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那些年哪个村那些人 > 第1章 永和村的由来

第1章 永和村的由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要说永和村的由来,还得先说风干梁的由来。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山西太谷人侯拴柱再也忍不住连年的兵匪骚扰和日日挨饿的光景,一气之下,领着老婆,箩筐里担着一双儿女,千里迢迢一路向北乞讨,终于在塞北一个荒凉的地方落下了脚。

    勤快的侯拴柱夫妇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安家落户后,开荒种田,还时不时地能套些野兔、石鸡、沙鸡、半翅之类的野生动物打打牙祭,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只是,在这个只有他一家四口人的地方,住得有些孤单。

    能填饱肚皮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侯拴柱的女儿出落得像朵出水芙蓉。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女儿,侯拴柱夫妇不得不为女儿的婚嫁惆怅起来。正当两口子连日愁眉不展的时候,远隔十里外的猎人朱顺子抗着一杆猎枪来北山打猎。朱顺子看见有户人家,便走进去想讨口水喝。

    朱顺子和侯栓柱一见面,就像似曾相识的朋友,两人东拉西扯地拉呱了足有半天的时间。

    侯拴柱从朱顺子口里得知,他住的这个地方由于处在半山坡,风大水缺,当地人都叫这个地方风干梁。

    寂寞的侯拴柱在朱顺子临走的时候安顿,让子以后有时间常来他家坐坐,向他多谈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以便他更好地融入这个塞北的地方。而朱顺子则自从见了侯拴柱的女儿就已经有了主意。于是,朱顺子很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两人一来二去的,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有一次,朱顺子从北山打完猎返回时,再次进了侯拴柱的家,问起了侯拴柱女儿的岁数。侯拴柱说:“倒十六岁了,眼看到了出嫁的年龄。可风干梁这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况且我这个外地人虽说来这地方几年了,可一直没和你们本地人打过交道,想找个姑爷也很难。”而早已有了让侯拴柱女儿做儿媳妇的朱顺子,马上开始自倒亲。他说他有个儿子,今年十八岁了,长得虎背熊腰,满身的力气,也正准备物色个媳妇。他征求了一下侯拴柱的意见,侯拴柱说:“等哪天你把他领来看看。”

    满心欢喜的朱顺子临走时,给侯拴柱留下一只野兔子。

    第二天,朱顺子就把他的儿子领来了。侯拴柱夫妇一看后生,粗眉俊脸、高高大大的,挺满意,相中了。于是就把在外头的女儿叫回来,问女儿看没看对,女儿说:“我听爹妈的。”

    一桩婚事就这么定了。不过,侯拴柱有个前提,那就是他的女儿尽管啥也不要,但女婿必须得倒插门来他家。朱顺子说:“啥也不要也不合适,我也过意不去。再说了,捉个猪娃子还得几块钱了,何况一个人了。到时我给你一百斤麦子,一只羊。至于我儿子来你这儿倒插门,这个没问题。我有两个儿子,给你一个,我还有一个。”

    风干梁的北面是一座东西延绵、海拔约两千多米的大山。据说,该山属阴山山脉的一个分支。具体这座山的称谓,没有人知道。人们只知道山南的人叫它北山,山北的人叫它南山。

    大山南北,只有一条途经风干梁的坑坑洼洼的碎石小道。站在道边山口的山顶处望去,还真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而风干梁则正好座落在北山向南约二里地快要落平的地方。

    风干梁的东西两侧各不到一里的地方,分别有一条从山根一直向南,延伸到足有七、八里远的一条叫鸳鸯河河床的深沟。碰上大雨或山洪暴发时,山水就会顺着两条沟哗哗地流入鸳鸯河内。东西两条沟的中间,还有一条宽约二十米、深约十多米,将风干梁一分为二的缓坡沟。沟的上游有股不大的泉水,常年顺沟流下。侯拴柱一家的吃水,就是这条沟流下的泉水。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除了侯拴柱的两个表弟马占发和马占财也从太谷老家搬到风干梁外,从百里外迁到风干梁的还有牛家、谷家、杨家、田家等七、八户人家。这些人搬来的原因,除了风干梁地广人稀外,还有就是风干梁的地适合种麦子,来风干梁就能吃上白面馍馍。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初,随着各家儿女的另立门户,风干梁的户数也由原来的十来户,发展到二十来户。户数的增多、人口的增加,沟上游流下的泉水自然就供不过人们的需求了。于是,在侯拴柱的提议下,全村人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村中那条沟底打了一眼足有五丈深的水井。

    二十来户人家十联九亲,不是相互联姻,就是入赘女婿,甚至还有换亲的。

    一九五五年,军人出身的共产党员谷爱田辞去了区武装部部长的工作,回到风干梁当了队长。谷爱田早就觉得风干梁这个村名不好听,于是他当队长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起全村人,商议着想改改村名。

    谷爱由说:“风干梁这个名字叫起来别扭,听起来也不舒服。咱们得给咱村重行起个好听的名字。”众人也都说,风干梁这个名字人们问起来的时候,我们说得不情愿,人家听起来也不得劲。谷爱田说:“咱们村虽说户数少,但都十联九亲的,互相处得象亲哥热弟一家人。我希望咱们村永远象现在一样,有个好的民风村貌,把咱们村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敬的做法永远保持并传承下去。所以,我想了几天,觉得咱们村叫‘永和村’这个名字好。”

    众人听完,都说这个名字好,既反映了村里的现实状况,又可以警示后辈子孙。让咱们的后代一代接着一代地把咱们村的这个好风气延续下去。

    新村名定了后,队长谷爱田跑区里、上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上级给了批复,“风干梁”正式改名为“永和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