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童谣
岭南粤西,流行着这么一个童谣:“点脚罗纽,银盘装酒,三军坐地,白马行旗,荔枝赞赞,赞过罗伞,罗伞北走,诸君慢走,猪一脚,牛一脚,除开姑娘烂臭脚。”童谣唱出,玩的是游戏,说的是故事:南北朝梁朝时期,岭南渠帅冼家联姻冯家(高凉太守冯宝家族),占有石龙、高凉、罗窦、怀德羁糜郡,南朝大梁,冼家在家主太夫人冼英的带领下,出兵开进岭北,与陈霸先的势力建立联盟,与梁朝叛乱者侯景等展开斗争。童谣是描述冼夫人俚人大军开发出征时的情景,流传至今。
冼太夫人率军与梁朝叛乱者侯景、李迁仕等展开斗争,在赣石(今福建赣州)大败李迁仕,与梁朝南征的陈国公陈霸先建立了友谊,续步明确了当地俚僚人仗中原皇朝为依靠的政策,后来陈王陈霸先禅梁建立了陈朝,冼太夫人被封统军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行刺史之仪。珠崖(今海南省)齐康(今湛江)、高兴、石龙、高凉、怀德(今博白、茂名)、阴石、罗窦(今广西北流、容县一带)、杜陵、宋康、(今阳江)广熙(今云浮)一带的数十个郡县,尽归冼夫人统领。
冯冼氏两大家族称霸广东的粤西地区,保境安民,一时俚间太平,溪垌安宁。石龙郡内,众俚聚居,谷豆交易,牛马互换,渐成墟市,引得附近俚人、葛僚、垌僚、山僚云集,俚人居平地河畔,用泥砖木头建杆栏,种水稻粟豆和蔬菜等农作物,葛僚以山葛、蓝草、瓜果种植为主,葛的根部可食,葛的藤部纤维可以织布卖钱,那时含富淀粉的薯类还没引进,红薯、木薯、土豆都是明朝后的事情了,垌僚部分种植谷物,驯养禽畜。然而山僚基本是原始刀耕火种,搭草盖窝棚而居,猎鸟捕兽来换生活用品,俚人垌僚、葛僚都能穿葛布,他们看着穿着兽皮如野人般的山僚,偏偏他们又鸟言不通,不会用钱,只能易货换物,如果不是他们都生得强悍的话,带到墟市上的山货,早就被抢都干净了。
作为渠帅的女大佬,冯冼家的家主冼太夫人,也搞得一头两大,这边厢要开郡拓县,那边厢又要牧民训众,几个郡县都要重译多遍,才能把郡府衙门告令的意思搞明白。
南朝大陈的时候,作为石龙郡守的冼太夫人,最终搞明白了这么一回事:开疆拓土容易,教化民众难,统一度量,归化语言是最大的事情,上州府请先生,偏偏又之乎者也,只能把子孙赶到州上强学孔孟,再通过他们编写俚歌,教与万众,一时什么的童谣就开始出来了。有唱:“点痞痞,点埠埠,黑脚鸡公白脚狗,十二郎公递起手。”教育始于幼童,学习起于愚子,带着鸟语口音的广府白话慢慢兴起。
云开大山的另一边,十万大山东头一个自称中原下来的官僚,临漳郡、宋寿郡两郡太守宁逵听到探子的汇报,大手一挥:“好啊,这老太婆真会想办法,我们就用它,一样能教识白话,你都抄下来没有?”
探子:“大人,我都抄下了。”便怀中掏出一布条,把当中的布条展开,那是一首童谣。“点脚龙纽,烂盘装酒,三哥坐地,白马皮皮,荔枝赞赞,赞过罗伞,罗伞毕酒,猪公慢走,猪一角,牛一角,除开姑娘臭咸角。”
没法啊!这是听抄过来的,重译的童谣,也不错了,就不知道宁逵是否明白这童谣是歌颂对面那老太婆冼太夫人的?