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庆都-拜访荀岱
春节一过,庆都翰林院便着手操办招贤会一事。
这招贤会不同于科考,乃是庆都正二品以上的官员为选拔民间能人志士,和翰林院共同开设的一次考试。而且只面向那些寒门学子,男女不限,至于那些贵族出来的子弟,一概不许参加考试。
这对那些贫苦人家出来的读书人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对那些聪慧能干的女子来说也是她们摆脱贫困生活的一大途径。
说句题外话,这沈琉璃便是通过参加招贤会而被秦王选中,成为莲朝人人皆知的第一女谋士。
秦王成就了沈琉璃,沈琉璃对秦王也一直忠心耿耿,替他处理过不少棘手的事情。两人之间波澜曲折的故事也是够说书先生连续说三个月都说不完的。
最为人说道的就是两人的感情纠葛。
痴恋秦王的那些女子一直把沈琉璃视为仇恨对象,每每看沈琉璃同秦王出入王府,随行左右,同坐一辆马车,同在一张桌上吃饭。
天天面对着面,言谈欢愉的样子,那些女子心中那叫一个气啊。凭什么她们这些高门贵族养出来的富贵花比不过一个穷乡僻壤的小野花?
富贵花们心中的怨怼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统统发作到小野花身上,小野花慢慢的开始避讳秦王。
尤其是秦王退了郡主的婚约后,小野花自觉在庆都待不下去了。数不清的流言蜚语,说的竟是她勾引秦王,毁了一桩金玉良缘的胡话。
于是小野花带着她的清高自傲,头也不回的离开庆都。富贵花们甭提多开心了,郡主的婚事没了,小野花也不在了,正好有机会使出看家本领,攻略下庆都举世无双的秦王。
可是富贵花们的开心很短暂,只持续了三个月。
三个月后,小野花居然被秦王从塞外接了回来,还是秦王身边的第一神将韩子雍亲自接的。简直是气死人不偿命,富贵花们冷静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既然攀不上秦王这座高峰,索性赶紧把自己嫁了才是。
但心中对小野花那种羡慕嫉妒的恨意一直未曾消减,谁让秦王身边就这么一个女人呢,还是一个身份与他极其不匹配的女人。
话说回来,今年的招贤会由荀岱大学士亲自出题并审阅。二月开考,三月出榜。
考试结束后的第三天,秦王就带着李思的答卷前去拜访荀岱。
王府的幕僚们怎么也琢磨不通,秦王为何会对李思的事如此上心?
两人在王府一个月不见一次面,李思除了闷在房里读书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秦王也从不踏进李思屋子,原以为不相干的两人,秦王却在招贤会结束后不久,亲自从翰林院提出李思的答卷,一路护好拿到荀岱面前。
这般上心,究竟是为了什么?
荀岱隐居在葱徽山上的竹林里,山路陡峭,骑不得马,只能步行。
绕过布满青苔的泥泞路,以及那蜿蜒曲折的窄阶梯,秦王和沈琉璃行至半路时,天幕渐晚,灰扑扑一片,山里的雾色浸着云层透下的微光,将一切映衬得分外和蔼。
没多久,细雨就如同春风般落下来。沈琉璃急着赶路,加快了脚下的步伐。秦王四处看了一眼,正巧看到前方一座石亭,二话不说就朝亭子迈去。
沈琉璃紧随秦王身后,小跑至亭中时,雨势大了起来,沈琉璃瞧着秦王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拉开话题道:“本是挑着风和日丽的日子出门,没想到还是下起雨来。”
“等等吧,这雨来的快去的也快。”
话音刚落,秦王便把头扭向山下那片雾霭弥漫的地方,似乎不愿多说一句话。
沈琉璃也不好打扰,只是不由得顺着秦王的目光眺望过去,什么景色也看不到,除了细尖的青竹,灰灰的雾色外什么也没有。
可为什么秦王那双眼眸中会透出不一样的情绪,像是怀念,又像是依恋,就像是从那一片虚无中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其他美好的事情。
雨停得很快,秦王和沈琉璃到达荀岱居所时已是傍晚。
两人对坐喝了一碗热汤后,沈琉璃便自觉退去。秦王提着灯笼来到荀岱的书房里。一位弓着身子,双鬓泛白的老人匐在案前,秦王见了他以后,缓缓行了礼,“见过荀先生。”
荀岱放稳笔,沟壑纵生的脸上布着睿智的眸光,炯炯有神,“四年了,你不声不响的跑去南诏,一呆就是四年。”
秦王跪坐在蒲团上,他将答卷双手呈递给荀岱,转移话题道:“还是不说我的事了,这份卷子请先生过目。”
荀岱接过答卷,身子朝烛火的的方向倾斜过去,通篇看下来后,荀岱略微满意的点点头道
“措辞得当,行文流畅,对当下时局剖析得淋漓尽致,道出许多学子不敢道的事实,是个好苗子。只是言语间偏激了些,对权贵的抨击有失偏颇。”
荀岱放下答卷,开口问:“你跋山涉水是为他而来?”
煮茶香雾苒苒升起,将秦王温如白玉的面容衬出一丝肃冷,“不全是,再过几日便是先生的寿辰,我把笑柳带来,一同陪先生贺寿。”
荀岱捋了捋白花花的胡子,“这么些年过去,你的性子还是没变。善谋,而谋可攻人心。众多皇子当中,仅你有这份心智。”
荀岱的语气中似有赞赏,秦王挽袖提起圆鼓鼓的茶壶倒在荀岱的茶盏里,灰黄色的雾气犹如团龙腾雾般飘飘而上,风一吹便都转瞬而逝了。
秦王轻勾嘴角,由衷感慨道:“是啊,这么多年过去,我依旧只喜风月事,不喜谋人心。”
荀岱微微叹气,语重心长道:“当年你胜仗归来,城中一片欢舞,家家户户为你燃起孔明灯。陛下偷偷问我,子奇,朕的孩子中,可有谁能担大任?碍于皇后在场我没回答,其实心中早有定论。如今七年过去,我心中的定论未有丝毫更改。你依旧是最适合那个位置的人。”
“先生的意思我明白。说起来,父皇膝下皇嗣中不乏能者。如三哥般骁勇善战者,如七哥般德才兼备者,亦有如十一弟般足智多谋者。更不用说先生出将入相之才,天下学子梦寐以求都想得您指点,您若想辅佐一代明君,还怕没有人选?”
“庆都人才济济,可不是谁都能得我指点。”荀岱放下茶盏,将李思的答卷退回原位,“比如这个李思。”
荀岱出身世家,官场沉浮三十载,曾官拜中书舍人,后兼翰林大学士,斗重山齐的大人物。仕途顺畅的他本有机会加官进爵,享国公封号,却因为在好友遭难时挺身而出,得罪了当今圣上,渐受冷落。后来干脆辞官退隐,怡然自得的享受山野生活。
都说越是聪明的人越是执拗,没想到荀岱也是如此。秦王开口问:“我要怎么做,先生才肯提携他?”
房里陷入沉静中,片刻后荀岱说道:“你无心权位之争,我硬逼你也是无用。我今日就想问你,为什么要帮助李思?”
秦王迟疑了一会儿,沉沉道:“为报恩。”
荀岱脱口而出,“替谁报恩?”
秦王双鬓渗出一丝冷汗,面容有些发白,屋外夜雨浠沥沥打在石地上,秦王一字一句道:“替我自己。”
说罢,秦王起身,神情一派从容,“今日叨扰已久,先生早日歇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