧虑做官的德不配位,有伤我民,愿得君子而用之,自洪年三年八月为始,特设科举,以取怀材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
博古通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观其学识,品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材学出众者,待以显擢,
使中行文武,皆有科举而选,非科举无得与官。敢有请客吃饭送礼之徒,处以重罪。以朕称责求贤者之意,所有合行事宜条于后:
一、乡试会试文字程式。第一场试五经义,各试本经一道,不拘旧格,惟务经旨通畅,限五百字以上。【易】,程朱注,古注疏。
【书】蔡氏传,古注疏。【诗】朱氏传,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谷粱、胡氏、张洽传。【礼记】古注疏。四书义一道,限制三百字以上。
第二场试礼乐论,限三百字以上,诏、诰、表、筏。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第一道,惟务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
第三场毕后十日,面试。骑,观其驰骤便捷。射,观其中数多寡。书,观其笔画端楷。律,观其讲解详审。殿试时务第一道。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这也就是明朝八股文取士之初衷,不但具选拔贤才之功能,还兼备反腐倡廉、杜绝跑官买官之成效,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
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地主阶级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底层人民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不再受制于那些酒囊饭袋。此时的中原就仿佛一个火药桶,统治阶级如果不进行改革,那么必定要天下大乱,变成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
凭借这场战争,隋朝被推上了历史舞台,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拨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平民基本都是依靠科举制获得入仕的机会,拼不过身份、地位、教育,那能比拼的也只有才华了,科举制度是当时人民能够经历的最最公平的一项大比拼,只有中举才能成为统治者中得一员。
明朝是最重视科举的朝代,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朝历代。
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可以不去学院,自学成才,但是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连学院都进不了,你还想着参加科举?一边凉快去吧你来!
为啥明朝如此的重视科举,在明朝刚刚创立初,百废待兴之际,朱元璋就急令开始科举考试。
首先,是让百姓知道,只要你有才能你就来,人人平等,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当官治理一方。
最起码不能出现——“大师在田野,小丑在殿堂”的状况,让百姓看不到希望。
这个科举制度,张士诚、明玉珍、明升建立国家都实施过。这是一个朝代对民众人人平等的一个肯定。也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一种态度。
还有一点就是治理国家必须靠文官。
文官谈吐不凡、饱学之士,在民间的地位本来就高,也是笼络人心。
且朱元璋通过文人可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百姓人民甘愿受到明朝的统治。通过文人以德行和礼仪感化百姓。
朱元璋对待百姓是:“重以惩官、宽以治民”,古往今来官官相护,但治国之道还是先治官,再治民。
选取官员,朱元璋还是希望选到一些贤者之士,使得朝廷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