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陈济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摘自《诗经秦风》
此刻,陈济方正带领着商团将士,同仇偕行,坚守八里桥,已经血战了三日。
英法联军除了步兵和炮兵外,还有十几个骑兵中队,多属英军。但因商团除了死守阵地外,仅作一些短距离的反冲锋。因此联军的骑兵始终派不上大用场。
为了打破僵局,联军的舟桥部队,尝试在稍微远离战线处建立渡河地点。好让兵力占优的骑兵能够北渡通惠河,攻击商团后路。但被商团及时发觉,破坏了联军的行动。联军无奈,只得放弃。
双方便集中力量,纠缠在正面阵地的攻防上。联军依仗兵力优势,试图进行碾压,也曾数次攻入黄瓜园阵地。但都被商团随即发起的反击所驱逐。
但商团付出的伤亡是巨大的,已经接近兵力的四成。更可怕的是,他们携带的弹药已经不多了,勉强仅够支撑半日的。
再这样下去,就真的要被英法联军碾压了。
现在,即使是表面上仍作镇静的陈济方,内心里都是十分焦虑的。而一些将士的情绪已经十分低落,甚至表现出畏战了。
到了下午,联军的优势已然尽显。早已收起狂妄心态的他们,稳扎稳打。利用兵力上的优势,在持续的炮火支援下,终于突破了商团的防线。
申时将过,黄瓜园阵地失守了!
丢失了这处外围的核心阵地,意味着八里桥已直接处在联军的兵锋之下。在兵力和补给都不济的情况下,商团已经很难再坚守下去了。
就在这危急时刻,有斥候和传令兵,相继向陈济方报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援军到了!
陈济方早已布下,并期盼已久的“后手”终于出现了!
陈济方带领的这五千人马,其实只是商团北军的一部。算是此次北上勤王的先头队伍。
而商团北军的主力大部队,则由他的堂兄陈济云率领着,正从后路跟进过来。并且两队之间,每隔几日便会有信使往来。
就在陈济方与英法联军接战之前,他曾对即将发生的战斗进行过预判。据估计的情况,他派人向后方的兄长传讯,让他们加快行军速度。并且在到达战场后,若八里桥还在商团手中,便迅速沿通惠河南岸向东突进。
此刻,陈济云正带领着先头队伍,已经赶到了于家卫,同驻防在那里的英军接上火了。
这支商团队伍,是由商团第四团(欠第十五营)和第六团组成的,总兵力近七千人。这好大一股生力军从天而降,岂是西线那些许英军能抵挡得住的!
何况在这七千人的后面,还有八千多人的后队,正马不停蹄的赶来。商团北军几乎已是倾巢而出了!
得到消息后,陈济方的精神为之一振。
同时他也知道,这场战役最关键的时候已经到了。他一面广派传令兵,好让全体将士都尽快知道这个好消息。一面飞身上马,要亲自指挥部众发起反击。
好消息就如一针强心剂,让已经血战数日的商团勇士们,个个忘记了疲惫和伤痛,此前的消极情绪也都一扫而光。众人斗志昂扬,又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投入到了对联军的反攻。
陈济方在军中纵马疾驰,几日来压抑的心情,在此时都得到了释放。他知道,他们的浴血坚守已经取得了成功,胜利和荣耀将属于他们。
突然,一发英军阿姆斯特朗火炮发射的12磅开花弹,落在他的附近。爆炸产生的冲击,将他连人带马掀翻在地。他眼前一黑,昏死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陈济方才昏昏沉沉的醒了过来。伴随着持续的眩晕,和周身的疼痛,他听到有很多人正在用着沙哑的声音,用力的呼唤着他。
他费力的睁开了眼睛,模糊中瞧见陈济云正抱着他,身旁还簇拥着一大群商团的下属们。大家都一边呼喊着,一边焦切的望着他。不少人见到他醒来,都流下了惊喜的眼泪。
原来当炮弹爆炸的时候,是陈济方的坐骑用生命,为他抵挡了大部分的冲击。而他本人除了头部受到些撞击外,左肩和臂膀被烧伤,但所幸并无大碍。
此时的天色已经全黑,他已经昏迷了近两个时辰。
刚醒过来的陈济方,最关心的就是战场的情况,便忍着疼痛和眩晕,询问起来。
“万霆,咱们胜了!咱们胜了!洋人向通州方向败退了!”陈济云兴奋的告诉他,身旁的其他人也都情绪激动的向他点着头。
“大哥!”陈济方费力的说道:“追,要追啊!不要,给他们喘息!要,驱逐他们,离京师越远越好……”
就这样,在商团的追击和袭扰下,退到通州的联军并未多作停留,又继续向天津方向退去。对京城的威胁,至少暂时是解除了。
消息,无论是极好,还是极坏,总能被最迅捷的扩散。
商团在八里桥的胜利,也很快被传扬开来。甚至其过程和场面,还在京城的茶楼酒肆里,被演绎出了很多五花八门的版本。那些描述简直活灵活现,仿佛传话的人身临过现场一般。
真实的战报,当然也在第一时间报到了咸丰皇帝的面前。此时这位皇帝,却正身在出逃的路上。
原本在皇帝心中能够勉强抵御洋人的,只有僧格林沁麾下那几万,全大清的最精锐之师。至于商团之流,在皇帝看来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聊作充数,根本不被抱任何指望。
当僧格林沁所部,在八里桥被英法联军击溃的消息传入京城时,咸丰以为大势已去了。第二天,便仓皇的逃出圆明园,避往热河。在逃亡的途中,还不断的广发诏令,要各地方火速派兵前来勤王。
因此,商团的胜利,完全出乎了咸丰的意料。经过再三查实后,皇帝简直欣喜若狂,甚至后悔自己逃得太早、太快了。
咸丰急诏留在京城的全权钦差大臣,恭亲王奕,要趁胜抓紧同洋人媾和。并且,大清虽胜,但仍可以依照洋人的条件办理和议,以示天朝宽仁。实际上是要借机早日结束战端。
皇帝当然不会忘了陈济方和商团的功劳,嘉奖的诏书,也很快发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