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集贤关
在安庆城北约十几里的地方,有一座险要的关隘,叫集贤关,是安庆城的屏障,进出安庆城的咽喉重地。这里两侧山峰巍峨,峡峪险绝,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廷除了派遣琦善、向荣率部在江宁城外建立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还下令在安庆与江宁之间驻扎军队,切断这两座军事重镇的联系,防止太平军相互呼应。驻扎在集贤关的,是安徽按察使张熙宇。
张熙宇,字玉田,是四川峨眉县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进士,历任广东揭阳知县、广西南宁知府、安徽按察使等职。道光二十年,两广总督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张熙宇为揭阳知县。林则徐很欣赏他,评价为:“知县张熙宇,年五十二岁,四川峨眉县进士,……该员干练老成,办事奋勉”。
“玉田,集贤关位置险要,关系极大,你可要替我好好把守,不容有失。”安徽巡抚蒋文庆在安排张熙宇驻扎集贤关的时候,一再叮咛。
“请蒋大人放心,有我在,集贤关就在!”张熙宇信心十足地保证。
张熙宇到了集贤关才发现,自己不小心夸了一个海口。原来,集贤关固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绝关口,只需要派驻一小队人马,即刻扼守住一大片地方。可是,此地过于险绝,给粮饷供应带来极大的不便。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打仗,如果粮饷方面存在问题,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战争的走向。
“必须得找一个人来帮助自己,专门办理粮饷事宜。”张熙宇想。他苦思良久,突然想起一个人,拍桌叫道,“没错,就是他,只有他能帮我!”
第二天,张熙宇下了一道调令,调动太平县知县李宗羲前来集贤关大营,协理粮饷事宜。
军务紧急。收到调令后,李宗羲办理好交接手续,马上带着几个随从,快马加鞭奔赴集贤关。
太平县离集贤关约300多里路,骑马有两天路程。李宗羲一路行来,见所经之地虽然暂未遭到太平军攻击,但老百姓人心惶惶,纷纷逃散。不少人家已经人去屋空,只剩下屋檐下的燕窝,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清朝时期,全国各地在水路要道设立了多如牛毛的驿站,依靠驿站系统来传递信息和货物,以及接待往来官员。为此,清廷每年要为驿站系统花费几百万两白银。可是,当战争来临时,就连不少驿站里的管理人员都悄悄地逃走了。他们不得不在附近集市买几个冷馒头充饥。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啊。”李宗羲长叹一声。
6年前,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李宗羲进京参加了丁未科的会试,有幸金榜题名,以殿试二甲第二十五名的成绩赐进士出身。不过,他与好友沈西序一样,在朝考中考得不太理想,未能考入翰林院,直接以知县任用,分发到安徽,先后担任英山、婺源、太平等县的知县。
李宗羲办事干练,绝不拖泥带水。他担任英山县知县时,前任知县留了许多积案下来。他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很快就将这些积案处理掉。调任太平知县后,他又主动到各乡村调查处理历年积欠的赋税。由于他凡事亲力亲为,又方法得当,所收到的赋税,比以前任何一任知县都收的多。
正因为李宗羲这种办事风格,得到了上司们的欣赏。这也是张熙宇要将他调到集贤关大营,为自己办理粮饷的原因所在。
官道之上,尘土飞扬。李宗羲等人挥动马鞭,疾驰前行。他深知,前面有更加艰难的任务在等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