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诸天快穿大拯救 > 第四章:缘由

第四章:缘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姜云升是文官,官居一品,手握重权,在龙椅上那位眼里,整个朝堂之上只有他才是和老皇帝一条心。

    因此大部分情况下,他说的话老皇帝都会听。

    与朝堂上的春风得意,指点江山相比,姜云升的后宅就显得不太如意了。

    当初原主确实是卖师求荣,如今也确实是奸佞小人,但这不代表他真的一点脸面都不要了。

    二十年前他卖了亲如生父的大儒要的是仕途,他和皇帝都清楚,那些大儒与大皇子的书信往来全都是莫须有。

    只不过因为他是大儒身边最亲近的人,所以让他来揭开“真相”,堵住一部分人的嘴。

    如果在卖师求荣之后对大儒的女儿和妻子翻脸无情,那所有人都会知道,姜云升就是这样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那么当初拿出来的那些“证据”真假自然也就会被人怀疑。

    只有他摆出一副自己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才害死大儒,而是大儒真的参与谋反,自己是忠君爱国这才大义灭亲的样子来,才能堵住一部分人的嘴,让人抓不住把柄。

    因此哪怕心里再怎么想要把碍事的母女远远送走,也还是不得不摆出深情款款的模样来,小心翼翼的照料。

    甚至为了维持表面的人设,二十年来连个妾都不敢纳。

    作为大儒的妻子和女儿,母女二人自然不会原谅他,二十年来冷面相对,心里的仇恨哀伤半分未减。

    在原本的命运里,原主把所有奸臣能做的事都做了,排除异己,祸害忠良,为祸天下百姓,帮老皇帝背负骂名,做想做又怕被骂的事情。

    数十年如一日的祸害下来,这对昏君奸臣最后终于成功把国家给作死了。

    在国家破灭逃亡的时候,他想起了后院的妻子,想起数十年来低伏作小的自己,忍受了对方这么久,现在终于不用伪装了,他亲手提刀进了后院,刀尖穿透妻子的胸膛。

    妻子身边的侍女见证了这一幕,悄悄逃走,却被他发现侍女逃走的方向不是城外而是城内,心里起了疑心,跟踪在对方身后,得知了一个埋藏几十年的秘密。

    当初两人的孩子并不是死胎,而是妻子在得知了他诬陷大儒后,害怕他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

    尤其是这孩子身上还流着大儒的血脉。

    绝对不能让这个孩子跟在那个禽兽不如的父亲身边,这是妻子生下孩子后的第一个想法。

    当时赶往京城的路上,恰巧临盆的并不是只有妻子一人,另一个官家女子路上动了胎气,很不幸生下了一个死胎。

    妻子立刻想到了一个行险的法子,她拖着刚生完的弱躯跪地磕头,直到那官家女子应下她的请求。

    于是,两个人的孩子互换,死胎被埋葬路旁,亲生儿子被那个官家女子带回京城抚养。

    侍女之所以往城内跑,就是想要找到妻子的亲生儿子,带他离开京城避祸。

    侍女被自己拦住逼问,吐出真相,央求自己去带走孩子,逃出京城避祸。

    好歹是亲生儿子啊!

    可惜,侍女完全没料到这个世界的自己有多么狠心。

    在知道只是这样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秘密后,对于正在不停哭求自己的侍女十分不屑。

    一个儿子罢了。

    等到他逃出去,生多少个都行。

    在说出这样的话之后,他就被愤怒的侍女用发簪插进了喉咙。

    堂堂一品大员,权倾朝野,却死在一个侍女手中。

    不得不说一句讽刺。

    倒不是侍女武艺有多高深,只是他从没想过,这样一个跪地哭求的卑贱下人会有胆子杀了他。

    这就是原主的结局,毁掉了自己的家庭,毁掉了无数人的家庭,毁掉了一个国家后,被一支簪子插死。

    【唯一本命:太清道源经】

    【真灵修行:炼精化气】

    【要求:改变既定命运,拨乱反正。】

    没错,姜云升兼职修仙。

    他看着眼前划的流光,陷入深思。

    按照现在的时间线,是他正在进行着奸臣该做的事,陷害忠良。

    陕州大旱,颗粒无收,当地知府上书朝廷求援,朝廷迟迟没有动静,百姓成了流民,一部分流民成了流贼,一部分流民靠着步行走到了京城。

    还有两个月就是老皇帝六十大寿,老皇帝正心心念念期盼着过个声势浩大的“圣寿”,突然京城里就涌入了这么多的流民,顿时龙颜大怒。

    不过这事吧,老皇帝就算生气也不好发作。

    因为陕州知府给老皇帝递过奏折,请求希望朝廷能够给予救援,至不济也要允许他开仓放粮。

    老皇帝当时在建立行宫,国库早就空的能跑耗子了,他正打算调集全国各地的钱粮入京,又怎么可能允许知府开仓放粮?

    开仓放粮,百姓有的吃了,朕的行宫怎么办?

    只不过是大旱而已,熬一熬不就过去了,等到下雨了不就好了?

    堂堂知府这么一点事都要向朝廷求救的话,那朕还要你这个知府做什么?

    老皇帝在心里数落了一番知府后,就把折子放在一边,当做没看到了。

    结果流贼裹挟大量流民攻陕州府城,陕州知府迫于无奈,开仓放粮。

    流民得了粮食退了,流贼没有流民裹挟成不了事,也退了。

    私自开仓放粮是大罪,可事已至此,陕州知府选择“以死谢罪”。

    知府一死,所有担子都压到了陕州同知身上,再加上这么多流民跑到京城来,老皇帝就算是生气,他不能去找死人发火。

    于是这火气就落到了陕州同知身上。

    老皇帝的确是个昏君,但皇帝就没有不想被称赞是明君的,老皇帝是昏君不代表不知道明君是什么样。

    干着昏君的事,却十分想要做明君,这说的就是老皇帝,就是因为如此他才会一直不停的干了昏庸的事后又推到别人头上,然后摆出朕没错的架势。

    方才朝堂上的交锋,正是因为此次陕州的流民涌入京城地界,这事是需要人来背锅的,对灾难不作为的老皇帝自然是不想背这个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