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视察边镇
自崇祯登基以来整天待在皇宫,这哪里是现代人身份的朱继明所能接受的,当皇帝真的累,而最累的是孤独。放眼望去没有一个自己的同类,崇祯每日拼命地找事情做来填补时间,好在皇帝这个岗位真的不缺工作,那真是批不完的奏疏,扯不完的淡。
但是唯二的两次出宫,崇祯都被群臣给怼了,那些大臣写的就差泣血在奏疏上了。
真不知道这些文官是怕崇祯看到外面的真实世界,以后不好糊弄,还是彰显臣子对皇帝对大明的尽忠与关心,亦或者是用不断地通过限制皇帝的行为来剥夺皇权,总之只要出宫必被骂。
坐在乾清宫的崇祯,此刻也无心批阅奏折了。想想就觉得不公平,内心委屈的不行,我大清的皇帝说出去玩就出去玩,谁劝都不好使。汉人官员还想着像前朝一样劝皇帝,根本就不敢言辞激烈,我大清的皇帝也根本就不搭理。而群臣没有劝住,皇帝出去玩了还能被这些人歌功颂德。
我这出去办事,都要被骂昏君了,什么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什么天下社稷均系于陛下一身,总之就是皇帝你出宫就是你不负责任你率性而为,你要出宫就为我们所不能忍。
“得想个办法出去,否则整天在皇宫什么也办不了,指望那帮文臣继续折腾干脆做个昏君吃喝玩乐骄奢淫逸等死算了。”崇祯思量着。“王承恩,你有什么办法让朕出宫一段时间吗?”
“回陛下,王公公出去办差还没有回来。”
“哦,是啊,朕给忘记了,你可有什么办法?”
“奴婢斗胆,陛下想出宫便出宫呗,还能有人能拦着陛下不成。”
“看来这个小太监不大机灵啊,不知道朕也会被骂?”崇祯看着这个小太监无语,心想“得,还是我自己想办法吧。”
早朝,众臣还在例行公事的说着早就已经定下解决方案的奏疏,崇祯听的实在是无聊。待都说完了,崇祯说道:“朕最近深感疲累,想让魏公公帮着我批阅奏折,重卿以为如何。”
群臣一愣,然后跟踩着尾巴似的争着出列,黄立极说道:“陛下不可,天下大事怎可让内侍决之,魏公公就是我朝之赵高。而且太祖高皇帝定下规矩,太监不得参政。”
“这老货真的不是阉党?‘魏公公乃我朝之赵高’都说出来了,魏公公怕是要气吐血。”崇祯心想着,又道:“那朕想让周皇后帮着朕,爱卿以为如何?”
黄立极有些不爽,群臣也很不爽,这是拿我们故意开涮?明知故问吗?
黄体仁见黄立极没说话出列说道:“陛下,太祖高皇帝定下规矩,后宫不得干政。”黄体仁心里想着:“牝鸡司晨?陛下省点心吧。”
“说到太祖高皇帝,朕想起来一件事,太祖高皇帝在时经常微服出宫,群臣没有劝说太祖高皇帝的,而朕出宫需要办一些事,众爱卿就劝朕不要出宫,为何如此双标?”
双标?双标什么意思?众臣一头的问号,不过还是能猜出来是区别对待的意思。
“太祖高皇帝出宫,群臣没有劝阻是太祖朝的群臣的失职,然天下系于陛下一身,陛下岂能深陷危险之中?太祖高皇帝时期,国朝初立,天下太平,出宫亦无妨。”
“朕的安全不是由众爱卿负责的吗?众爱卿不让朕出宫,是解决不了安全就解决朕吗?困朕于深宫尔等就可以高枕无忧不需要负起护卫朕安全的责任?尔等食君之禄却如此作为,困朕寸步难行,尔等却无需负起应有的责任,是何作为?”
“陛下,百官也是为陛下安危着想,所谓百密当有一疏,我等臣子再是周全,然敌在暗处我在明处防不胜防啊。”
“若朕是敌人,朕就刺杀一国六部大臣和内阁大臣,刺杀的尔等大臣不敢点卯,即使有皇帝处于深宫,我大明也分崩离析。国朝近三百年从未听说哪位阁老大臣受到刺杀,爱卿那套说辞甚是无理。”
“陛下,我等绝无困陛下于深宫的意思,望陛下明鉴。”
“尔等口口声声推崇三代之治,穆天子出巡可有群臣阻拦,朕记得穆天子的群臣可是全程跟着穆天子游历的,三代时,天子出巡尔等都口口声声赞扬推崇备至歌功颂德,如今尔等作为信徒,却如此作为?”
群臣不忿,你不是穆天子,也不是三代的帝王,若是在那个圣贤的时代我等也不会阻拦。
看着群臣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崇祯不耐烦的说道“好了,朕意已决,朕欲巡视边镇,尔等若是同意,朕不日启程,尔等准备朕的安全。若是尔等再强行阻拦朕,以后奏疏就交给魏公公传于朕吧。”
没办法,群臣都不想让魏公公重新掌权,只能妥协,想着怎么着手准备皇帝的出行。
“不知陛下欲巡视哪里,臣等好做准备。”
“就遵化吧,尔等也是辛苦,以后也休要再阻拦朕出宫,尔等只需认真做事,大明在尔等的治理下定然蒸蒸日上。”崇祯心中说道,“在你们的折腾下,吃枣药丸。”
“朕带两千亲卫护卫朕的安全,京营各部驻扎京师做好防务。徐光启跟朕出行,内阁多多辛苦将票拟好的奏折送到遵化,朕一边巡视一边处理。”
“陛下要巡视多久,还需要将奏折送往遵化?”
“尔等执行即可,该回来的时候朕自会返回,遵化距离京城如此之近,众爱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崇祯之所以去遵化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明年皇太极就可能从喜峰口入关,第一站就是遵化,虽然不知道历史有没有转向,但还是早做防范,想去看看遵化等边镇的防务工作。第二是崇祯好像记得遵化有铁厂,崇祯想过去完全接管遵化铁厂,改进一下冶铁炼钢的工艺,改善一下材料。材料没有进步,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历史的进步,其实也是一部材料性能与新材料发掘的进步史。
崇祯之所以想自己去接管一个铁厂也是有顾虑的,就这帮文官,你交给他们什么他们都能给你打个折扣的执行,搞不好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材料和技术,反手就被这帮文臣勋贵蛀虫卖给了建奴。
就拿京营的兵器来说,那些性能先进的火器,全都被倒卖了,至于倒卖到了哪里,边关有朝廷供养,不需要私买,普通朝臣买了是造反嫌疑,那只有一个流向,就是建奴也就是后金。而且崇祯怀疑很多图纸也被倒卖到了建奴,这其中有朝臣和边关将领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