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收功
气功锻炼是扩大人体能场的有效方法之一。人们通过意守锻炼,真气充盈,体内之气和合,自然与体外相通,这个高能量的人体能场的内外和合,是气功锻炼的效果反映,如何将体内外之能量收储入丹田,乃是收功的根本目的。
练功与收功,好比种麦和收麦。如果只练功,不收功,最后真气不能归元,于身体毫无补益。这叫做:“只种不收,等于白丢”,白丢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认真收功,真气不能完全归元,而散留于体外,就象把饱满的麦粒丢撒在田野之间,本该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却不能做到“颗粒归仓”,岂不可惜
如果虽将气收入体内,但未经浓缩成丹,藏入丹田,而让真气在体内到处窜行或滞留于某个部位,造成收不了功或身体局部的不适,反倒无病添病。就象虽收麦进家,却不入仓,四处乱放,搞得衣、被、床、柜……哪里都是,结果是穿衣赘体,睡觉垫身……不仅减少了应有的收益,还自讨了苦吃。
由此看来,常被人们忽视的“收功”,倒是练功的一件大事,收功做得好,能量就储存得多,对增强疗效与功效有利,久而久之,就可身强体壮;收功做得不好,功练得再多、再好也是枉然。
收功效果如何,主要从收功之后精力是否充沛、身体是否舒适、治病效果是否显著和功夫提高的快慢等方面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就需要对自己的收功动作和意念进行仔细的体验与认真的总结。
根据群众的实践,收功效果不佳常见的表现和具体原因有以下数种:偏差反应
精神倦怠、疲劳思睡,严重者,六神无主, 头胀、头沉、头晕、头痛、精神不佳面肌抽搐、痉挛 五官不适。肩肌僵硬,如负重担。臂肌酸麻不适,或局部抽搐 胸闷、气短。背重紧酸。腰痛气窜。
沉胀难弯,行走不便,气泄涌泉,精神倦怠,疲劳思梦,梦遗,赤白带下,经期提前。气逆上头,如泰山压顶。 不能浓缩成丹,真气散乱,全身乱串。
致偏原因
不收功,或有真气散漏于体外。气滞于头。气滞于面。气滞于肩。气滞于臂气滞于胸。气滞于背气滞于腰气滞于腿双手导引(外导内行)过脐。拢气抱球掌心偏向上。收功意念(尤其是自导引至结束的意念)间断。
收功如有上述情况,可以认真总结、对症纠偏;必要时,应请自己的传功老师给予指点(可酌用纠偏的辅助功法);再有必要时,还可请辅导组织给予帮助。但由于流派不同,气路各异,因此,不宜随意找人纠正。
针对一般人收功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特强调提出防止收功出偏的以下要点:一要姿势端正,动作准确。必须严格按照“中国鹤翔庄气功”与“中国自在静功”规定的收功方法,不可偏离。
二要默念口诀,自引归元。
针对不同的功法,默念规定的收功口诀:站桩功一好了(音liǎo),气归丹田。自在静卧功)
自在头面功}三才合一,好了(读 liǎo)。自在静坐功,
心法六字诀-一哈哈收。‘鹤游步功一嗨!
除此之外,还可在默念规定的口诀以后,默呼自己姓名,自引归元(默呼:“xxx,气归元”)。
三要动作缓慢,意念不断。
从练功到收功,是一个由兴奋到抑制的过程,收功的动作必须适应这一特点,用缓慢的动作帮助活跃运行的真气渐渐收敛直至浓缩成丹。收功(尤其是自外导内行至结束这一阶段)时的意念切不可有丝毫的间断,稍有间断,便会使真气散乱,越入经内,在全身乱窜,更难以浓缩。
四要收紧稳固,浓缩成丹。
就是要特别加强“收紧”和“稳固”这两个意念。“收紧”还有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直到收得不能再紧时,便转为“稳固”的意念,将浓缩的丹牢牢地固封于丹田的最深处。
引气归元之后的浴面、点穴和按摩,不仅可以促进自气功态恢复常态,而且可以起到润肤、明目、醒脑、提神的作用,因此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收功关系练功成败,至为关键,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岂非天大之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