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鬼王潮
不一会儿,三人便融入到逃难的人群中。他们的前面,有挑鸡笼的,有牵羊的,抬猪的,还有一位比她年龄稍大的女人,一手拉着啼哭不止的三四岁小孩,一手提着装有鸭子的竹篮,背上还背了一个婴儿。孩子走不快,女人又缠过足,所以,她们不时被后面的人催促着。
小娟一步上前抱起孩子,并让女人搀住她的胳膊。
与别人相比,福安夫妇实在太轻松了。但要是没有小娟的主意,怕是半天也搬不完。
爬上古海塘,经过一番寻找,松年与两位弟弟相遇,却没有见到父亲。松年急切地问:“爹呢,爹怎么不和你们在一起?”
龟年道:“我怎么晓得?我还以为他和你在一起呢。怎么,难道大嫂没有请他去娘家?”
“这是什么话?你大嫂是小气的人吗!巧珠叫了他很多次,都被爹拒绝了。他说自有办法。”
龟年晓得刚才的话说过了头,便不再开口。
松年道:“或许他自己来了也未可知。大嫂,你帮我们看管东西,我们分头去找。”
兄弟三个一边打听,一边急切地寻找着。父亲是沙地最高长官,除了小孩和足不出户的老人,沙地人没有不认识他的。但所有人都说没看见。
回到原地,见两位弟弟也没见到父亲,松年急得捶胸顿足,他对众人说道:“我太粗心了,居然没有去床上看看,兴许爹睡着了呢?”
小娟否认道:“怎么可能!大伯是个劳碌命,遇到这么大的事,他能睡得着?”
“在逃难的路上掉进了河里也未可知。父亲身体不好,如何爬得上来!不行,我得回去找他!”
见妹夫拔腿要走,福安一把将他拉住,指着轰鸣而来的潮水道:“来不及了,听天由命吧。”
鹤年也劝说道:“大哥,娘舅说得对,还是听天由命吧。不然,不但爹找不回来,还会凭空搭上你的性命。”
在通往古海塘的路上,小娟见水中还有六人在慢慢前行进。看上去他们应该是一家人,只见男人肩背老人,手拉孩子,后面的妇人则抱着孩子,另一只手同样拉着小孩。忽然,妇人脚下一滑,连同怀中的小孩一起跌倒。男人回过身来将女人扶起,一家人艰难地继续趟水前行。虽是迎风,小娟还是隐隐听到了妇人和孩子的哭声。小娟手臂一挥。“快去接一程,不然他们就没命了!”
五个人飞奔而去,只留下黑箭在原地看管物品。
潮水越来越近,人们的心狂跳不止,仿佛要从张大的嘴巴里跳出来,有的吓得用手遮住双眼,有的则双膝跪地,不停地向神灵祈求。
恶浪滔天,惊涛拍岸,潮水呼啸着以摧枯拉朽的速度和力量冲毁堤坝,长驱直入地进入沙地。
最先被冲垮的是一间渔民的出角舍,紧接着是箍桶舍、直头舍。但不论多么高大、多么结实的草舍,都逃脱不了被冲毁的命运。潮水经过昌盛街时,最先倒下的是街东头年久失修的学堂,然后是剃头铺,豆腐店、望潮楼……
但苏家的房子是个例外。
潮水从屋里穿越而过,涌浪拍打着坚实的柱子掀起阵阵浪花,但房子依然稳稳地屹立在水面上!
福安他们接上来的不是别人,而是拖家带口的曹玉龙一家。当玉龙背着母亲爬上古海塘时,潮水已舔住了他的脚后跟!
“要不是你们及时赶来,背着儿女和贱内一起撤离,我们一家已经葬身江底。救命之恩,理当厚报!只是家园尽失,身无分文,曹某只能铭记在心了!”说罢,玉龙欲携妻子向五人下跪,磕头致谢。
小娟连忙将对方扶起。“举手之劳,不必言谢!再说了,我们还是亲戚呢,世上哪有娘舅娘妗给外甥磕头的道理?”
玉龙叹息道:“心里想着,即便逃出去,没吃没穿照样得死,就先挑了一担东西过来。谁知三个孩子,两个小脚女人,走路慢得跟蚂蚁一样慢,真把人急死了!”
“只挑了一担出来吗?三舅,损失不小啊!”福安道。
“都说穷三担,即便最穷的人家至少也有三担财物。锅碗瓢盆、桌椅农具,看着不值钱,购置起来哪一样不要铜钿!”玉龙苦着脸,郁郁地望着滔滔江水。
小娟道:“三舅,老天不让我们过好日子,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大家的遭遇都差不多,你就别太难过了。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人在,一切都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段杜氏摸着孙子的头顶,抽泣道:“玉龙,是我拖累了你们。”
“姆妈,话可不能这么说。谁家没个老人呀!”
“这苦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你们还没吃午饭吧?”小娟问道。
“早晨只吃了一碗稀粥,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听玉龙这么一说,龟年和鹤年也说眼前都冒金星了。
小娟掀开箩筐上的油布,取出糕饼,一一分给大家。
段杜氏颤颤巍巍地接过两块麻饼。轻声叫道:“救苦救难的女菩萨啊!”
松年道:“外婆,您这话说对了。刚才,要不是小娟眼尖,招呼大家来接你们,可是闯了大祸了!”
玉龙的妻子秀美怀抱婴儿,将大一些的两个孩子拉到小娟面前。“发根、金妹,快给恩人磕头!”
孩子们正要行礼,被小娟果断阻止了,并给了他们每人两块麻饼。
糕点的香味和津津有味的咀嚼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旁边的孩子见了,流着口水,缓缓向这边走来。在沙地,糕饼是馈赠亲友的稀罕之物,对饥肠辘辘的孩子来说更是弥足珍贵。
小娟对丈夫说:“都分了吧,他们的眼神看了让人难受。”
福安笑道:“依你便是。”
不一会儿,大半担糕饼被分了个精光。人们吃着点心,看着已沦为泽国的家园,心情似乎也不再那么沮丧了。此时,众人的目光全部看向屹立在汪洋中的苏家的瓦房。
有人感叹说,苏家人就是聪明,居然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
有的说,苏家和神灵有缘,换作别人,哪有如此效果!
一位老者则表达了深深的绝望:“苏江司走了,他把好运也带走了。去年阴雨连绵,今年发大水,看来沙地是待不下去了,即便不坍入江底,今后也将灾难不断。”
老者的话立即遭到了一位后生的反驳:“苏家后代都在这里,老掌柜怎么舍得把好运带走呢?”
老者唏嘘道:“都说昌之心怀沙地,一心为民,谁知他的灵魂也脱不了一个情字,他只保护自家的财产,怎么就不发发慈悲,让每个沙民有地种、有饭吃、有避风遮雨的地方呢?”
后生笑道:“一个死人哪有这么大的能量?莫非他也成仙成佛了?”
老者用手指指水中的房子。“这不明摆着吗?”
后生伸出手指戳戳自己的额头:“哪有什么神灵?我看到的只有智慧,它让我明白,智慧的力量远胜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