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永历九虎齐上阵,一改二制三执行
就在短短两年里,顾炎武等人赶忙制订了足以改写中国历史的变法,这就是称之“永历新政”的伟大变革。
制订新法是其中最简单的一步,也是最快捷的一步,仅仅10天就制订了《商埠规范办法》,《流民安置办法》和《科举革新办法》:
首先《商埠规范办法》规定了商人自由穿衣,科举不受限制,出海行商只需凭商部下辖的市舶司颁发的通行文碟就可随意出海买卖,同时也取消了各城、县、乡、镇的人口流通的阻碍——通关文碟。
《流民安置办法》则把困扰了明朝近百年的流民问题给彻底解决了,流民可在工部招募工人时报名、也可在本地商人手下的大作坊大集体工场工作、同样可去各地军营处报名投军,而这一切不需要凭借任何的文碟手谕等等繁杂的东西。
《科举革新办法》则是在崇祯年间的新式学堂的框架之下进行的补充,将科举中了举人、秀才、童生的文人里面没有被吏部选中为官以及没有营生的,由当地县衙和城衙统一进行调配,分配到当地城、县、镇、乡、村的学堂教书培育。并且以年为计,统一考核选拔,优秀者可升入更高一级的学堂教书。同时也规定了各级官办学堂的教书人员的每月薪资不得少于90银元(在永历年间的物价基本可兑换为:900个鸡蛋,30斤猪肉,90斤面粉,90斤大米),这也相当于普通县衙官员的水准。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要把这些法律在明朝那个年代执行的彻彻底底要有十分严密的组织能力,顾炎武等人知道如果没有执行好,那这个变法维新就跟王安石的“王安石变法”、范仲淹的“庆历新政”那般告吹。他们决定在中央和地方选拔人才来把这新政执行得彻底。经过两个月的筛选、面试和分配之下,他们筛选出了45个人来执行主抓各省的变法工作,并且又选拔出来了7个人负责7大区块的工作:
首先是流民方面,他们翻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名叫于成龙的地方县令,这人在之前担任以匪患严重而著称的罗城的县令,不到五年便把罗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通过接纳流民,让罗城人口翻了一番。而他的父亲在崇祯19年死于辽东之战,自己独自一人抚养起了整个家庭。而好在父亲用生命换下的功劳让他进入了仕途之路。而他的底层出身并且清廉作风受到了黄宗羲的赞赏,于是把他直接提拔到中央担任“振抚流民全权大臣”全权负责《流民安置办法》的落实。
然后是最重要的商人方面,顾炎武决定派遣王夫之和徐顺前去,王夫之负责官府,民间和商人之间斡旋,徐顺则是带领军队随时准备好保护和镇压。
接着是科举革新方面,顾炎武决定让宋应星,傅山和李贽前去。宋应星则是将如今理工类学术的雏形——工科,数科,物科,医科和几何科,其中物科,几何科是由海外意大利传教士所带来的。而通过这次革新,中国的自然科学方面也开始不断发展。
东方曌则组织礼部也开始重新编纂明史,作为进士科的必考项目,命名为《明实录》。而短短两年,等到保守派的回来后想再改也改变不了了。
1668年7月,保守派众大臣回来了,徐顺提醒东方曌、于成龙和东方曌编史的助手刘墉:“我劝你们这几天想办法避避风头,那些人回来了绝对会找顾炎武他们算账!把手里面该推的职务赶紧推了,尽力把你们包装得跟中间派一样。”
于成龙反对:“徐兄,你可能太神经过敏了,皇上既然给了顾首辅如今这么多的权力,自然是器重他,不然他的一句话就可以把他们撸了脑袋。”而东方曌和刘墉一直沉默不语。
徐顺叹了口气,说:“于青菜(因为于成龙为官清廉,常常只吃青菜和萝卜等等清汤寡水的饭菜,被称为于青菜)啊,你这脑袋就不能转转弯吗?陛下对他们生死就一句话不假,但他总是不轻易表态,你刚到京师不清楚情况正常,他既然能默许顾炎武他们几个搞变法,那也就能默许保守派对他们下死手。不过他们也是精明,知道自己死定了还能给他们摆一道。他们搞的律法执行的十分漂亮,还弄了个30年不可改变的话,关键皇上亲自用龙玺给盖了章,这样即使他们死了,保守派也无法改变什么东西。”
永历6年冬,也就是1669年12月19日,清算开始了。保守派罗列出了15项罪状,顾炎武等4人被抓,最后4人被斩首于北京城东的菜市口,而徐顺、东方曌由于有中立派的史可法和张煌言庇护,功成身退。于成龙则和同情变法的刘墉等人被贬去到了南京成为太子的辅臣。次年徐顺罢官返乡,一心经营为官时“买下”的矿场和布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