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假如你拥有假如系统 > 第七十四章 于荣

第七十四章 于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风来有声,云散有迹。

    自聂先生离开后,已过了两月有余。

    在这两个月的时光中,李父日日陪伴在牧云身旁,带他望山看水看江湖,与他谈天说地言世间。

    短短时间里,李父在陪伴牧云的同时,极尽可能将自己人生的阅历灌输给牧云。

    就在聂先生离开第二天,李父从别人那里听闻红军长征的消息。

    从东北军实行不抵抗政策的那天起,李父就猜到会有这么一天。

    红军开始长征,就意味着真正的乱局,要开始了。

    也意味着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尽可能教会牧云更多东西,让牧云在自己无法保护的情况下也能活下去。

    但他也知道,自己这孩子虽然早慧,但终究只是个三岁的孩子,年龄会成为对他最大的限制。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李父不知道当战火蔓延到这边时,自己还能活多久,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活下去。

    蒙祖上余荫,哪怕外面已经乱成一锅粥,祖宅这边依旧能够保持相对祥和。

    可这种祥和已经无法维持多久,国内全面战争轰然爆发,这天下,已然全乱了。

    而这天,离开两月之久毫无音讯的聂先生回来了,身边还带着一位有着儒雅之气的中年人。

    将聂先生和陌生男人请入后,李父和两人在堂中。

    刚见面,身为主家的李父率先开口。

    “两月不见,聂老先生憔悴了不少,想来是为我儿奔波辛苦所至,李某惭愧。”

    “哪里哪里,为令郎奔波,也是为我泱泱华夏复兴奔波,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过奖过奖,犬子年幼,尚当不得此等赞誉。

    倒是还未请教这位………………”

    两人客套够了,李父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正悠然自在的陌生男人。

    这时聂先生接过话头,笑着引荐道:

    “这位是我为令郎寻得的良师,于荣,于先生。”

    得到引荐,于荣拱手向李父见好。

    “久闻李家大名,今日得见,不负盛名。”

    李父拱手回礼。

    不过于荣拱手时的手势却让他微微挑眉。

    文人有文人的作揖礼,武人有武人的作揖礼,二者手势不同。

    而于荣刚刚的手势却半文半武。

    通过这个手势,于荣传递出他乃文武双全之人。

    这时聂先生在旁插言道:

    “李老爷莫看我这于老弟年岁不高,可他这一身学问和本事,老夫是望尘莫及啊。”

    话到此处,李父适时表现出好奇的神色。

    “哦?能得聂先生如此夸赞,本事定是高明,想来应也是师从名门。”

    于荣一听,这明显在打听自己的底细,想让自己来段自我介绍。

    “在下师从辜鸿铭,祖上于伯汉。

    我曾于西洋留学,对于东西之学皆有所涉猎,对西洋文化优缺之处皆知一二。

    此次回国,亦是想要救国救民。”

    于荣这简短的自我介绍中,透露出大量讯息,听得李父心头震动。

    首先,其师从辜鸿铭,这可是位名师,有狂儒之称。

    曾翻译《论语》、《中庸》、《大学》三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

    其非常热衷于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并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西方人中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920年代的某一天。

    一位拖着长辫子,拥有西洋13个博士学位的怪老头,大摇大摆地从北京大学走了出来,叫了辆黄包车,匆匆赶往位于东郊民巷的六国饭店。

    他将要在这里举办一场轰动世界的演讲。

    这场演讲是关于什么呢?

    关于他的著作《春秋大义》的内容,又叫做《中国人的精神》。

    他在这次演讲中第一次用响亮的声音向西方价值观发起了批评,并且宣传了我们古老中国的文化魅力。

    在那个年代,这是何等的文化自信!在那个年代,又是多么的离经叛道!当时所有人都在宣传西方的思想,而这位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场两个小时的演讲是收费的,并且售价不菲,高达两块大洋,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七八百人民币了。

    那么,这样一场批评西方,弘扬中华文明的演讲都是谁来听呢?

    答案是:当时的西洋人。

    因为这个人的名字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东方文化的象征,尽管这场演讲中夹杂了不少批评他们的言论,但是洋人们都相信,或许这场讲座能找到拯救西方的秘方。

    是的,当时的西方的个别聪明人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现在或者未来所要面对的困境,但他们的文化底蕴不足以他们寻找到答案。

    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于,能够从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寻找答案。

    对于李父来说,辜鸿铭的名字如雷贯耳。

    而相比于辜鸿铭,于荣的祖上却更让李父震惊。

    于伯汉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于伯汉的后代却无人不晓。

    四朝宠臣,民族英雄,于谦,于少保。

    面前的于荣,竟然是于谦的后代。

    后面于荣所说的话,也是让李父惊喜连连。

    虽然于荣说的谦虚,但李父知道,能被聂先生如此看重,那必然是此人已经将东西二方得来的所知所学融会贯通。

    并且此人还胸怀家国大义,欲要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

    如果把牧云交给他教导,那是肉眼可见的危险,可当下时局,此人却也是最适合牧云的老师。

    想到这里,李父决定先试探一番对方才学。

    “既然于先生曾去西洋留学,那不知对于西洋人如何看?”

    知道这是李父有心考自己,于荣也不迟疑。

    “于宏观而言,人与人并无差别,细分却又千差万别,但终逃不过人心二字。”

    于荣这话说的委婉,但李父还是听懂了。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西洋人也就那个德行,除了长的不一样外,没什么值得稀奇的。

    他这番话算是打开了话匣子,三位就西方社会以及当今局势展开讨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