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西游之我想去西天 > 第二十一章 出兵朝鲜

第二十一章 出兵朝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于是在削藩后的第二年,朱浠马不停蹄的便开展了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税制改革。

    有见识的大臣们早就预料到了这一步,可还是有些人不满的叫嚷了起来。

    不过这些叫嚷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没见人家连朱家人都不放过吗?

    连自家人都是说杀就杀,要是真有人不开眼抱着个‘祖宗之法’来强行劝谏,真是死十次都不够消皇帝的气的。

    嗯,别的皇帝不知道,但是当今天子确实是有杀人十次的能力的,大不了杀了再复活,复活后再杀……

    随着官绅一体纳粮的施行,大明的财政才终于算是充盈了一些。但朱浠并不满足,在同一年又下令开海。

    大明其实从来没有过闭关锁国,一直以来哪怕倭寇不断袭扰也都留着通商口岸用来对外贸易,并且在口岸上设立了市舶司用来裁定商税。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市舶司的一把手乃是从宫中出去的太监,而是市舶司的税银也不走国库,反而是入了内帑进了皇帝自己的腰包。

    所以最后就招致了整个朝堂的眼红和反对,于是大臣们便一直出言诋毁市舶司,以倭寇的名义请求朝廷关闭所有口岸,好让他们这些大臣们也去搞搞走私,捞点钱花花。

    这一次朱浠直接下令开海之后,让市舶司在管理关税的同时肩起海关的责任。

    同时朱浠也不吃独食了,反而是将市舶司挂到了户部的名下,由户部派遣官员去做市舶司的一把手:市舶司提举。

    同时宫中也派出太监全去监督,当个二把手:市舶司监管太监。

    这样有钱大家一起捞,也算是朱浠给朝堂诸公的甜枣。

    同时朱浠还将江南织造局从市舶司之中独立出来挂到户部名下,同样由户部任命提举,宫里任命监管。

    这个举措也让国库更加的充盈,这也让朱浠终于开始了他的造船大业。

    于是自从永乐之后便停止运营的江南造船厂终于又迎来了它的盛况。

    虽然说百年前三宝太监的大船图纸早已经被毁,但匠人们在参考了如今来朝贡的西夷商人的船之后,也终于在不断的摸索之中重新开始了断代了的造船事业。

    在另一方面,朱浠也不忘在全国范围之内进行大规模的毁庙崇道之事,无数的和尚被迫还俗,即使不愿还俗的,也必须蓄发穿道袍,去信仰三清祖师,这也搞得无数和尚苦不堪言。

    同时朱浠还将八大神咒中的道蕴咒广泛发布,甚至丧心病狂到小孩子的蒙学教材也要用这篇神咒的地步,这也让无数人都皈依了道家,朱浠系统中的点数也是哗哗哗地不断上涨着,如今已经将《太上老君内观篇》升级成了《内景经》后甚至点数还有剩余。

    而朱浠的这一项举措也让整个道家变得无比的辉煌,甚至连各地的官员都不怎么穿官服了,整天穿着道袍晃来晃去张口闭口全是无量天尊。

    而有些业绩好的官员们甚至已经开启了修仙之旅,口袋中装着的符箓也让他们所治理的地方每一年都能风调雨顺。

    各地百姓欢欣鼓舞,甚至称这些能使用符箓的官员为‘道官’。对此这些官员甚至不以为耻,反而沾沾自喜。

    但诡异的是朝廷每年科举考试考的居然还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这就导致这些人在未中举之前不是子曰就是圣人云,等做了官之后,就将这一切都扔到一边开始专心致志的研究起道学来。

    更诡异的是正经的道士出身拥有着度牒的正规道士们却反而没有任何的做官机会,甚至还要交税。这让当今的道门领袖蓝道行心急如焚,求见朱浠的次数都变多了。

    不过也没有什么用处就是了,毕竟想要强国,还是可塑性极强的儒家比较合适。

    不仅是这些大明的官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在大明朝吃军粮的士兵们的组成方式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就比如自从明朝国库有钱了之后,朱浠直接就废除了军户制度,采取了募兵制。

    这也让卫所里所有的士兵和军官都不再需要祖祖辈辈地被军籍拴在那里了。

    当然,这对于卫所的普通民兵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不再需要挑一个儿子来继承他的军籍,然后一辈子给他的长官做长工了。可这对于那些祖传的军官来说,就不是一件什么好事了。

    原本在朱元璋设计的军户制中,是派发一片土地给一个军团,这些军团就能通过种植土地而自给自足。

    而军队的名额和军官的人选也会随着这些人祖祖辈辈一代一代的往下传,也意味着明初的时候卫所确实能不费朝廷的一分一毫变得有十足的作战力量。

    可卫所制度传不过三代后,那些祖祖辈辈继承军队官职的人便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利用他们的种种特权将普通军户手中的土地巧取豪夺到自己手中,而那些军户们又因为自己是军籍无法离开卫所去其他地方或者经商,也就祖祖辈辈的成了他们自己上官家里的长工和农奴。

    于是这些卫所兵们便开始挣扎在温饱线之上,更不能奢求他们有什么作战能力了。

    不过朱浠在废除了军户制度后,也给了那些家里有通过蒙荫而继承的官位,却又不想就这样变为普通地主的军官们一个机会。

    那就是将他们调回到京营之中,重新从一个小兵做起,立了战功也能够混个小军官当当。

    除此之外,各边镇的军队也被朱浠来了一场大清理,具体的举措便是换防。

    朱浠将京营的军队调往边关,然后又将边镇的那些骄兵悍将调回北京填充京营。

    这种举措在其他皇帝手里,除非是开国皇帝否则很难达成。

    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如此大规模的交兵悍将来到京城后,没有压制他们的力量他们会不会酣然地起兵造反。

    毕竟无论是董卓又或者是安禄山,种种混乱都是调边军进京引发了的祸乱。

    不过这到了朱浠的手中就变得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整个朝堂无一人反对,直到所有换防都完成之后也没引起一丁点的动乱。

    就是戚继光变得十分的操劳,训练完了宣府的兵又去训练辽东的兵,每年都有新的士兵让他训练。

    而金光神咒也随着一次次的换防训练中,传到了大明的每一支军队之中。

    而这种种的一切,也终于在削蕃后的第三年全部完成了。朱浠也终于开始了他期待已久的扩张步伐。

    于是在公元1575年,大明万历三年。朱浠下令当时的辽东总兵李成梁所部清理盘踞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各部落,同时也在那一年开始了对于李氏朝鲜的全面侵略。

    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率领着大军渡过鸭绿江直向着朝鲜的首都汉城扑了过去。

    朝鲜各地的守军从未想过一直对他们不错的大明爸爸居然会突然翻脸,没有一丝丝的准备便被大明的军队长驱直入。

    住在王宫中的李昖大惊失色,他自觉从来都十分的恭顺大明,甚至为了避如今的大明皇帝朱翊钧的讳,还将自己的名字从李钧改成了李昖。

    于是他急忙派出使者前去,想要询问自己究竟是做错了什么事,竟惹的天朝发兵至此。

    而李如松当然也事先得到了朝廷的指示,朱浠在这件事上也还算是给这些国王们留了一些情面,恩准让朝鲜王带着他的王妃和子女们全部迁到北京去荣养。

    如此绝人社稷的事情当然遭到了朝鲜文武百官的激烈反对,继而便使全国上下都陷入到了无比的恐慌之中。

    所有大臣们都纷纷劝谏朝鲜王说:“上国兵强而我国兵寡,反抗大明天威,一如以卵击石,如今上国来势汹汹,我等不如投降或可保全性命。”

    主打的就是一手:只要我跪的够快你就杀不了我。

    可这位大臣的发言果然触怒了朝鲜王,于是他直接愤怒的下令处死了这位劝谏的大臣,一意孤行地派出大将去抵挡来犯的明军。

    被指定到的将军崔永浩一脸生无可恋的领着大军出发了。

    一路上磨磨蹭蹭,可谓是兵无战心将无战胆,此时这位将军满脑子都是李氏朝鲜李成桂的骚操作,想着自己能不能也效仿一下现在就掉头杀回去没准还能捞个王位坐一坐。

    可崔永浩的美梦也只能到此为止了,因为就在朝鲜军队磨磨蹭蹭开赴前线的时候,大明的军队早已势如破竹地杀到他们面前了。

    “列阵,快列阵!”崔永浩远远的看到前方几骑大明的斥候惊了一下,于是便立刻下令。

    朝鲜的军队近百年来也没经历过什么战争,有几只火铳还都是在洪武、永乐年间因为乖顺所以才从大明买到的,到现在也已经是近百年的老物件了。

    可有总比没有的好,崔永浩立刻下令手下之人列阵射击,于是一阵箭雨伴随着几颗弹丸飞向了那几只前来查看情况的斥候小队。

    这只小队并不恋战,在遇到朝鲜兵之后,便直接催动胯下马匹往后方奔跑而去。

    崔永浩此时望着从容离去的大明斥候,心中只觉有些骑虎难下,他既想要下令让军队就此驻扎在附近以逸待劳,又害怕自己打不赢大明军队,想要索性调转枪头做大明的排头兵去攻打朝鲜汉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